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治裁》~ 卷之一 (3)
卷之一 (3)
1. 附方
〔定痛〕,輕乳生肌散,石膏(煅,一兩),血竭(五錢),乳香,輕粉(各四錢),冰片(一錢),有水加龍骨、白芷各一錢。不收口加炙雞內金一錢,研末摻之。
〔生肌〕,絳珠膏,乳,沒,白蠟,血竭,兒茶,珍珠(各三錢),冰片(一錢),麝香(五分),輕粉,硃砂(各二錢),血餘(五錢),黃丹(二兩),雞子黃(十個),大麻子肉(八十一粒),麻油(十兩),熬膏攤貼。
〔生肌〕,玉紅膏,白芷(五錢),甘草(一兩二錢),歸身(二兩),血竭,輕粉(各四錢),白占(二兩),紫草(二錢),麻油(一斤),先將上三味及紫草熬枯,細絹濾清,再入血竭,次白占,次輕粉熬。
〔膏貼〕,太乙膏,見六卷胃脘痛。
〔諸毒〕,加味太乙膏,地,芍,歸,芷,元參,肉桂,大黃,木鱉子(各二兩),槐枝,柳枝(各十尺),以麻油五斤將藥浸油內,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入大鍋內慢火熬至藥枯浮起為度。住火片時,用布袋濾淨藥渣,將油秤准,用細絹袋將油又濾入鍋,熬血餘一兩,至血餘浮起,以柳枝挑看似膏。
熔化淨油一斤,入飛過黃丹六兩五錢,再熬再攪,俟鍋內先發青煙,後起白煙,膏成住火,滴水中軟硬得中,下阿膠切片三錢,化盡。次下乳、沒各四錢,輕粉四錢,攪勻,傾入水中,銅勺內化攤貼。
此膏治發背癰疽,一切惡瘡,濕痰流注,筋骨痛,湯火刀傷,及遺精白帶,俱貼臍下。臟毒腸癰,亦可丸服。諸瘡癤血風癩癢,諸藥不止,並皆效驗。
〔膏貼〕,萬應膏,川烏,草烏,生地,白蘞,白芨,象皮,官桂,歸,芍,羌,獨,芷,草,苦參,土木鱉,穿山甲,烏藥,元參,大黃(各五錢),上十九味,用香油五斤浸。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候日數足,入大鍋內慢火熬至藥枯浮起為度。住火片時,布袋濾去渣,將油秤准,每油一斤兌澱粉半斤,以桃柳枝攪,以黑如漆,明如鏡,滴水成珠為好,薄紙攤貼。
此膏治一切癰疽、發背、對口諸瘡,痰核、流注等毒,貼之其效如神。
〔發汗散毒一切皆治〕,萬靈丹,茅朮(八兩),荊,防,麻,羌,辛,芎,歸,草,川烏,草烏(湯泡去皮),石斛,全蠍,天麻,首烏(各一兩),雄黃(六錢),上十六味研細,煉蜜為丸,重三錢,硃砂為衣,瓷瓶收貯。
此丹治癰疽、疔毒、對口、發頤,風寒濕痹,及一切流注、附骨疽、鶴膝風、破傷風及癱瘓等症。用蔥白九個煎湯,調服一丸。蓋被出汗為效。
白話文:
[附方]
定痛方: 輕乳生肌散:煅石膏一兩,血竭五錢,乳香、輕粉各四錢,冰片一錢,加水煎煮龍骨、白芷各一錢。若傷口未癒合,再加炙雞內金一錢,研磨成粉末敷用。
生肌方一(絳珠膏): 乳香、沒藥、白蠟、血竭、兒茶、珍珠各三錢,冰片一錢,麝香五分,輕粉、硃砂各二錢,血餘五錢,黃丹二兩,雞蛋黃十個,大麻仁八十一粒,麻油十兩,熬製成膏敷貼。
生肌方二(玉紅膏): 白芷五錢,甘草一兩二錢,當歸二兩,血竭、輕粉各四錢,白芷二兩,紫草二錢,麻油一斤。先將白芷、甘草、當歸、紫草熬煮至枯,用細絹過濾取汁,再加入血竭、白芷、輕粉熬製。
太乙膏: 詳見六卷胃脘痛部分(此處省略)。
加味太乙膏(治諸毒): 生地黃、白芍藥、當歸、白芷、玄參、肉桂、大黃、木鱉子各二兩,槐枝、柳枝各十尺,用麻油五斤浸泡藥材。春浸五日,夏浸三日,秋浸七日,冬浸十日,再以文火熬煮至藥材枯焦浮起。停火片刻,用布袋過濾藥渣,稱量藥油,再用細絹過濾,加入血餘一兩熬製至浮起,用柳枝挑取膏狀物。
將過濾淨的藥油一斤,加入飛過的黃丹六兩五錢,繼續熬煮攪拌,至鍋中先冒青煙後冒白煙,膏體成型後停火,滴入水中測試軟硬度適中,加入切片阿膠三錢使其溶化。再加入乳香、沒藥各四錢,輕粉四錢,攪拌均勻,倒入水中,用銅勺攤開敷貼。此膏可治療發背癰疽、一切惡瘡、濕痰流注、筋骨疼痛、湯火刀傷以及遺精白帶,貼於臍下。臟腑毒邪、腸癰也可製成丸劑服用。各種瘡瘍、癤腫、血風癩疾、瘙癢,其他藥物無效者,均可使用此膏。
萬應膏: 川烏、草烏、生地黃、白蔹、白芨、象皮、官桂、當歸、白芍藥、羌活、獨活、白芷、澤瀉、苦參、土木鱉子、穿山甲、烏藥、玄參、大黃各五錢,以上十九味藥材用香油五斤浸泡。春浸五日,夏浸三日,秋浸七日,冬浸十日,之後以文火熬煮至藥材枯焦浮起。停火片刻,用布袋過濾藥渣,稱量藥油,每斤藥油加入澱粉半斤,用桃柳枝攪拌,至膏體黑如漆,明如鏡,滴水成珠為佳,用薄紙攤開敷貼。此膏可治療一切癰疽、發背、對口瘡瘍、痰核、流注等毒症,療效顯著。
萬靈丹(發汗散毒,一切皆治): 茅蒼術八兩,荊芥、防風、麻黃、羌活、辛夷、川芎、當歸、甘草、川烏、草烏(湯泡去皮)、石斛、全蠍、天麻、何首烏各一兩,雄黃六錢。以上十六味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製成藥丸,每丸重三錢,外裹硃砂,貯於瓷瓶中。此丹可治療癰疽、疔瘡、對口瘡、發頤腫痛、風寒濕痺以及一切流注、附骨疽、鶴膝風、破傷風及癱瘓等症。服用時,用九個蔥白煎湯送服一丸,蓋被取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