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3)

1. 心痛論治

久服破氣藥太過,脈大無力,六君子湯加炮姜。曰血:好飲熱酒,血留胃口,脈必澀或芤,飲作呃。手拈散加桔梗開提其氣。虛人血瘀,四物湯加桃仁、穿山甲、桂心、降香。曰悸:心痛而煩,發熱動悸,此為虛傷。辰砂妙香散、加味七氣湯。曰蟲:面有白斑,唇紅口沫能食,翦紅丸。

因蛔動則嘔,痛有休止,烏梅丸、妙應丸。曰疰:鬼疰心痛,昏憒妄言,或猝倒口噤,由感惡也。蘇合香丸。此為九種心痛。若心痛脈微欲絕,手足逆冷者,桂心三錢煎服。猝心痛,脈洪數者,黃連三錢煎服。若脈弦數,木剋土也,小建中湯。取芍藥酸收,於土中瀉木。如脈沉細,水侮土也,理中湯。

取乾薑味辛,於土中泄水。大寒客心胸,嘔逆不食,氣上衝痛,不可觸近,金匱大建中湯。寒痛綿綿不絕,朮附湯加草果、厚朴。凡按之痛減者,氣虛也,參朮散。按之痛甚者,氣實也,梔萸丸。又有心癰發胸乳間,一名井疽,狀如豆大,發如蜂窠,繫心熱盛,宜疏導心火,涼血飲。

緩則不救。小便澀者,清心散,或涼膈散去硝黃,加白芷、天花粉、木通、瞿麥。大便秘者,內固清心散,涼膈散去硝黃,加白芷、花粉、生地。

丹溪曰:心胃痛須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口食冷物而得,其初當與溫散,如桂枝七氣湯。或溫利之,如九痛丸。若得之稍久則成郁,郁久必生熱,熱久必生火,若溫散溫利,即助火添邪。由是方中以山梔為熱藥之響導,則邪易除,正易復,痛易安。又曰:心胃痛,須用劫藥,痛乃止。

如倉猝散:山梔四十九枚連皮炒,大附子一個炮去皮臍,共為粗末。每三錢,水一盞,酒半盞,煎七分,入鹽少許服。加川芎尤妙。能治氣自腰腹間攣急疼痛,不可屈伸,痛不可忍,自汗如洗,手足冷而垂死者。又如愈痛散:五靈脂、延胡索、蓬朮、良薑、當歸,等分為末,每三錢,醋湯調服。

治急心胃痛。

白話文:

心痛論治

長期服用破氣藥物過度,脈象有力卻虛弱,可用六君子湯加炮薑。若患者喜好飲用熱酒,血液停滯於胃部,脈象必定澀滯或浮大,飲水還會引起呃逆,則可用手拈散加桔梗來疏通氣機。虛弱體質伴隨血瘀者,可用四物湯加桃仁、穿山甲、桂枝、降香。

心痛伴隨煩躁、發熱、心悸,這是虛損所致,可用辰砂妙香散、加味七氣湯。若患者面部出現白斑,嘴唇紅潤,口吐白沫,能正常進食,則可能是蟲證,可用翦紅丸。

若因蛔蟲活動引起嘔吐,疼痛時發時止,則可用烏梅丸、妙應丸。鬼疰引起的胸痛,患者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甚至突然昏倒,口不能張,這是因感受邪氣所致,可用蘇合香丸。以上是九種心痛的治療方法。

若心痛伴隨脈象微弱,危及生命,手腳冰冷,可用三錢桂枝煎服。若心痛猝發,脈象洪大而數,可用三錢黃連煎服。若脈象弦數,屬木克土,可用小建中湯,以芍藥的酸味收斂,瀉去肝木之亢盛。若脈象沉細,屬水侮土,則用理中湯,以乾薑的辛味溫散,洩去寒水。

大寒侵犯心胸,引起嘔逆、不食、氣往上衝並疼痛,患者不能靠近,可用金匱大建中湯。寒邪引起的疼痛綿綿不絕,可用朮附湯加草果、厚朴。按壓患處疼痛減輕者,屬氣虛,可用參朮散;按壓患處疼痛加重者,屬氣實,可用梔萸丸。

心癰發於胸乳之間,又稱井疽,狀如豆粒大小,形似蜂窩,這是心火過盛所致,需疏導心火,涼血,可用涼血飲。病情延緩則難以治療。小便不利者,可用清心散,或涼膈散去硝石、硫黃,加白芷、天花粉、木通、瞿麥。大便秘結者,可用內固清心散,或涼膈散去硝石、硫黃,加白芷、天花粉、生地。

丹溪先生說:心胃痛需區分新舊。若明知是受寒,或食用寒涼食物而致病,初期應服用溫散藥物,如桂枝七氣湯或溫利藥物,如九痛丸。若病程較久,則會形成鬱結,鬱久生熱,熱久生火,此時若再服用溫散溫利藥物,反而會助長火邪。因此方劑中以山梔子作為熱藥的嚮導,則邪氣容易去除,正氣容易恢復,疼痛也容易解除。又說:治療心胃痛,需要使用峻猛的藥物,疼痛才能止息。

如倉猝散:山梔子四十九枚連皮炒,炮製去皮臍的大附子一個,共研為粗末。每次取三錢,加水一盞,酒半盞,煎至七分,加少許鹽服用。加川芎效果更佳。此方能治療氣滯於腰腹部,引起攣急疼痛,不能屈伸,疼痛難忍,自汗淋漓,手腳冰冷,甚至瀕臨死亡的患者。又如愈痛散:五靈脂、延胡索、蓬朮、良薑、當歸等分為末,每次取三錢,用醋湯調服。

此方用於治療急性的心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