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治裁》~ 卷之八 (1)
卷之八 (1)
1. 帶下論治
帶下系濕熱濁氣流注於帶脈,連綿而下,故名帶下,婦女多有之。赤帶屬熱,因血虛而多火。白帶屬濕,因氣虛而多痰。亦有五色兼下者,多六淫七情所傷,滑泄不止,則腰膝酸。宜調脾腎,或用升提,或用攝固。又當分白帶、白濁、白淫三項。白帶者,流出稠黏清冷,此出於胞宮,精之餘也。
白濁者,胃中濁氣,滲自膀胱,水之濁也。白淫者,溺後滑精,流出無多,此房後男精不能攝也。按景岳云:帶症之因有六。一心旌搖,心火不靜而帶下者,當先清火。硃砂安神丸、清心蓮子飲。如無邪火,但心虛帶下者,秘元煎、人參丸。一欲事過度,滑泄不固者,秘元煎、固精丸、鎖精丸。
一人事不暢,精道逆而為帶濁者,初宜威喜丸,久宜固陰煎。一濕熱下流而為帶濁,脈必滑數,煩渴多熱。保陰煎、加味逍遙散,若熱甚兼淋而赤者,龍膽瀉肝湯。一元氣虛而帶下者,壽脾煎、七福飲、十全大補湯。若陽氣虛寒,脈見微澀,腹痛清冷帶白者,家韭子丸。如脾腎氣虛下陷者,補中湯,或歸脾湯。
其淫濁初起而見熱澀者,大分清飲,初起無火,但見淋澀者,小分清飲或五苓散。如肝經怒火下流者,加味逍遙散,甚者龍膽瀉肝湯。如服寒涼太過,致下焦不固者,萆薢分清飲。如元氣虛寒下陷者,補中湯。如脾濕下流者,六君子湯、歸脾湯。如久而不愈,虛滑下陷者,秘元煎、苓朮菟絲煎。
凡帶下肥人多濕痰,越鞠丸加滑石、海石、蛤粉、茯苓、半夏、椿皮為丸。瘦人多熱痰,大補丸加滑石、敗龜板、椿皮。又產後去血多,白帶淋瀝者,衛生湯。其久而不止,脈弱無力者,固真丸、玉關丸、參耆湯、克應丸,或秘真丹。皆可選用。
白話文:
帶下病是因為濕熱穢濁之氣流注於帶脈,接連不斷地向下流出,所以稱為帶下,婦女常常會有這種情況。赤帶屬於熱證,多是因為血虛而產生火氣。白帶屬於濕證,多是因為氣虛而產生痰。也有五種顏色混合流出的情況,大多是受到外感六淫邪氣或內傷七情所致,如果滑泄不止,就會腰膝痠軟。應該調理脾腎,或使用升提的方法,或使用收斂固澀的方法。還應將白帶、白濁、白淫三種情況區分開來。白帶,流出的分泌物稠黏清冷,這是從子宮流出的,是精液的剩餘部分。
白濁,是胃中的濁氣滲入膀胱,是水的濁液。白淫,是小便後滑精,流出不多,這是因為性交後男性精液無法固攝。據張景岳說,帶下病的原因有六種:一是心神搖動,心火不寧而導致帶下,應先清除火氣,可使用硃砂安神丸或清心蓮子飲。如果沒有邪火,只是心虛導致帶下,可用秘元煎或人參丸。二是性慾過度,導致滑泄不固,可用秘元煎、固精丸或鎖精丸。
三是情緒不暢,導致精道逆行而形成帶濁,初期可用威喜丸,久病則用固陰煎。四是濕熱下注而形成帶濁,脈象必定滑數,且感到煩渴多熱,可用保陰煎或加味逍遙散;如果熱盛兼有小便淋漓而呈紅色,可用龍膽瀉肝湯。五是元氣虛弱導致帶下,可用壽脾煎、七福飲或十全大補湯;如果陽氣虛寒,脈象微澀,腹痛且分泌物清冷呈白色,可用家韭子丸。如果脾腎氣虛下陷,可用補中湯或歸脾湯。
如果淫濁初起且見到熱澀症狀,可用大分清飲;初起沒有火熱症狀,只是小便淋澀,可用小分清飲或五苓散。如果因肝經怒火下流,可用加味逍遙散,嚴重者用龍膽瀉肝湯。如果服用寒涼藥物太過,導致下焦不固,可用萆薢分清飲。如果因元氣虛寒下陷,可用補中湯。如果因脾濕下注,可用六君子湯或歸脾湯。如果久病不癒,虛滑下陷,可用秘元煎或苓朮菟絲煎。
凡是帶下病,肥胖的人多為濕痰,可用越鞠丸加滑石、海石、蛤粉、茯苓、半夏、椿皮製成藥丸服用。瘦的人多為熱痰,可用大補丸加滑石、敗龜板、椿皮。另外,產後失血過多,白帶淋漓不斷,可用衛生湯。如果久治不癒,脈弱無力,可用固真丸、玉關丸、參耆湯、克應丸,或秘真丹。這些都可以根據情況選用。
2. 帶下脈候
凡帶下崩中,脈多浮動。脈虛而遲者輕,數而實者重。
白話文:
凡是婦女有白帶、漏下或崩漏的症狀,脈象大多是浮動不定的。如果脈象虛弱而遲緩的,病情較輕;脈象快速而有力的,病情就比較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