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宏源

《外科心法要訣》~ 卷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1)

1. 卷十六

2. 嬰兒部

3. 赤遊丹毒

胎毒初患赤遊丹,腹肢先後內外參,內服外貼兼砭血,紅輕紫重黑難痊。

【注】小兒赤遊丹之證,皆由胎毒所致。欲發之時,先身熱,啼叫,驚搐不寧,次生紅暈,由小漸大,其色如丹,遊走無定,起於背腹,流散四肢者順;起於四肢,流入胸腹者逆。或初生之後,外用熱水洗浴,兼以火烘衣物,觸動內毒,遂成此證。治之者,先宜砭出惡血,看血色紅者輕,紫者重,黑者死。

次宜牛、羊肉片,遍貼紅暈處,微干再易,俟肉片不幹,換如意金黃散,用藍靛清汁調敷。內初服大連翹飲,次服消毒犀角飲。大便秘結,加生大黃三五分;若煩躁、唇焦、面赤者,宜服五福化毒丹;若失治,毒氣入里,腹脹堅硬,聲音雌啞,吮乳不下咽者,宜服紫雪散下之。一二日間,身輕腹軟,熱退身涼,砭處肉活,乳哺如常者生,反此者不治。

大連翹飲

連翹(去心),當歸,赤芍,防風,木通,滑石(水飛),牛蒡子(炒,研),蟬蛻(去足,翅),瞿麥,石膏(煅),荊芥,甘草(生),柴胡,黃芩,梔子(生,研),車前子(各五分)

水二盅,燈心二十根,煎八分,子與乳母同服。

【方歌】大連翹飲赤遊丹,歸芍防通滑蒡蟬,瞿麥石膏荊芥草,柴芩梔子共車前。

消毒犀角飲

犀角(鎊),防風(各一錢),甘草(生,五分),黃連(生,三分)

水二盅,燈心二十根,煎四分,徐徐服之。

【方歌】消毒犀角飲黃連,防風甘草共和煎,赤遊丹毒啼驚搐,氣粗身熱服之安。

五福化毒丹

黑參,赤茯苓,桔梗(各二兩),牙硝,青黛,黃連,龍膽草(各一兩),甘草(生,五錢),人參,硃砂(各三錢),冰片(五分)

共研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金鉑為衣。每服一丸,薄荷、燈心煎湯化服。

【方歌】五福化毒清熱速,瘡瘤丹毒服即除,參苓桔草硝冰黛,黃連膽草黑參朱。

如意金黃散(見腫瘍門)

紫雪散(見舌部重舌)

白話文:

赤遊丹毒,是因胎毒引起的皮膚病。初期症狀是發熱、哭鬧、抽搐不安,接著出現紅色的疹子,疹子會慢慢擴大,顏色像丹砂一樣,且位置不定,從背部腹部往四肢蔓延是順行,從四肢蔓延到胸腹部是逆行。也可能因為新生兒出生後用熱水洗澡或用火烘烤衣物,刺激到體內毒素而導致此病。治療時,首先要用針刺放血,觀察放出的血色:紅色較輕,紫色較重,黑色則危及生命。

接著,用牛羊肉片貼在紅疹處,微乾後再換新的,等肉片不幹了,再換上如意金黃散(藥方見腫瘍門),用藍靛汁調敷。內服藥物,先服用大連翹飲,然後服用消毒犀角飲。如果大便秘結,加服生大黃三到五分;如果煩躁、嘴唇乾裂、臉色發紅,服用五福化毒丹;如果治療不及時,毒氣入裡,腹部腫脹堅硬,聲音嘶啞,無法吸吮乳汁,則服用紫雪散(藥方見舌部重舌)。一到兩天內,如果身體輕鬆、腹部柔軟、退燒、放血處癒合、能正常吸吮乳汁,則表示痊癒;反之則難以治癒。

大連翹飲配方:連翹(去心)、當歸、赤芍、防風、木通、滑石(水飛)、牛蒡子(炒,研)、蟬蛻(去足翅)、瞿麥、石膏(煅)、荊芥、甘草(生)、柴胡、黃芩、梔子(生,研)、車前子(各五分),加水二盅,燈心二十根,煎至八分,孩子和哺乳母親同服。

消毒犀角飲配方:犀角(鎊)、防風(各一錢)、甘草(生,五分)、黃連(生,三分),加水二盅,燈心二十根,煎至四分,慢慢服用。

五福化毒丹配方:黑參、赤茯苓、桔梗(各二兩)、牙硝、青黛、黃連、龍膽草(各一兩)、甘草(生,五錢)、人參、硃砂(各三錢)、冰片(五分),研磨成細粉,用蜂蜜做成丸藥,大小如芡實,再用金箔包衣。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燈心煎湯送服。

4. 胎瘤

嬰兒初產患胎瘤,胎熱瘀血是根由,色紫漸大熟透刺,放出膿汁自可瘳。

【注】此證由胎前孕母積熱,以致胞熱,更兼血瘀滯結而成。多生頭上及胸乳間,初如李核,漸大如饅,色紫微硬,漫腫不甚疼痛。嬰兒初生即有者,候過滿月熟透,方可針之,放出赤豆汁或膿水汁,其腫即消。初服五福化毒丹,兼貼黃連膏;潰貼生肌玉紅膏,生肌斂口。若滿月後生者,必待膿鼓熟透針之。若瘤皮含血絲者,詳註於紅絲瘤。

五福化毒丹(見赤遊丹毒)

黃連青(見鼻部鼻瘡)

生肌玉紅膏(見潰瘍門)

白話文:

新生兒罹患胎瘤,是因為胎兒時期母體積熱,導致胎兒體內熱毒淤積而成。腫塊顏色紫紅,逐漸長大成熟後,用針刺破排出膿液即可痊癒。

此症多發生在頭部或胸部乳房附近,初期如李子核大小,漸漸長大如饅頭般大小,顏色紫紅,質地較硬,腫脹但疼痛感不甚明顯。若嬰兒出生時即患有此症,需待滿月後腫塊成熟,才能用針刺破,排出像赤豆汁或膿水的液體,腫塊便會消退。初期可服用五福化毒丹,並外敷黃連膏;潰爛後則改用生肌玉紅膏,以促進傷口癒合。如果滿月後才出現此症,也必須等到膿腫成熟後才能用針刺破。若瘤體皮膚上有血絲,則詳見「紅絲瘤」的說明。

5. 紅絲瘤

嬰兒初生紅絲瘤,皮含血絲先天由,精中紅絲腎伏火,相傳患此終難瘳。

【注】此證一名胎瘤,發無定處,由小漸大,嬰兒落草,或一、二歲之間患之。瘤皮色紅,中含血絲,亦有自破者。治法雖同胎瘤,但此患由先天腎中伏火,精有血絲,以氣相傳,生子故有此疾,終變火證,潰處亦難收斂。

白話文:

新生兒紅絲瘤是一種先天性疾病,皮膚呈現紅色,內含血絲。民間認為此病難以痊癒。

這種疾病也稱為胎瘤,發病位置不定,會逐漸長大,通常在嬰兒出生後或一、兩歲時發病。瘤體皮膚呈紅色,內含血絲,有些會自行破裂。雖然治療方法與胎瘤相同,但紅絲瘤是由於先天性腎臟虛火和精液中帶有血絲,經由氣血傳遞,遺傳給孩子所致,最終會轉變成熱症,即使潰爛處也很難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