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治裁》~ 卷之六 (2)
卷之六 (2)
1. 喉症論治
雙乳蛾生會厭,左右兩邊俱有細白星,藥照前用,左屬心,右屬肝。煎藥於主方內,左加黃連、犀角。右加赤芍、柴胡。雙蛾則兼用之。大便秘加枳殼、元明粉。連珠蛾,一二白星上下相連,用藥照前。或外用成吹藥加冰片吹之,內服三黃桔梗湯。
〔喉癬〕為虛火上炎,肺受燥熱,致咽喉生紅絲如哥窯紋,如秋海棠背紋,乾燥而癢,阻礙飲食,雖不喪命,不能速愈。吹用碧丹、噙化青靈膏,內服喉症主方加土貝母。須戒憂怒、酒色,忌鹽醬,及一切動風助火之物,一月可愈。
〔喉癰〕紅腫而痛,別無形狀,因過食辛辣炙爆厚味而發。症屬胃大腸二經,重則寒熱頭痛。犀角地黃湯,吹用金丹一、碧丹十。四五日可愈。若鼻中出紅涕,為毒攻腦,不治。
〔喉菌〕因憂鬱氣滯血熱,婦人多患之,狀如浮萍略高,面厚色紫,生喉旁。初起吹碧丹九、金丹一,後用金丹二、碧丹三,內服喉症主方,勿間斷。輕則半月,重或經月,亦須守戒忌口。
〔䴂舌喉癰〕肥人感熱性燥者,多患此。犀角地黃湯加減,吹用金丹。但須吹至舌根下兩旁,時刻勿間,方能速愈。喉內吹用碧丹十、全丹一,亦須勤吹。凡舌下小舌,為䴂舌。連喉腫痛,即為喉癰,不痛者非癰。大約䴂舌兼喉癰而發,十有六七其勢凶。煎藥多加黃連、山梔、犀角。
〔喉閉〕傷寒後,發為氣閉不通,無形無聲,難治,喉項強硬。目睛上視,故多不治。
〔喉杵〕喉極痛腫。甘桔射干湯,外點燒鹽散。
此外又有咽嗌痛。由陰虛火炎者,喉痹飲倍荊芥、元參。有喉中結塊,飲食不通者,百靈丸,重者不過二丸。有懸癰喉痛,生上齶,有紫泡如豆大,用簪腳挑破,血出愈,或口疳藥吹,亦可。風熱上搏者,啟關散。有懸癰垂長,咽中煩悶者,枯礬鹽花研細,箸頭點上去涎。有喉中生肉者,棉裹箸頭,蘸鹽揩之,日數次。
有梅核梗塞咽中、咯不出、咽不下,因為七情鬱結者,四七湯、噙化丸。有喉痛因於相火,用涼藥不愈者,六味丸加桔梗、元參、知母、黃柏。有風火上郁,咽痛頭脹項腫,當用辛涼者,滑石、連翹、杏仁、桑皮、西瓜翠衣。近世爛喉痧最重,初起憎寒壯熱,咽痛渴煩,先宜解表,務令透達,或兼清散。
若驟服寒涼,外邪益閉,內火益焰,咽痛愈劇,潰腐日甚矣。至丹痧透發,已無惡寒等症,則宜寒涼泄熱,不宜雜進辛散煽動風火,致增腫腐,必至滴水下咽,痛如刀割。蓋此症由感風火濕熱時邪而發。治法:因風熱者,主清透,普濟消毒飲去升麻、柴胡。因濕熱者,主清滲,甘桔湯加栝蔞、通草、燈心。
因痰火凝結者,主消降,消氣化痰丸去半夏,加貝母、淡竹茹。邪達則痧透,痧透則爛止,利膈湯、清咽太平丸選用。然症有可治不可治。其口氣作臭,喉色淡黃,或深黃者,系痰火所致,皆可治;若爛至小舌,及鼻塞目閉,元氣日虛,毒氣深伏,色白如粉皮者,皆不可治。其愈後四肢痠痛,難於屈伸者,由火灼陰傷,絡失所養,宜進滋陰,勿與痹症同治。
白話文:
喉症論治
雙側扁桃腺發炎,左右兩邊都有細小的白色斑點,藥物按之前的處方使用,左側屬心,右側屬肝。在主方中,左側加黃連、犀角;右側加赤芍、柴胡;雙側發炎則同時使用。大便秘結者,加枳殼、芒硝。連珠狀扁桃腺發炎,一兩個白色斑點上下相連,藥物按之前的處方使用。或外用吹藥,加入冰片吹入患處,內服三黃桔梗湯。
喉嚨潰瘍:因虛火上炎,肺部受燥熱影響,導致咽喉出現紅色絲狀物,如同哥窯瓷器紋路或秋海棠葉背的紋理,乾燥且發癢,影響飲食,雖不致命,但不易痊癒。外用碧丹吹患處,含化青靈膏,內服喉症主方加土貝母。需戒除憂慮、憤怒、飲酒及房事,忌食鹽醬以及所有可能助長風火之物,約一個月可痊癒。
喉嚨癰腫:紅腫疼痛,無其他特殊形狀,因食用辛辣炙烤厚味食物引起。症狀屬於胃和大腸經絡,嚴重者會伴隨寒熱頭痛。服用犀角地黃湯,外用金丹一錢、碧丹十錢吹患處。四五天可痊癒。若鼻中流出紅色鼻涕,則為毒素攻入腦部,難以治療。
喉嚨真菌感染:因憂鬱、氣滯血熱引起,女性多發,狀似浮萍略微隆起,表面粗糙,顏色紫紅,生長於喉嚨旁。初期用碧丹九錢、金丹一錢吹患處,之後改用金丹二錢、碧丹三錢,內服喉症主方,不可間斷。輕者半個月痊癒,重者可能需要一個月,也需注意戒除不良嗜好及飲食禁忌。
舌下小舌及喉嚨癰腫:肥胖體質且體質燥熱者易患此症。服用犀角地黄湯加減,外用金丹吹患處,務必吹至舌根下方兩側,需持續不斷吹,才能快速痊癒。喉嚨內部用碧丹十錢、全丹一錢吹患處,也要勤加吹藥。舌下的小舌,即為舌下小舌,若伴隨喉嚨腫痛,即為喉嚨癰腫,不痛者則非癰腫。一般舌下小舌合併喉嚨癰腫發病者,病情凶險的比例佔七成以上。煎藥時需多加黃連、山梔子、犀角。
喉嚨閉塞:傷寒後,導致氣閉不通,無明顯形狀和聲音,難以治療,喉嚨和頸部僵硬。眼睛上翻,預後多不良。
喉嚨梗阻:喉嚨極度疼痛腫脹。服用甘桔射干湯,外用燒鹽散點患處。
其他咽喉疼痛:因陰虛火旺引起者,喉痹飲加倍荊芥、元參。喉嚨有結塊,影響飲食者,服用百靈丸,嚴重者最多服用兩丸。懸雍垂腫痛,在上顎長有如豆粒大小的紫紅色水泡,用簪子挑破,出血後即可痊癒,或用口疳藥吹患處亦可。風熱上攻者,服用啟關散。懸雍垂腫大下垂,咽喉煩悶者,將枯礬和鹽花研磨成細粉,用筷子頭點於患處。喉嚨長肉者,用棉花裹住筷子頭,蘸鹽擦拭,每日數次。
梅核氣:咽喉有異物感,咯不出也咽不下,因七情鬱結引起者,服用四七湯,含化噙化丸。喉嚨疼痛因相火過旺,服用涼藥無效者,服用六味丸加桔梗、元參、知母、黃柏。風火上擾,咽喉疼痛、頭痛、頸部腫脹,需服用辛涼藥物,如滑石、連翹、杏仁、桑皮、西瓜翠衣。近代爛喉痧最為嚴重,初期畏寒高熱,咽喉疼痛、口渴煩躁,先需解表,使邪氣透達,或兼用清散之法。
若驟然服用寒涼藥物,外邪更加閉阻,內火更加旺盛,咽喉疼痛加劇,潰爛日益嚴重。待丹痧(猩紅熱)疹子透發,已無惡寒等症狀,則宜服用寒涼藥物泄熱,不宜再服用辛散藥物,以免助長風火,加重腫脹和潰爛,導致滴水下咽都痛如刀割。此症由感受風火濕熱時邪而引起。治療方法:因風熱者,以清熱透邪為主,服用普濟消毒飲去升麻、柴胡;因濕熱者,以清熱利濕為主,服用甘桔湯加栝蔞、通草、燈心;因痰火凝結者,以消痰降火為主,服用消氣化痰丸去半夏,加貝母、淡竹茹。邪氣透達則痧疹透發,痧疹透發則潰爛停止,可服用利膈湯、清咽太平丸。然而,此症有些可治有些不可治。口氣臭,喉嚨顏色淡黃或深黃者,系痰火引起,皆可治療;若潰爛至小舌,及鼻塞眼閉,元氣衰竭,毒氣深伏,顏色發白如同粉皮者,皆不可治療。痊癒後四肢痠痛,難以屈伸者,因火灼傷陰,經絡失養,宜服用滋陰藥物,勿與痹症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