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虛元鑒》~ 卷下 (3)
卷下 (3)
1. 治虛藥訛一十八辨
人參,外感風邪,元氣未漓,審用。
人參大補元氣,沖和粹美,不偏不倚,故在陰補陰,在陽補陽,能溫能清,可升可降,三焦並治,五臟咸調,無所不可。故其治病也,除元氣充實,外感有餘,無事於補者,則補之反成壅塞,所謂實實也。
若夫虛勞之病,或氣血、陰陽、水火、寒熱、上下諸證,與夫火、痰、燥、濕、滯、脹、吐、利、冒厥、煩渴,及胎前、產後、痘疹、久病、病後,一經虛字,則無不宜,而不可少。此人參之所以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而其功莫大也。自東垣、丹溪,先後發明,並無異議。
庸醫不察,執節齋之瞽說,以為人參補陽,沙參補陰,若補陽則助其火,甚至云虛勞人服參者,必至不救,以致舉世畏參如砒鴆,而不敢試,豈不誤載!
黃柏、知母,禁用。
《丹溪心法》有云:虛損吐血,不可驟用苦寒,恐致相激,只宜瓊玉膏主之。何事首尾矛盾?又載三補丸,以芩、連、柏三味主之,大補丸以黃柏一味主之,乃至滋陰百補丸,知、柏並用。後之學者宗之,凡遇虛勞咳嗽、吐血、虛火虛熱之疾,皆以知、柏二味,以為清火滋陰,殊不知虛勞之火,虛火也,相火也,陰火也。即丹溪云:虛火可補,人參、黃耆之屬。
相火繫於肝腎之間,出入於甲膽,聽命於心君。君火明,則相火伏,若君火不明,則相火烈焰沖天,上感清虛之竅,耳聾、鼻乾、舌痛、口苦、頭暈、身顫、天突急而淫淫作癢、肺葉張而咳嗽頻仍。當此時也,惟有清氣養榮,滋方寸靈臺之雨露,以寧膻中之煩焰,則甲膽乙肝之相火,不撲而自滅矣。陰火者,龍雷之火也,起於九泉之下,遇寒水陰翳,則其焰愈騰,若太陽一照,自然消隕。
此三火者,皆無求於降火滋陰,亦何事乎知、柏,而用之以貽害乎?且黃柏傷胃,知母滑脾,胃傷則飲食不進,脾滑則泄瀉無度。一臟一腑,乃生人之本。經云:得谷者昌,失谷者亡。又曰:陽精上奉,其人壽;陰精下降,其人夭。
今以苦寒傷胃,豈非失谷者亡乎?以冷滑泄脾,豈非下降者夭乎?想世用此者,意在滋陰,而不知苦寒下降多亡陰,陰虧而火易熾;意在清金,而不知中土既潰,絕金之源,金薄而水益衰。吾知用此者,未見其利,徒見其害耳。每見虛勞之人,未有不走脾胃而死者,則知、柏之厲也。
麥冬、五味,初病酌用。
治肺之道,一清、一補、一斂,故麥冬清,人參補,五味斂。三者,肺怯之病,不可缺一者也。然麥冬之清斂,固有道焉。蓋虛勞之初起,亦有外感而成,故其初治必兼柴胡、前胡以疏散之,未可驟加斂補,施治之次第宜然。若不知初病、久病之分,或驟清、驟補、驟斂,則肺必致滿促而不安,邪氣濡滯,久而不徹。此非藥之害,實由用之失節耳。
白話文:
治虛藥訛十八辨
人參,若外感風邪,元氣尚未受損,則可謹慎使用。
人參大補元氣,藥性平和,不偏不倚,因此能陰虛則補陰,陽虛則補陽,既能溫又能清,既能升又能降,能同時調理三焦,使五臟協調,幾乎沒有什麼疾病不能治療。但是,如果病人元氣充沛,外感邪氣過盛,並不需要補益,則服用人參反而會導致壅塞,造成實證加重。
至於虛勞病症,無論是氣血、陰陽、水火、寒熱、上下等各種症狀,以及火、痰、燥、濕、氣滯、脹滿、嘔吐、泄瀉、厥逆、煩渴,還有妊娠、產後、痘疹、久病、病後等情況,只要是虛證,幾乎都適用人參,不可或缺。人參之所以能使衰竭的元氣恢復,功效如此巨大,自東垣(李東垣)、丹溪(葉天士)二位醫家以來,歷代醫家都深信不疑。
一些庸醫不了解藥性,執著於節齋的謬論,認為人參補陽,沙參補陰,服用人參補陽會助長火氣,甚至說虛勞病人服用人參,必然無法治愈,導致世人畏懼人參如同砒霜毒藥一樣不敢服用,實在是誤導眾人!
黃柏、知母,禁用。
《丹溪心法》記載:虛損吐血,不可立即使用苦寒藥物,以免加重病情,宜用瓊玉膏為主藥。這與其他記載互相矛盾,例如書中又記載三補丸以黃芩、黃連、黃柏三味為主藥,大補丸以黃柏為主藥,滋陰百補丸則知母、黃柏並用。後世醫生奉為圭臬,凡遇到虛勞咳嗽、吐血、虛火虛熱等疾病,都用知母、黃柏來清火滋陰,卻不知道虛勞的火是虛火,是相火,是陰火。即使丹溪也說:虛火可以用人參、黃耆等藥物來補益。
相火存在於肝腎之間,出入於膽經,受心臟的控制。心火旺盛,則相火潛伏;若心火不足,則相火就會像烈焰一樣向上衝,影響清虛之竅,出現耳聾、鼻乾、舌痛、口苦、頭暈、身顫、天突穴處發癢、肺部脹滿咳嗽不止等症狀。此時,只有用清氣滋養濡潤心神,才能平息膻中之火,使肝膽之相火自然熄滅。陰火是龍雷之火,源於下焦,遇到寒水陰邪,則火勢更盛,但只要陽光照射,自然就會消失。
這三種火,都不需要用降火滋陰的方法來治療,為什麼要用知母、黃柏而造成危害呢?而且黃柏傷胃,知母滑腸,胃受損則飲食不進,脾受損則泄瀉不止。胃與脾臟是人的根本。《內經》說:能消化吸收食物則昌盛,不能消化吸收則死亡。又說:陽氣上升則長壽,陰氣下降則短命。
現在用苦寒之藥傷胃,豈不是導致死亡?用寒滑之藥傷脾,豈不是導致短命?世人使用知母黃柏,意圖滋陰,卻不知道苦寒之藥會耗損陰氣,陰虛則火易旺盛;意圖清降肺金,卻不知道脾胃受損,則損傷了生金之源,導致金氣不足,水液更加衰竭。我知道使用知母黃柏的人,沒有見到其好處,只見到其害處。我經常看到虛勞病人,沒有不因脾胃受損而死亡的,這就是知母、黃柏的危害。
麥冬、五味子,初期疾病可酌情使用。
治療肺病的方法,有清、補、斂三法,麥冬清熱,人參補氣,五味子斂肺。這三者,對於肺虛的病人,缺一不可。但是麥冬的清斂作用,也有一定的限制。因為虛勞初期,也可能由外感引起,所以初期治療必須配合柴胡、前胡等疏散風寒的藥物,不能立即使用斂補的藥物,治療的順序應該如此。如果不懂得初病、久病的區別,或者驟然清、驟然補、驟然斂,則肺氣必然壅塞,邪氣停滯,久治不愈。這不是藥物的危害,而是用藥失當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