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

1. 大小腸癰論治

小腸在臍之左,關元穴屬小腸。患癰則左腿不能伸。大腸在臍之右,天樞穴屬大腸。患癰則右腿不能伸。部位雖分,為病相似,治亦略同,故《金匱》、《千金》概名腸癰也。其症小腹痞腫,按之痛,小便數似淋,發熱,時自汗出,復惡寒,身皮甲錯,腹皮急如腫狀,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桃仁承氣湯。脈洪數者膿已成,大黃牡丹湯。

膿從瘡出,或有出臍者,惟大便下膿血者自愈。按小便數似淋,或小便出膿血者,為小腸癰。大便出膿血者,為大腸癰。膿從臍中出者,為盤腸癰,多不治。此症總因濕毒瘀血,結滯腸內而成。其始發熱惡寒,小腹滿痛,反側不便,或腿縮難伸,即腸癰確候。其腹皮急,按之濡,不煩渴者,屬陰寒。

牡丹散、內托十宣散。其小腹痞堅,按之痛而煩熱者,屬結熱。大黃牡丹湯。或脈遲緊,則膿尚未成,急解毒,通腸飲,或大黃煎。若脈滑數,則膿已成,宜排膿,太乙膏、排膿散。如脈洪數,小腹脹痛,不食溺澀,為膿壅滯,宜疏通,薏苡仁湯排之。有瘀血,小腹硬痛,四物延胡湯。

若腹濡痛,時下膿,由元氣虛,宜排膿藥中兼補益,丹皮散。或潰後痛甚,淋膿不止,由氣血大虧,須峻補,參耆地黃湯。凡患腸癰者不可驚,驚則腸斷而死。坐臥轉側宜徐緩,飲食不宜過飽,庶可保生。

白話文:

小腸的位置在肚臍的左邊,關元穴屬於小腸。如果小腸長了癰(一種毒瘡),左腿會無法伸直。大腸的位置在肚臍的右邊,天樞穴屬於大腸。如果大腸長了癰,右腿會無法伸直。雖然發病部位不同,但症狀相似,治療方法也大致相同,所以《金匱要略》和《千金方》都將其統稱為腸癰。

這種病症的表現是,小腹部腫脹,按壓時會疼痛,小便次數多且像淋病一樣,會發燒,時而自汗,又時而覺得寒冷,皮膚粗糙像魚鱗一樣,腹部皮膚緊繃,感覺腫脹。如果脈象遲緩而緊繃,表示膿還沒形成,可以用桃仁承氣湯來瀉下通便。如果脈象洪大而快速,表示膿已經形成,可以使用大黃牡丹湯。

膿從瘡口流出,有時候也會從肚臍流出,只有大便排出膿血時,病才會自然痊癒。如果小便次數多且像淋病,或者小便排出膿血,那就是小腸癰。如果大便排出膿血,那就是大腸癰。如果膿從肚臍流出,那就是盤腸癰,這種情況通常難以治癒。這種病症總體是由於濕毒和瘀血在腸內積聚而成。剛開始發病時會發燒、怕冷,小腹脹滿疼痛,身體無法正常轉動,或者腿縮起來難以伸直,這都是腸癰的確切徵兆。如果腹部皮膚緊繃,按壓時卻柔軟,且沒有口渴的症狀,就屬於陰寒證。

可以使用牡丹散或內托十宣散來治療。如果小腹部腫脹堅硬,按壓時疼痛且煩躁發熱,就屬於熱結證,可以使用大黃牡丹湯。如果脈象遲緩而緊繃,表示膿還沒有形成,要趕緊解毒,可以使用通腸飲或大黃煎。如果脈象滑數,表示膿已經形成,要使用排膿的方法,可以使用太乙膏或排膿散。如果脈象洪大而快速,小腹脹痛,食慾不振且小便不利,這是膿液壅塞,應該疏通,可以使用薏苡仁湯來排出膿液。如果是有瘀血,導致小腹部堅硬疼痛,可以使用四物延胡湯。

如果腹部柔軟而疼痛,時而排出膿液,是由於元氣虛弱,應該在排膿的藥物中加入補益的藥物,可以使用丹皮散。如果潰爛後疼痛劇烈,膿液不斷流出,是由於氣血嚴重虧虛,必須大力補益,可以使用參耆地黃湯。凡是患有腸癰的人,都不要驚慌,驚慌會導致腸斷而死。坐臥翻身都要緩慢,飲食不要過飽,這樣才能保住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