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治裁》~ 卷之八 (1)
卷之八 (1)
1. 產後論治
新產營血大損,陰倏虧於下,陽易冒於上。其甚者,氣脫血暈,遲則不救,稍輕則頭汗目眩為鬱冒。風入筋急為發痙,陰虛陽浮為發熱,火炎灼金為喘嗽氣促,為虛煩不眠,為驚悸盜汗,而蓐勞成焉,皆陰虛陽亢之咎徵也。《金匱》論新產三症,一血虛多汗出,善中風,故病痙;二亡血復汗,寒多,故病鬱冒;三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心典》云:血虛汗出,筋脈失養,風入而益其痙,此筋病也。
亡陰血虛,陽氣遂厥,而寒復郁之,則頭眩而目瞀,此神病也。胃藏津液,以滲灌諸陽,亡津液胃燥,則大腸失潤而大便難,此液病也。三症不同,其亡血傷津則一,故用藥忌辛熱再劫其陰。即有外因,亦忌風藥升舉其陽,致汗脫血暈而斃。
產後陰傷,下焦必損,而奇經多麗於下,衝任督帶,皆失所司,最多厥逆上攻,腰脊腹痛,紅白自下等症。香岩先生案中,於衝脈為病,每用紫石英鎮逆。任脈為病,用龜板靜攝。督脈為病,用鹿角膠、鹿茸溫煦。帶脈為病,用當歸宣補。陽維為病,苦寒熱,用當歸桂枝湯和營。陰維為病,苦心痛,用生化湯加肉桂溫寒。此產後症所當審而用之者。
診新產先問腹之痛否,以驗惡露有無。如小腹脹痛者,惡露未淨也,鬱金、桃仁、牛膝、延胡之屬行之。手摸臍腹成塊者,兒枕未消也,失笑散,或楂肉、砂糖之屬消導之。腹痛喜熱手按者,虛寒氣滯也,砂仁、木香、香附、小茴、當歸、薑、棗溫而通之。再詢頭身痛否,及曾否寒熱,有汗無汗,以辨外因內因。
如外感頭痛,脈必浮,芎、芷、防、芥、甘菊、蔓荊辛散之。血虛頭痛,脈近數,四物湯、白芍用酒炒主之。產後感冒,不可輕汗,如頭痛發熱脈浮,傷風也,香蘇飲加芎、歸、薑、蔥輕解之。身痛拘急,惡寒脈緊,寒邪也,芎蘇飲加生薑溫散之。初起頭暈發熱,即煩渴,脈右大,溫熱症也,蔥豉湯微汗之。
若脈遲身痛,營分虛也,當歸建中湯和之。汗出身痛者,營衛俱虛也,歸耆建中湯兩和之。自汗屬陽虛,汗多亡陽,輕則參、耆,地,芍、五味、小麥之屬補而斂之。重則耆附湯固其陽。盜汗屬陰虛,汗本陰液,六味湯加麥冬、五味、牡蠣固其陰。產後頭汗暈厥,陽上冒也,生地、阿膠、龍骨、牡蠣、茯神、棗仁、烏梅、白芍、小麥養陰以鎮陽。產後惡寒,陽不足也,寸脈微,補中益氣湯加薑、棗發越之。
產後發熱,陰不足也,尺部弦,六味湯加肉桂收攝之。陰陽相乘,憎寒發熱,八珍十全諸湯調補之。其惡露未淨者,大調經散消補之。若血去多,不時發熱,孤陽無所依附也,四物湯益其陰。必以炮姜苦溫,收其浮越。其肌灼面赤,渴飲脈虛大者,當歸補血湯。以無形之氣,生有形之血也。
白話文:
產後論治
產後女性元氣大傷,血液大量流失,導致陰氣不足,陽氣容易上浮。嚴重者會出現氣血虛脫、昏迷,延誤治療則難以挽回;輕者則會頭暈目眩、冒汗,這是陽氣鬱滯的表現。若風邪入侵,則會肌肉抽搐痙攣;陰虛陽亢則會發熱;陽氣亢盛灼傷陰氣,則會喘息氣短;還會出現虛煩失眠、心悸盜汗等症狀,這些都是產後勞損的表現,皆因陰虛陽亢所致。《金匱要略》中提到產後三種病症:一是血虛多汗,容易中風而導致痙攣;二是失血又多汗,畏寒較多,導致氣鬱;三是津液不足,胃燥,導致便秘。《心典》中也說:血虛多汗,筋脈失養,風邪入侵則加重痙攣,這是筋脈受損。
陰血不足,陽氣就會虛衰,寒邪又會加重病情,導致頭暈眼花,這是神經系統受損。胃腑貯藏津液,濡養全身,津液不足胃燥,則大腸乾燥而便秘,這是體液失調。這三種病症雖然不同,但都與失血傷津有關,因此用藥應避免辛熱之品,以免進一步損傷陰氣。即使有外邪入侵,也應避免使用辛溫發散之品,以免升舉陽氣,導致汗出失血而危及生命。
產後陰氣受損,下焦必然受損,奇經八脈多位於下焦,衝脈、任脈、督脈、帶脈等經脈功能失常,容易導致陽氣逆上,出現腰脊腹痛、出血等症狀。香岩先生的醫案中,衝脈病變用紫石英鎮逆;任脈病變用龜板滋陰;督脈病變用鹿角膠、鹿茸溫補;帶脈病變用當歸補血;陽維脈病變,症見寒熱,用當歸桂枝湯調和營衛;陰維脈病變,症見心痛,用生化湯加肉桂溫中。這些都是產後病症的辨證用藥方法。
診治產後病症,首先要詢問腹部是否疼痛,以觀察惡露是否乾淨。如果小腹脹痛,說明惡露未淨,可用鬱金、桃仁、牛膝、延胡索等活血化瘀之品。如果用手觸摸腹部有腫塊,說明胎盤殘留,可用失笑散或山楂、砂糖等消導之品。如果腹部疼痛喜按熱敷,說明虛寒氣滯,可用砂仁、木香、香附、小茴香、當歸、生薑、大棗等溫中行氣之品。接著詢問頭身是否疼痛,以及是否寒熱,有無汗出,以辨別外感或內傷。
如果外感頭痛,脈象必然浮數,可用川芎、白芷、防風、芥子、甘菊、蔓荊子等辛散之品。如果血虛頭痛,脈象細數,可用四物湯、酒炒白芍。產後感冒不可輕易發汗,如果頭痛發熱,脈象浮數,是風寒感冒,可用香蘇飲加川芎、當歸、生薑、蔥白等輕解。如果身痛拘急,惡寒脈緊,是寒邪入侵,可用芎蘇飲加生薑溫散。如果初期出現頭暈發熱,煩渴,脈象右大,是溫熱病症,可用蔥豉湯微微發汗。
如果脈象遲緩,身痛,是營血虛弱,可用當歸建中湯。如果汗出伴身痛,是營衛俱虛,可用歸耆建中湯。自汗屬於陽虛,汗多亡陽,輕者可用人參、黃耆、生地、白芍、五味子、小麥等補氣斂汗;重者可用耆附湯溫陽固表。盜汗屬於陰虛,汗液是陰液,可用六味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牡蠣等滋陰斂汗。產後頭汗暈厥,是陽氣上浮,可用生地、阿膠、龍骨、牡蠣、茯神、棗仁、烏梅、白芍、小麥等滋陰鎮陽。產後惡寒,是陽氣不足,寸脈微弱,可用補中益氣湯加生薑、大棗溫陽散寒。
產後發熱,是陰氣不足,尺脈弦數,可用六味地黃丸加肉桂溫補。陰陽失調,寒熱往來,可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調補。如果惡露未淨,可用大調經散。如果失血过多,時有發熱,是孤陽無所依附,可用四物湯補血,並用炮姜溫中止血。如果肌膚灼熱,面紅,口渴,脈象虛大,可用當歸補血湯,因為氣能生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