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五 (2)
卷之五 (2)
1. 腳氣論治
《千金》論云:腳氣有冷有熱不同者,足有三陰三陽。寒中三陽,所患必冷。暑中三陰,所患必熱。脾受陽毒,必熱頑,腎受陰濕即寒痹。
《活人書》云:凡腳氣服補藥,及用湯藥渫洗,逼邪入於經絡者,皆醫之大戒也。
《醫通》云:腳氣服補藥太過,小便不通者,用薑汁炒山梔、木通、赤芍、赤茯苓、當歸、甘草梢,不時煎服。腳氣遍身腫滿,喘促煩悶者,木通散。腳氣上入少腹不仁者,八味丸。
凡腳氣多從暑濕得之,故腫痛多屬濕熱,其兼寒兼風,當詳春夏病因六淫治之。至於枯細而熱者,屬陰虛。瘦弱而寒者,屬陽虛。當別以本症治之。
白話文:
腳氣論治
古籍記載,腳氣有寒熱之分,足部有六經循行。寒邪侵犯三陽經,則腳氣必為寒證;暑濕侵犯三陰經,則腳氣必為熱證。脾臟受陽邪毒侵,則腳氣必為頑固熱證;腎臟受陰濕之邪侵犯,則腳氣必為寒痺。
古籍也告誡,治療腳氣時,不可服用補藥或使用湯藥洗滌逼邪入經絡,這是醫家的大忌。
另有古籍記載,若腳氣治療服用補藥過量,導致小便不通,可用薑汁炒山梔子、木通、赤芍、赤茯苓、當歸、甘草梢,隨時煎服。若腳氣導致全身腫脹、呼吸急促、煩悶,則用木通散治療。若腳氣向上侵犯少腹,導致感覺麻木,則用八味丸治療。
大多數腳氣是由暑濕引起,所以腫痛多屬濕熱。若兼有寒邪或風邪,則應根據春夏季節病因和六淫邪氣來治療。若腳氣症狀表現為皮膚乾燥、細小而伴有熱感,則屬於陰虛;若腳氣症狀表現為身體消瘦、伴有寒感,則屬於陽虛。應針對不同證型,分別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