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綺石

《理虛元鑒》~ 卷上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2)

1. 陽虛陰症辨

有男子脾腎氣虛,腰膝無力、目眩、耳鳴、形體憔悴、溏泄無度、飲食少進、步履艱難,似乎陰虛弱症而非也。何以辨之?曰:不咳嗽,不內熱、骨蒸,不潮熱、吐紅是也。然其脈必軟緩微弱,虛寒之極。治法當回陽返本、健脾益胃、交補心腎為主,則寒谷陽回,萬物發生。

白話文:

有個男子,因為脾腎的氣不足,導致腰部和膝蓋沒有力氣,頭暈、耳鳴,身體消瘦憔悴,腹瀉不止,吃不下東西,走路困難,看起來好像是陰虛的症狀,但實際上並不是。要如何分辨呢?因為他沒有咳嗽,也沒有體內發熱、骨頭發熱像蒸一樣,也沒有午後發熱、咳血的狀況。而且他的脈象一定是軟弱、遲緩、微弱,這是虛寒到了極點的表現。治療的方法應該以恢復陽氣的根本為主,同時健脾益胃、補養心腎,這樣就能使寒冷的身體回歸陽氣,讓身體機能重新恢復生機。

2. 軟懶症辨

有一種軟懶之症,四肢倦怠,面色淡黃;或膈中氣滿,不思飲食。其脈沉遲澀滯,軟弱無力。或表氣不清,惡寒發熱,當其寒,則脈愈加沉澀;當其熱,則脈微見細數。或傳裡內熱,則脈氣沉洪或洪數。總之,定帶軟弱不清之象。此內傷兼外感,其邪只在肌表筋骨之間,未深入臟腑,其所感尚輕,故不成傷寒、瘧、痢等疾,而為此軟弱因循之症也。久久不治,成硬頭黃者居多。

若脾虛濕勝者,則成黃腫;若肺氣不足者,流入清虛之腑,則壅為痰嗽;若血少者,遷延歲月,則成內熱,或五心煩熱,日晡潮熱,漸似骨蒸勞熱矣。此症大都得諸藜藿窮檐之輩,間有膏粱之人,因房勞不節,或竊玉偷香,恐懼憂驚,或埋首芸窗,用心過度,或當風取涼,好食生冷,致風寒傳染,鬱而不散,乃內傷兼外感而成。

其外象酷似弱症,若察症不的,初起遽投以涼劑、補藥,則邪正混淆,不得清徹,以致寒邪閉遏,鬱於經絡,而為內熱,遂成真病。人家子弟患此,類多諱疾忌醫,不便直告人,自認虛弱,見醫者投以清理散邪之品,反不肯服,所以難治,亦難辨也。

然則何以辨之?曰:頭不痛,身不熱,不煩嗽,不唾血,但腿痠腳軟,蒸蒸內熱,胸中邪氣隔緊,食不易飢,與之食則食,不與亦不思,或今日思此物,明日即不喜,又思別物適口,如怯症之嘗食勞也。治法:當其未入里時,宜和解分消,托之使出,用八物湯加減,去黃芩,加前胡、山楂、陳皮之類。濕勝有痰者,重以二陳湯,稟氣厚者,加枳殼。

用此數劑,邪自解散。若邪已入里,難從肌表散去,則宜重在分消,使邪從小便而出。表裡既清之後,以養氣、養血之品,培其本源。若起於憂驚思慮者,以交固心腎之藥要其終,則霍然矣。玉芝云:外感軟懶之症,切不可發汗,汗之則虛暈欲倒,以其兼內傷重也。治宜柴胡、防風、葛根、蘇梗、陳皮、山楂、枳殼、澤瀉等味主之。

小便不利者,加車前。質弱者,去枳殼。數劑後加丹參,再後加當歸。若脾虛下泄者,稍加燥味。若血虛內熱者,少加丹皮、地骨皮。此症須以百日為期,若未及百日而不肯服藥者,變成黃症矣。

白話文:

有一種病症叫做「軟懶症」,患者會感到四肢疲倦無力,臉色呈現淡黃色;或者胸膈之間覺得脹滿,沒有食慾。把脈時,脈象會呈現沉、遲、澀、滯,而且軟弱無力。有時候,患者會出現表層的氣血不暢,怕冷發熱,當感到寒冷時,脈象會更加沉澀;感到發熱時,脈象則會略微變得細數。或者,病邪傳入體內,產生內熱時,脈象會變得沉洪或洪數。總之,脈象一定會帶有軟弱不清的現象。

這種病症是內傷兼外感所致,病邪只停留在肌肉和筋骨之間,還沒有深入到內臟,病情相對較輕,所以不會發展成傷寒、瘧疾、痢疾等重病,而是形成這種軟弱無力的慢性病。如果長期不治療,大多會轉變成頭皮發黃且堅硬的病症。

如果病因是脾虛濕氣過重,就會形成黃疸腫脹;如果病因是肺氣不足,病邪侵入空虛的腑臟,就會導致痰多咳嗽;如果病因是血虛,病情就會拖延數月,發展成內熱,或者出現五心煩熱、午後潮熱,漸漸類似於骨蒸勞熱的症狀。這種病症大多發生在生活貧困的人身上,偶爾也有生活富裕的人會患上,原因可能是縱慾過度、偷情恐懼、過度勞心、或在風中受涼、喜愛生冷食物,導致風寒邪氣侵入,鬱積不散,最終形成內傷兼外感的病症。

這種病的外在表現很像虛弱的症狀,如果診斷錯誤,在初期就給予寒涼藥物或補益藥物,會導致病邪與正氣混淆不清,無法徹底清除,反而會使寒邪鬱結在經絡中,形成內熱,最終變成真正的疾病。富貴人家的子弟患上這種病,大多會隱瞞病情,不願意去看醫生,自認為是虛弱,看到醫生開出清理散邪的藥物,反而不願意服用,所以這種病很難治療,也很難辨別。

那麼,該如何辨別這種病呢?答案是:患者不會頭痛,也不會發熱,沒有咳嗽,也不會咳血,只是會感到腿腳痠軟無力,身體內有陣陣發熱感,胸口有邪氣阻滯,食慾不振,給他食物他會吃,不給也不會想吃,或者今天想吃這種東西,明天就不喜歡了,又想吃其他可口的食物,很像體質虛弱的人經常會遇到的情況。治療方法是:在病邪還未深入內臟時,應該採用和解的方法,讓病邪從體表排出,可以使用八物湯加減,去掉黃芩,加入前胡、山楂、陳皮等藥材。如果濕氣重、痰多,就加重使用二陳湯,體質強壯的可以加入枳殼。

服用這些藥物幾劑後,病邪自然就會散去。如果病邪已經進入體內,難以從體表排出,就應該著重於分消,讓病邪從小便排出。表裡都清理乾淨後,再用補氣養血的藥物,來增強體質。如果是因為憂愁驚恐引起的,就要用調和心腎的藥物,這樣就能痊癒。玉芝說:外感軟懶症絕對不可以發汗,發汗反而會導致頭暈,因為這種病是內傷兼外感。治療宜用柴胡、防風、葛根、蘇梗、陳皮、山楂、枳殼、澤瀉等藥材為主。

小便不利的,可以加入車前子。體質虛弱的,去掉枳殼。服用幾劑後,可以加入丹參,之後再加入當歸。如果脾虛導致腹瀉的,可以稍微加入一些燥濕的藥材。如果血虛內熱的,可以少量加入丹皮、地骨皮。這種病需要以一百天為療程,如果不到一百天就不肯服藥,就會轉變成黃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