洪煒

《虛損啟微》~ 卷下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0)

1. 四柴胡飲(新方)

四為金數,從氣分也。凡人元氣不足,或忍飢勞倦,而外感風寒,六脈緊數微細,正不勝邪等症,必須培助元氣,兼之解散,庶可保全,宜此主之。

白話文:

四是金的數目,從氣的分佈來說,凡人元氣不足,或忍受飢餓疲勞,而外感風寒,六脈緊促細小,正氣不勝邪氣等證狀,必須培補元氣,兼以疏散風寒之邪,才能保全身體,宜用此方主治。

柴胡(一二三錢),炙甘草(一錢),生薑(三五七片),當歸(二三錢,瀉者少用),人參(二三錢或五七錢,酌而用之)

水二盅,煎七八分,溫服。如胸膈滯悶者,加陳皮一錢。

白話文:

準備柴胡1~3錢、炙甘草1錢、生薑3~7片、當歸2~3錢(若有腹瀉者,則減少用量)、人參2~3錢或5~7錢(視情況調整用量)。

將上述藥材用兩碗水煎煮,煎至剩下約七分,溫熱服用。若有胸悶氣滯者,可加陳皮1錢。

2. 五柴胡飲(新方)

五為土數,從脾胃也。脾土為五臟之本,凡中氣不足,而外邪有不散者,非此不可。此與四柴胡飲相表裡,但四柴胡飲止調氣分,此則兼培血氣,以逐寒邪,尤切於時用者也,神效不可盡述。

白話文:

五為土的數目,與脾胃有關。脾胃屬土,是五臟之本。凡是中氣不足,而外邪有不散的,非此藥不可。此藥與四柴胡飲劑相表裡,但四柴胡飲劑只調整氣分,此藥則兼培血氣,以驅逐寒邪,尤其切合目前的用藥者,神效不可盡述。

柴胡(一二三錢),當歸(二三錢),熟地(三五錢),白朮(二三錢),芍藥(錢半,炒用),炙甘草(一錢),陳皮(酌用或不必用)

白話文:

柴胡(12-23克),當歸(23克),熟地(35克),白朮(23克),芍藥(7.5克,炒用),炙甘草(15克),陳皮(酌情使用,或可不用)

水一盅半,煎七分,食遠熱服。寒勝無火者,減芍藥,加生薑三五七片,或炮乾薑一二錢,或再加桂枝一二錢,則更妙。脾滯者,減白朮。氣虛者,加人參隨宜。腰痛者,加杜仲。頭痛者,加川芎。勞倦傷脾陽虛者,加升麻一錢。

白話文:

取一盅半的水,煎煮至七分之少,趁熱服下。如果是寒勝無火引起的疼痛,不妨減少芍藥的分量,加生薑三至七片,或者加一至二錢的炮乾薑,或者再加一至二錢的桂枝,效果更佳。如果是由於脾滯引起的疼痛,減少白朮的用量。如果是由於氣虛引起的疼痛,則酌量加入人參。如果是腰痛,則加入杜仲。如果是頭痛,則加入川芎。如果是勞倦傷脾陽虛引起的疼痛,則加入一錢的升麻。

3. 正柴胡飲(新方)

凡外感風寒,發熱惡寒,頭疼身痛,痎瘧初起等症,凡血氣平和,宜從平散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對於外感風寒引起發燒怕冷、頭痛身體疼痛,以及瘧疾初期等症狀,如果病人的血氣比較平和,適合使用平和的藥物來疏散邪氣的情況下,可以使用這個方劑。

柴胡(一二三錢),防己(一錢),陳皮(錢半),芍藥(二錢),甘草(一錢),生薑(三五片)

白話文:

  • 柴胡:12-23克

  • 防己:1克

  • 陳皮:1.5克

  • 芍藥:2克

  • 甘草:1克

  • 生薑:3-5片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熱服。如頭痛者,加川芎一錢。如熱而兼渴者,加葛根一二錢。如嘔惡者,加半夏一錢五分。如濕勝者,加蒼朮一錢。如胸腹有微滯者,加厚朴一錢。如寒氣勝而邪不易解者,加麻黃一二三錢,去浮沫服之,或蘇葉亦可。

白話文:

水一盅半,煎煮到七八分熟,趁熱服下。如果頭痛,加入一錢川芎。如果發熱並口渴,加入一到二錢葛根。如果嘔吐噁心,加入一錢五分半夏。如果濕氣重,加入一錢蒼朮。如果胸腹有輕微滯脹,加入一錢厚朴。如果寒氣重,邪氣不容易去除,加入一到三錢麻黃,去掉浮沫後服下,也可以加入蘇葉。

4. 柴陳煎(新方)

治傷風兼寒,咳嗽發熱,痞滿多痰等症。

柴胡(二三錢),陳皮(錢半),半夏(二錢),茯苓(二錢),甘草(一錢),生薑(三五七片)

白話文:

柴胡(約10至15公克),陳皮(約7.5公克),半夏(約10公克),茯苓(約10公克),甘草(約5公克),生薑(3至7片)

水一盅半,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寒勝者,加細辛七八分。如風勝氣滯者,加蘇葉一錢五分。如冬月寒甚者,加麻黃一錢五分。氣逆多嗽者,加杏仁一錢。痞滿氣滯者,加白芥子五七分。

白話文:

用水一盅半,煎煮至七分,溫熱時服用。如果寒氣較重,可以加入細辛七到八分。如果風氣盛行,氣滯不通,可以加入蘇葉一錢五分。如果在冬天寒冷時服用,可以加入麻黃一錢五分。如果咳嗽多、氣逆,可以加入杏仁一錢。如果胸腹脹滿、氣滯不通,可以加入白芥子五到七分。

5. 麥煎散

鱉甲,乾漆,大黃,生地,柴胡,赤苓,石膏,白朮,甘草,小麥

思則火結心包,加常山以開其結。

白話文:

  • 鱉甲:烏龜的甲殼,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

  • 乾漆:漆樹幹上的分泌物,具有止血、止痛、消腫的作用。

  • 大黃:中藥材,具有瀉熱、通便的作用。

  • 生地:生地黃,中藥材,具有涼血、養陰、清熱的作用。

  • 柴胡:中藥材,具有疏肝解鬱、清熱解表的作用。

  • 赤苓:中藥材,具有利尿、消腫的作用。

  • 石膏: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生津止渴的作用。

  • 白朮:中藥材,具有健脾益氣、燥濕止瀉的作用。

  • 甘草:中藥材,具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的作用。

  • 小麥:中藥材,具有養心益氣、除熱生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