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治裁》~ 卷之一 (1)
卷之一 (1)
1. 附方
〔單癧〕,小犀角丸,犀角,黑牽牛(半生半炒),青皮,陳皮(各一兩),連翹(五錢),皂角(二條,錘泡絞汁一碗),鮮薄荷(二斤,取汁),熬膏,和上藥為丸。
〔蛇蟠癧〕,清毒化堅湯,炙草,龍膽草,薄荷,黃芩,花粉,白芍,元參,牛蒡子,昆布,羌,升歸,耆,柴,桔,陳,翹,生薑
〔蓮子癧〕,內消丸,牽牛子(二兩),青皮,陳皮(二兩),皂角(去皮弦子,搗四兩),薄荷(五兩),後二味取汁熬,和上藥末為丸。每服三十丸,荊芥湯送下。
〔蓮子癧〕,琥珀散,白醜,滑石,殭蠶,黃芩(各一兩),木通,連翹(各七錢),斑蝥(去足翅,炒三錢),甘草(三錢),琥珀(二錢),研細。分作六股,水煎服之。
〔流注〕,夏枯草散,夏枯草(六錢),甘草(一錢),研末。每服二錢,茶清下。又方:取夏枯草一兩煎服,虛人多服,妙。
〔表邪〕,荊防敗毒散,見一卷疫。
〔外治〕,敷瘰丹,乳,沒,血竭,麝香,辰砂,兒茶,龍骨,白芷,甲片,百草霜,雄黃,鯉魚膽,各等分,研敷,外用膏貼。
〔解毒〕,立效散,皂角刺(八兩,挫細炒),甘草(二兩),乳,沒(各一兩),栝蔞(五個,研細),每用一兩,好酒煎服。
〔外貼〕,琥珀膏,琥珀,肉桂,辰砂,丁香,木香,當歸,白芷,木通,防風,松脂,木鱉子,麻油煎至黑色,去渣,下黃丹,收膏貼。
〔內托〕,托裡散,見本卷乳症。
〔風熱〕,梔子清肝湯,見五卷癘風。
〔血燥〕,加味逍遙散,見一卷火。
〔陰虛〕,六味地黃丸,見一卷中風。
〔核堅〕,連翹散堅湯,柴胡,龍膽草,土瓜根,芩,連,歸,陳,芍,草,蒼朮,水煎。
〔核堅〕,海藻潰堅湯,神麯(四錢),半夏(二錢),海藻,昆布,龍膽草,蛤粉,通草,貝母,松蘿茶,枯礬(各三錢),蜜丸,白湯下。
〔怒傷〕,柴胡清肝散,見二卷衄。
〔郁傷〕,歸脾湯,見二卷勞瘵。
〔膿清〕,八珍湯,見一卷中風。
〔自汗〕,保元湯,見一卷火。
〔婦癧〕,化氣調經湯,廣皮(二兩),香附,羌活,白芷(各一兩),牡蠣,花粉,角刺,甘草(各五錢),為末。每服二錢,酒和,日二服。
〔不斂〕,益氣養營湯,見本卷乳。
〔溫補〕,十全大補湯,見一卷中風。
〔去核〕,必效散,硼砂(二錢半),輕粉(一錢),麝香(五分),巴豆(去心膜,五粒),斑蝥(去頭足米炒黃四十個),檳榔(一個),研細,以雞子清調藥,仍入殼內,蒸熟曬乾,研用五分,酒下。
〔熱咳〕,加味地黃丸,六味丸加柴胡、五味。
〔補中〕,補中益氣湯,見一卷中風。
〔結核〕,消核丸,橘紅(鹽水炒),赤茯,熟大黃,連翹(各一兩),黃芩,山梔(各八錢),半夏,元參,牡蠣,花粉,桔梗,栝蔞(各七錢),殭蠶(五錢),蒸餅為丸。
白話文:
[附方]
單癧: 取犀角、黑牽牛(半生半炒)、青皮、陳皮(各一兩)、連翹(五錢)、皂角(二條,錘打後泡水絞汁一碗)、鮮薄荷(二斤,取汁)熬製成膏,再將藥膏與其他藥材製成丸藥。
蛇蟠癧: 使用炙草、龍膽草、薄荷、黃芩、花粉、白芍、元參、牛蒡子、昆布、羌活、升麻、獨活、柴胡、桔梗、陳皮、連翹、生薑等藥材組成的「清毒化堅湯」。
蓮子癧: 一種藥方名為「內消丸」,以牽牛子(二兩)、青皮、陳皮(二兩)、皂角(去皮弦子,搗碎成四兩)、薄荷(五兩)製成。後兩種藥材取汁熬製,再與其他藥材研磨成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荊芥湯送服。另一種藥方名為「琥珀散」,由白堊、滑石、殭蠶、黃芩(各一兩)、木通、連翹(各七錢)、斑蝥(去足翅,炒三錢)、甘草(三錢)、琥珀(二錢)研磨而成,分作六份,水煎服。
流注: 使用「夏枯草散」,藥材為夏枯草(六錢)、甘草(一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茶水送服。另有一方:取夏枯草一兩水煎服,體虛者可多服用。
表邪: 使用「荊防敗毒散」(具體配方需參考一卷疫)。
外治(瘰癧): 將乳香、沒藥、血竭、麝香、辰砂、兒茶、龍骨、白芷、貝母、百草霜、雄黃、鯉魚膽等藥材等量研磨混合,製成藥膏外敷。
解毒: 使用「立效散」,藥材為皂角刺(八兩,挫碎後炒)、甘草(二兩)、乳香、沒藥(各一兩)、栝蔞(五個,研細),每次服用一兩,用好酒煎服。
外貼: 使用「琥珀膏」,藥材為琥珀、肉桂、辰砂、丁香、木香、當歸、白芷、木通、防風、松脂、木鱉子,以麻油煎至黑色,去渣後加入黃丹,製成膏藥外貼。
內托: 使用「托裡散」(具體配方需參考本卷乳症)。
風熱: 使用「梔子清肝湯」(具體配方需參考五卷癘風)。
血燥: 使用「加味逍遙散」(具體配方需參考一卷火)。
陰虛: 使用「六味地黃丸」(具體配方需參考一卷中風)。
核堅: 使用「連翹散堅湯」,藥材為柴胡、龍膽草、土瓜根、黃芩、連翹、當歸、陳皮、白芍、甘草、蒼朮,水煎服。另一方為「海藻潰堅湯」,藥材為神麴(四錢)、半夏(二錢)、海藻、昆布、龍膽草、蛤粉、通草、貝母、松蘿茶、枯礬(各三錢),製成蜜丸,用白開水送服。
怒傷: 使用「柴胡清肝散」(具體配方需參考二卷衄)。
郁傷: 使用「歸脾湯」(具體配方需參考二卷勞瘵)。
膿清: 使用「八珍湯」(具體配方需參考一卷中風)。
自汗: 使用「保元湯」(具體配方需參考一卷火)。
婦癧: 使用「化氣調經湯」,藥材為廣皮(二兩)、香附、羌活、白芷(各一兩)、牡蠣、花粉、皂角刺、甘草(各五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酒調服,每日服用兩次。
不斂: 使用「益氣養營湯」(具體配方需參考本卷乳)。
溫補: 使用「十全大補湯」(具體配方需參考一卷中風)。
去核: 使用「必效散」,藥材為硼砂(二錢半)、輕粉(一錢)、麝香(五分)、巴豆(去心膜,五粒)、斑蝥(去頭足,炒黃四十個)、檳榔(一個),研磨後用雞蛋清調和,放入雞蛋殼中蒸熟曬乾,每次服用五分,用酒送服。
熱咳: 使用「加味地黃丸」,即六味地黃丸加柴胡、五味子。
補中: 使用「補中益氣湯」(具體配方需參考一卷中風)。
結核: 使用「消核丸」,藥材為橘紅(鹽水炒)、赤茯苓、熟大黃、連翹(各一兩)、黃芩、山梔子(各八錢)、半夏、元參、牡蠣、花粉、桔梗、栝蔞(各七錢)、殭蠶(五錢),用蒸餅做成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