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

1. 附方

配藥法:即碧丹,每煉礬三分,加百草霜半匙,研細。次入燈草灰一釐,研勻,如瓦灰色,再入甘草末三匙,薄荷末三分,研。再入冰片半分,研勻。入瓷瓶,塞口,勿令出氣。此丹須當時配合,如過五日,即不堪用。若遇陰雨,一日即無效,如欲出痰,加牙皂末少許,吹之。

喉癰及單乳蛾輕症,單用碧丹,(又名青藥。)即效。若遇重症,須兼黃藥(即金丹)。

凡初起,令病者低頭開口,溜出痰涎,初起用青藥九分,配黃藥一分,吹過五管,次用青八黃二,再次用青七黃三。如症重,青黃藥兌半用,至吹五次,痰涎必不壅,然後用青三黃六,若症重甚,用黃八青二,尤效。

青藥消風痰,解熱毒,性尚緩,不及黃藥消腫除熱,開喉痹,出痰涎為效。然初起黃藥不可多用,因其直走入內,與病不入也。

〔吹藥〕,金丹,即黃藥。蒲黃(二分),硝(九分),硼砂,冰片,薄荷葉末(各一分)

制硝法:馬牙硝,長白厚大者,溫湯蘸過棉紙挹干,仍用紙包好,放灶上明管洞內,自乾白如霜。

配藥法:即金丹。每牙硝一錢,蒲黃生用四分研細,次下殭蠶炙末一分,牙皂末一分半,共研極細,如淡鵝黃色,加冰片一分,研勻。此藥可留久,惟冰片臨時加用可耳。

金丹能消腫出痰,若遇牙叉䴂舌穿牙疔,專用此治之。如咽喉症,則兼用青藥,看症輕重用之,症重者,再加牛黃。如喉痹及纏喉風。加殭蠶、牙皂,餘隻用牙硝、硼砂、薄荷、蒲黃、冰片即可。

喉症即重,三日前未成膿,藥能消散,五日膿成穿破,必爛成窠,爛處須用口疳藥,多龍骨、珍珠。

〔吹喉〕,口疳藥,薄荷葉(研細,三分),兒茶末(二分半),制黃柏末(一釐),龍骨末(二釐),白芷末(如腫痛用三四釐,如不腫痛用二釐半),生甘草末(用五釐),珍珠末(五釐),冰片(三釐),研勻,瓷瓶封固。凡遇口碎及各種口疳,皆效。

若初起,腫而熱甚者,多加薄荷、冰片,取其辛涼發散也。若患不腫,熱甚而痛,則以長肉藥為主。

〔吹喉〕,長肉藥,即前口疳藥,多用兒茶末,龍骨末,配成紫色,此方專治喉症口碎者。若用此治走馬牙疳、穿牙毒、小兒胎毒口疳,則本方加牛黃,倍珍珠。如黑爛者不治。至痧痘後口疳,非此不除,則去黃柏、龍骨,加牛黃五釐,倍珍珠末六釐。

〔通治〕,喉症煎藥主方,牛蒡子(炒研),前胡,銀花,連翹,山梔,甘草,枯芩(炒黑),元參,桔梗,花粉,薄荷,燈心,泉水煎。如發寒熱加柴胡,頭痛加石膏,胸悶加枳殼,鬱熱而發加赤芍、貝母,口渴加麥冬。

〔癬菌〕,蜜調藥,薄荷葉末為君,煉礬為臣,燈草灰、川貝母為佐,百草霜、冰片、甘草末為使。先將煉礬、百草霜研和,入燈草灰,再研,後入薄荷、貝母、冰片研勻,成青灰色,用白蜜調。此方專治喉癬喉菌。時刻噙咽,內服喉症煎藥主方,此方一名青靈膏。

白話文:

[附方]

碧丹(青藥)製作方法:取煉過的礬三分,加入百草霜半匙,研磨成細粉。接著加入燈草灰一釐,研磨均勻,顏色呈瓦灰色。再加入甘草末三匙、薄荷末三分,研磨。最後加入冰片半分,研磨均勻。裝入瓷瓶,塞緊瓶口,防止藥氣外洩。此丹必須現配現用,放置五天以上便失效。陰雨天則一天內即失效。如果需要化痰,可加入少量牙皂末,吹入患處。

輕症的喉癰和單乳蛾,單用碧丹即可見效。重症則需配合金丹(黃藥)使用。

初期治療,應讓病人低頭張嘴,將痰液排出。初期使用青藥九分,配黃藥一分,吹入五次;接著用青藥八分,黃藥二分;再用青藥七分,黃藥三分。如果症狀嚴重,則青藥和黃藥各半,連續吹五次,直到痰液不再阻塞,然後改用青藥三分,黃藥六分。如果症狀非常嚴重,則改用黃藥八分,青藥二分,效果最佳。

青藥能消散風痰、解熱毒,藥性較緩和,不及黃藥消腫除熱、開通喉痹、排出痰液的效果好。但初期不宜多用黃藥,因為其藥性直達內部,與病症不相符。

金丹(黃藥)製作方法:取蒲黃(二分)、硝石(九分,需經過處理,見下)、硼砂、冰片、薄荷葉末(各一分)。

硝石處理方法:選擇馬牙硝中長、白、厚、大的,用溫水沾濕棉紙擦拭乾淨,再用紙包好,放入灶台明火管洞內,使其自然乾燥,直至潔白如霜。

金丹製作方法:取硝石一錢,蒲黃(生用)四分,研磨成細粉。接著加入炙過的殭蠶末一分、牙皂末一分半,一起研磨至極細,顏色呈淡鵝黃色。最後加入冰片一分,研磨均勻。此藥可保存較長時間,但冰片需臨時加入。

金丹能消腫化痰,治療牙齦腫痛、舌頭潰瘍、牙齒疔瘡等,效果顯著。如為咽喉疾病,需配合青藥使用,用量視病情輕重而定。症狀嚴重者,可再加牛黃。如喉痹和纏喉風,則需加入殭蠶、牙皂,其餘藥物只需使用硝石、硼砂、薄荷、蒲黃、冰片即可。

如果喉症嚴重,三日內未化膿,藥物能使其消散;五日後化膿穿破,則會潰爛成洞,潰爛處需使用口疳藥,其中龍骨和珍珠用量較多。

口疳藥製作方法:取薄荷葉(研細,三分)、兒茶末(二分半)、制黃柏末(一釐)、龍骨末(二釐)、白芷末(腫痛者用三四釐,不腫痛者用二釐半)、生甘草末(五釐)、珍珠末(五釐)、冰片(三釐),研磨均勻,裝入瓷瓶,密封保存。凡遇口瘡及各種口疳,皆有效。

初期治療,腫痛且熱盛者,可增加薄荷、冰片用量,以其辛涼發散之性;若不腫,但熱盛疼痛,則應以長肉藥為主。

長肉藥製作方法:與口疳藥相同,但增加兒茶末、龍骨末用量,顏色呈紫色,專治喉症口瘡。若用此藥治療走馬牙疳、穿牙毒、小兒胎毒口瘡,則需加入牛黃,並增加珍珠用量一倍。黑色潰爛者則不宜使用。痧痘後口瘡,非此藥不可治愈,需去除黃柏、龍骨,加入牛黃五釐,並增加珍珠末用量至六釐。

喉症煎藥主方:牛蒡子(炒研)、前胡、銀花、連翹、山梔、甘草、枯芩(炒黑)、元參、桔梗、花粉、薄荷、燈心,用泉水煎煮。如發寒熱,加柴胡;頭痛,加石膏;胸悶,加枳殼;鬱熱,加赤芍、貝母;口渴,加麥冬。

喉癬喉菌治療方法:取薄荷葉末為君藥,煉礬為臣藥,燈草灰、川貝母為佐藥,百草霜、冰片、甘草末為使藥。先將煉礬、百草霜研磨混合,加入燈草灰,再研磨,然後加入薄荷、川貝母、冰片,研磨均勻,顏色呈青灰色,用白蜜調和。此方專治喉癬喉菌,需時刻噙在口中,同時內服喉症煎藥主方。此方又名青靈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