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治裁》~ 卷之五 (2)
卷之五 (2)
1. 眩暈論治
頭為諸陽之會,煩勞傷陽,陽升風動,上擾巔頂。耳目乃清空之竅,風陽旋沸,斯眩暈作焉。良由肝膽乃風木之臟,相火內寄,其性主動主升。或由身心過動,或由情志鬱勃。或由地氣上騰,或由冬藏不密。或由高年腎液已衰,水不涵木。或由病後精神未復,陰不吸陽,以至目昏耳鳴,震眩不定,甚則心悸舌辣,肢麻筋惕,寤不成寐,動則自汗,起則嘔痰。無痰不作眩。
此經所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也。顧內風肆橫,虛陽上升,非發散可解,非沉寒可清,與治六氣風火大異。法宜辛甘化風,或甘酸化陰。葉氏所謂緩肝之急以熄風,滋腎之液以驅熱,肝風既平,眩暈斯止。條其治法,如上焦竅絡火鬱,用羚羊角、山梔、連翹、天花粉、丹皮、生地、桑葉、鉤藤、天麻以泄熱,從膽治也。如中虛風陽擾胃,用人參、山藥、黃耆、小麥、炙草、龍眼肉以填補,從胃治也。
肝風內擾,陽明正當其沖,故須補中。如下元水涸火升,用阿膠、熟地、石斛、何首烏、杞子、天冬、黑芝麻、磁石、五味子以攝納,從肝腎治也。其陽冒不潛,用牡蠣、淡茶、龜甲。痰多作眩,用茯苓、川貝、橘紅、竹瀝、薑汁。心悸不寐,用棗仁、麥冬、茯神、龍骨。厥陽不斂,用萸肉、白芍、牛膝炭。
土被木克,嘔吐不食,宜泄肝安胃,用橘白、木瓜、半夏曲、茯苓。動怒鬱勃,痰火風交熾,用二陳湯下龍薈丸。至於熄風之品,如甘菊炭、煨天麻、鉤藤之屬,皆可隨症加入者也。
白話文:
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如果過度勞累耗損陽氣,陽氣就會上衝並帶動風邪,向上侵擾頭頂。耳朵和眼睛是清氣出入的孔竅,風邪和陽氣向上翻騰,就會產生眩暈。這主要是因為肝和膽都屬於木的臟器,裡面寄託著相火,其性質主動而且向上。可能因為身心過度活動、情緒壓抑、地氣上湧、冬天沒有好好藏養、年老腎精衰退導致水液無法滋養肝木、或是病後精神還沒恢復,陰氣無法收納陽氣,以至於出現眼睛昏花、耳朵鳴響、頭暈目眩,嚴重時會心悸、舌頭發麻、肢體麻木、肌肉抽動、難以入睡、稍微活動就自汗、起床就想吐痰。如果沒有痰,就不會產生眩暈。
這本醫書所說的「諸風掉眩」,都屬於肝的病變。但這種內生的風邪肆虐,導致虛陽上升,不能用發散的方法來解決,也不能用寒涼的藥物來清熱,和一般外感風邪或火熱的治療方法大不相同。應該用辛味甘味的藥物來化解風邪,或用甘味酸味的藥物來滋養陰液。就像葉天士說的,要緩解肝的急迫來平息風邪,滋養腎的精液來驅除熱邪,肝風平息了,眩暈自然會停止。這裡列出一些治療方法,像是上焦的孔竅因為火熱鬱結,可以用羚羊角、山梔子、連翹、天花粉、丹皮、生地、桑葉、鉤藤、天麻來疏泄熱邪,從膽來治療。如果是中焦虛弱導致風陽擾亂胃部,可以用人參、山藥、黃耆、小麥、炙甘草、龍眼肉來補益中氣,從胃來治療。
如果肝風在體內擾動,陽明經脈首當其衝,所以需要補益中氣。如果是下元虛弱,腎水枯竭導致虛火上炎,可以用阿膠、熟地、石斛、何首烏、枸杞、天冬、黑芝麻、磁石、五味子來收斂,從肝腎來治療。如果陽氣浮越不能潛藏,可以用牡蠣、淡茶、龜甲。如果是因為痰多導致眩暈,可以用茯苓、川貝、橘紅、竹瀝、薑汁。如果是心悸難眠,可以用酸棗仁、麥冬、茯神、龍骨。如果是肝陽不斂,可以用山茱萸、白芍、牛膝炭。
如果脾胃虛弱被肝木剋制,出現嘔吐、食慾不振,應該疏泄肝氣、安定脾胃,可以用橘白、木瓜、半夏曲、茯苓。如果是因為動怒導致情緒壓抑,痰火風邪交織在一起,可以用二陳湯配伍龍薈丸。至於平息風邪的藥物,像是甘菊炭、煨天麻、鉤藤等,都可以根據具體病情加入藥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