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

1. 疝氣脈案

李,疝病不離乎肝。然經謂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皆奇經主之。宿病不理,奇脈病結不解,今觸寒輒發,動氣有聲,痛引睪丸。宜導滯通絡,仿茴香丸。小茴、橘核、葫蘆巴、延胡(俱酒炒)、當歸、鹿角膠,和丸,酒下效。

王,由吞酸傳為少腹偏墜,囊腫丸痛。夫酸為肝鬱,氣注下為疝,皆濕熱之邪。經云: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以肝脈絡陰器也。子和治疝,用金鈴子散,泄肝導逆,與此頗符。用吳茱萸、川楝子、橘核、茯苓、青皮、延胡、青蔥管、木通,數服而安。

趙,疝發自下,衝上猝痛,下引睪丸,此七疝中衝疝也。經言督脈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用山梔、川楝子(去核酒炒)、荔枝核、橘核、延胡(俱酒焙)、當歸、赤苓、降香。夫暴疝多寒,久疝多熱,異熱疏滯,腫痛自已。

王,腹左偏墜,睪丸腫痛,寢息略定,乃舉重勞力所致。蓋肝脈絡陰器,絡虛努掙,氣穿入囊,延久則成筋疝。古人治疝,必用辛香流動之品。以肝得疏泄,其痛乃緩,服藥兼宜節勞。香附(鹽制)、升麻、小茴香、橘核、延胡(酒焙)、絲瓜筋、薏米,長流水煎二服愈。

呂,因勞偏墜,脈軟弱,少年宿疴,補以升之。潞參(三錢)、鹿角霜、炙黃耆、當歸、杜仲、熟地、杞子(焙。各二錢)、升麻(六分)、橘核(酒炒),續斷(各錢半)、薑、棗煎。十服效。

白話文:

李先生的疝氣病,基本上都與肝有關。但經典說任脈生病,男子會出現內結七疝,女子則會有帶下和瘕聚,這些都由奇經八脈掌管。舊病沒有好好處理,導致奇脈病結不解,現在只要稍微受寒就會發作,發作時腹部有氣流動的聲音,疼痛會牽引到睪丸。治療上應該疏導氣滯,暢通經絡,可以參考茴香丸的配方。用小茴香、橘核、葫蘆巴、延胡索(都用酒炒過)、當歸、鹿角膠,一起製成藥丸,用酒送服,效果很好。

王先生的病是由胃酸過多轉變成小腹偏墜,陰囊腫大和睪丸疼痛。胃酸過多是因為肝氣鬱結,肝氣往下走就會形成疝氣,這都是濕熱邪氣所導致。經典說,邪氣侵入足厥陰肝經的經絡,會導致突然發生疝氣劇烈疼痛,因為肝脈與陰器相連。金代名醫李杲治療疝氣時,使用金鈴子散,疏泄肝氣,導引逆氣向下,與此病症很符合。可以用吳茱萸、川楝子、橘核、茯苓、青皮、延胡索、蔥管、木通,服用幾次就會好轉。

趙先生的疝氣從下腹部開始發作,突然向上衝擊疼痛,向下牽引到睪丸,這是七疝中的「衝疝」。經典說,督脈發生疾病,會從少腹部向上衝擊心臟,疼痛難以忍受,這種就是「衝疝」。可以用山梔子、川楝子(去核用酒炒過)、荔枝核、橘核、延胡索(都烘乾過)、當歸、赤茯苓、降香。一般來說,突然發作的疝氣多為寒症,久病的疝氣多為熱症,針對熱症要疏通氣滯,腫痛自然會消失。

王先生的病是左側腹部偏墜,睪丸腫痛,休息後稍微好轉,這是因為舉重勞累所導致。肝脈絡於陰器,因為氣血虛弱用力過度,導致氣穿入陰囊,時間久了就形成了筋疝。古人治療疝氣,一定會使用辛香且能使氣流動的藥材。只要肝氣能夠疏泄,疼痛自然會緩解,服藥的同時也要注意節制勞動。可以用香附(用鹽製過)、升麻、小茴香、橘核、延胡索(烘乾過)、絲瓜筋、薏米,用長流水煎煮服用兩次就會痊癒。

呂先生因為勞累導致疝氣偏墜,脈象軟弱無力,年輕時就有宿疾,需要用補氣升提的方法來治療。可以使用潞黨參(九克)、鹿角霜、炙甘草、當歸、杜仲、熟地黃、枸杞子(烘乾過。各六克)、升麻(二克)、橘核(用酒炒過)、續斷(各四點五克),加薑和紅棗煎煮。服用十帖就會見效。

2. 淋濁論治

腎有兩竅,一溺竅,一精竅。淋出溺竅,病在肝脾;濁出精竅,病在心腎;同門異路,分別宜詳。《內經》論淋,由於脾濕鬱熱,病源謂腎虛則小便數,膀胱熱則水下澀,數而且澀則淋瀝引痛。凡小腸有氣,則小便脹;小腸有血,則小便澀;小腸有熱,則小便痛。症有五:石淋、勞淋、血淋、氣淋、膏淋也。

石淋系膀胱蓄熱,溺則莖中急痛,頻下沙石,如湯瓶久受煎熬,底結白鹼也。宜清其積熱,滌去沙石,水道自利。神效琥珀散、如聖散。石淋初起,宜石膏、滑石、琥珀、木通,或加味葵子散。蓋重則為石,輕則為沙。二神散。勞淋有二,因思慮煩憂,負重遠行,勞於脾者,補中湯加車前、澤瀉。

專因思慮者,歸脾湯。因強力入房,勞於腎者,生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老人精衰入房,溺澀腹脹,牽引穀道者,腎氣丸。血淋熱甚搏血,失其常道,以心主血,與小腸為表裡,血滲胞中,與溲俱下,須辨血瘀、血虛、血熱、血冷。如小腹堅,莖痛,脈沉弦而數者,為血瘀。

雞蘇散,或四物湯加牛膝、丹皮、木通。脈虛弱者為血虛,六味丸加側柏葉、車前子、白芍、八珍湯,送益元散。如血色鮮紅,脈數有力,心與小腸實熱也。大分清飲加生地、黃芩、龍膽草。如血色黯淡,面枯白,尺脈沉遲者,腎與膀胱虛冷。腎氣湯。血淋小腸熱甚者,牛膝、山梔、生地、犀角、藕節、車前子。

血虛熱者,生地三兩,黃芩、阿膠各五錢,柏葉少許。血淋莖中痛,淡秋石宜之,或服薏苡根汁,或日用黃繭絲煮湯服。氣淋氣化不及州都,胞中氣脹,少腹滿痛,溺有餘瀝,沉香散、瞿麥湯。如氣虛,八珍湯倍茯苓,加杜仲、牛膝。氣虛下陷,補中湯。膏淋便有脂膩如膏,浮於漩面,此腎虛不能約制脂液而下流也。

海金沙散、鹿角霜丸、菟絲子丸、大沉香丸。膏淋溺不痛者,須固精,六味合聚精丸。有熱淋莖中痛者,導赤散加滑石、燈芯。莖不痛而癢者,八味丸去附子。溺艱澀如淋,不作痛,為虛,六味加鹿茸、肉蓯蓉。老人氣虛成淋,補中益氣湯。又有寒客下焦,水道不快,先寒戰而後溲便,由冷氣與正氣爭,則寒戰成淋,正氣勝,則戰解得便,是為冷淋。腎氣丸、肉蓯蓉丸。

有過服金石,入房太甚,敗精瘀隧而成淋者,海金沙散。有濕痰滲注而成淋者,滲濕湯。有淋而小腹脹甚者,滑利通陽,韭白汁、小茴、桂枝、歸尾、兩頭尖、牛膝。婦人產後成諸淋者,白茅湯,不論石、膏淋皆治。以上淋症治法。此外有風寒濕客於胞中,氣不能化,胞滿而水道不通,按之內痛而澀者,為胞痹,腎著湯、腎瀝湯。亦溺竅病也。

至赤白濁,由心動於欲,腎傷於色,強忍不泄,敗精流溢竅端,時有穢物,如瘡之膿,如眼之眵。淋瀝不斷,由精敗而腐居多,亦有濕熱流注而成者,須分便濁精濁。濁在便者,色白如泔,乃濕熱內蘊,由過食肥甘辛熱炙爆所致。苓朮二陳煎,或徙薪飲。濁在精者,相火妄動,或逆精使然,至精溺並出。

白話文:

淋濁論治

腎臟有兩個通道,一個是排尿的通道,一個是排精的通道。如果從排尿的通道排出淋漓的尿液,病在肝脾;如果從排精的通道排出濁液,病在心腎;兩者雖然同屬泌尿系統,但病因和病位不同,需分別詳細治療。《內經》論述淋證,認為是脾濕鬱熱所致,而腎虛則小便次數增多,膀胱有熱則小便澀滯,小便次數多且澀滯則會伴隨疼痛。凡是小腸有氣滯,則小便脹;小腸有血瘀,則小便澀;小腸有熱邪,則小便疼痛。淋證可分為五種:石淋、勞淋、血淋、氣淋、膏淋。

石淋是膀胱蓄積熱邪所致,排尿時會感到尿道急痛,並排出沙石,如同久煮的湯壺底部結垢一樣。治療應當清熱解毒,清除沙石,使水道通暢。神效琥珀散、如聖散等方劑有效。石淋初期,可用石膏、滑石、琥珀、木通等藥物,或加味葵子散。因為病情嚴重則形成石,較輕則為沙。二神散也可用。勞淋分兩種:一種是由於思慮過度、勞累、負重遠行等導致脾虛,可用補中益氣湯加車前子、澤瀉;一種是單純因思慮過度導致心脾兩虛,用歸脾湯;另一種是因房事過度,勞傷腎氣,可用生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老年人腎精衰弱,房事過度導致小便澀滯、腹脹、牽引肛門,可用腎氣丸。

血淋是熱邪傷血,血液循行失常所致,因心主血,與小腸相表裡,血液滲入膀胱,與尿液一起排出。治療需辨別血瘀、血虛、血熱、血冷等不同證型。如果小腹堅硬,尿道疼痛,脈象沉弦而數,是血瘀,可用雞蘇散,或四物湯加牛膝、丹皮、木通。脈象虛弱是血虛,可用六味地黃丸加側柏葉、車前子、白芍,或八珍湯加益元散。如果血色鮮紅,脈象數有力,是心和小腸實熱,可用大青龍湯加生地、黃芩、龍膽草。如果血色黯淡,面色枯萎蒼白,尺脈沉遲,是腎與膀胱虛寒,可用腎氣丸。血淋伴小腸熱盛者,可用牛膝、山梔子、生地黃、犀角、藕節、車前子。血虛夾熱者,用生地黃、黃芩、阿膠、側柏葉。血淋伴尿道疼痛,可用淡秋石,或服薏苡仁根汁,或用黃繭絲煮湯服用。

氣淋是氣化失職,膀胱氣滯,小腹脹滿疼痛,小便淋漓不盡,可用沉香散、瞿麥湯。如果氣虛,可用八珍湯加倍茯苓,再加杜仲、牛膝。氣虛下陷者,可用補中益氣湯。膏淋排出的尿液中含有脂膏樣物質,浮於水面,這是由於腎虛不能約束脂液而導致的。可用海金沙散、鹿角霜丸、菟絲子丸、大沉香丸。膏淋無疼痛者,需固精,可用六味地黃丸加固精丸。如有熱邪導致尿道疼痛,可用導赤散加滑石、燈芯草。尿道不痛但瘙癢,可用八味丸去附子。小便澀滯如淋,無疼痛,是虛證,可用六味地黃丸加鹿茸、肉蓯蓉。老年人氣虛導致淋證,可用補中益氣湯。還有寒邪客犯下焦,水道不利,先寒戰後排尿,這是寒邪與正氣相爭,寒戰後排尿則寒邪被正氣所勝,稱為冷淋,可用腎氣丸、肉蓯蓉丸。

服用金石藥物過量,或房事過度,損傷腎精導致淋證,可用海金沙散。濕痰瘀阻導致淋證,可用滲濕湯。淋證伴小腹脹滿者,可用滑利通陽的藥物,如韭白汁、小茴香、桂枝、當歸尾、益母草、牛膝。婦女產後出現各種淋證,可用白茅根湯,無論石淋、膏淋均可治療。以上是各種淋證的治療方法。此外,還有風寒濕邪客犯胞宮,氣機不利,胞宮滿悶,水道不通,按壓小腹疼痛且澀滯,稱為胞痹,可用腎著湯、腎瀝湯治療。這也是排尿通道的疾病。

至於赤白濁,是因心神慾念過度,傷及腎精,強忍不泄,導致精液敗壞流溢於尿道口,排出穢物,如同瘡瘍的膿液或眼屎一樣,淋漓不斷,多是精液敗壞腐敗所致,也可能是濕熱流注所致,需區分便濁和精濁。便濁,尿液色白如米泔水,是濕熱內蘊,由於過食肥甘辛熱炙烤之物所致,可用苓朮二陳湯,或徙薪飲。精濁,是相火妄動,或逆行精液所致,精液與尿液同時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