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宏源

《外科心法要訣》~ 卷十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5)

1. 翻花瘡

翻花瘡因潰後生,頭大蒂小努菌形,雖無痛癢觸流血,血燥肝虛怒氣成。

【注】此證因生瘡潰後,胬肉自瘡口突出,其狀如菌,頭大蒂小,愈努愈翻,雖不大痛、大癢,誤有觸損,流血不往,往久則虧虛。總由肝虛、怒氣血燥而成。宜服逍遙散,外用烏梅煅灰、輕粉各等分,研末撒之;或馬齒莧煅灰,豬脂調敷,俱效。

逍遙散(見背部上搭手)

白話文:

翻花瘡是瘡瘍潰爛後長出來的,形狀像小菌菇,頭大柄小,會越長越高越突出。雖然不怎麼痛也不怎麼癢,但如果不小心碰到就會出血,而且血不容易止住。時間久了就會導致身體虛弱。 根本原因是肝血不足,加上容易發怒,導致血液乾燥而形成。治療方法是用逍遙散內服,外用烏梅煅燒後的灰燼和輕粉等量研磨成粉末撒在患處;或者用馬齒莧煅燒後的灰燼與豬油調和敷在患處,都有效。

2. 血風瘡

血風瘡證生遍身,粟形搔癢脂水淫,肝肺脾經風濕熱,久郁燥癢抓血津。

【注】此證由肝、脾二經濕熱,外受風邪,襲於皮膚,鬱於肺經,致遍身生瘡。形如粟米,搔癢無度,抓破時,津脂水浸淫成片,令人煩躁、口渴、搔癢,日輕夜甚。宜服消風散,外敷雄黃解毒散。若日久風邪郁在肌膚,則耗血生火,搔癢倍增,夜不得寐,撓破津血,心煩,大便燥秘,咽乾不渴,此屬火燥血短。宜服地黃飲,外擦黃連膏、潤肌膏,合而用之悉效。

兼忌椒、酒、雞、鵝、動風等物。

雄黃解毒散

雄黃,寒水石(煅,各一兩),白礬(生,四兩)

共研細末,滾水調敷。

【方歌】雄黃解毒寒水石,白礬四兩共研之,血風瘡生粟米癢,滾水調敷滲毒濕。

地黃飲

生地,熟地,何首烏(生,各三錢),當歸(二錢),丹皮,黑參,白蒺藜(炒,去刺),殭蠶(炒各一錢五分),紅花,甘草(生,各五分)

水煎,早晚服。

【方歌】地黃飲治血風瘡,癢盛不眠血燥傷,首烏丹皮生熟地,黑參歸蒺草紅僵。

消風散(見項部鈕釦風)

黃連膏(見鼻部鼻瘡)

潤肌膏(見頭部白屑風)

白話文:

血風瘡遍佈全身,像小米粒大小,奇癢無比,流出油脂水液。這是肝、肺、脾三經風濕熱邪,長期鬱積導致皮膚乾燥瘙癢,抓破後滲出津液血水。

病情初期,表現為全身長滿小米粒大小的瘡,奇癢難忍,抓破後會滲出油脂水液,形成一片,患者煩躁、口渴、瘙癢,白天輕些,晚上加重。可用消風散內服,外敷雄黃解毒散。

若病情持續,風邪鬱積於肌膚,則會耗損血液,生發內熱,瘙癢加劇,夜不能寐,抓破後流出津液和血液,心煩意亂,大便秘結,咽喉乾燥但不口渴,這是陰虛火旺、血虛的表現。此時應服用地黃飲,外用黃連膏和潤肌膏,效果更佳。

忌食辣椒、酒、雞肉、鵝肉及其他容易誘發風邪的食物。

3. 㾦癗

㾦癗汗出中邪風,狀類豆瓣扁癗形,日癢秦艽湯宜服,夜重當歸飲服寧。

【注】此證俗名鬼飯疙瘩。由汗出受風。或露臥乘涼,風邪多中表虛之人,初起皮膚作癢,次發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日癢甚者,宜服秦艽牛蒡湯;夜癢重者,宜當歸飲子服之。外用燒酒浸百部,以藍布蘸酒擦之,謹避風涼自效。

秦艽牛蒡湯

秦艽(一錢五分),牛蒡子(炒,研),枳殼(麩炒),麻黃(蜜炙),犀角(鎊),黃芩,防風,甘草(生),黑參,升麻(各一錢)

水二盅,煎八分服。

【方歌】秦艽牛蒡風留膚,㾦癗生如麻豆形,枳殼麻黃犀角鎊,黃芩風草黑參升。

當歸飲子(見疥瘡)

白話文:

皮膚瘙癢,起疹子像豆瓣一樣扁平,俗稱鬼飯疙瘩。這是因為出汗受風,或露宿乘涼,風邪侵犯體表虛弱的人。白天癢得厲害,就喝秦艽牛蒡湯;晚上癢得厲害,就喝當歸飲子。也可以用燒酒浸泡百部,用藍布蘸酒擦患處,注意避免風寒,就能自愈。

4. 浸淫瘡

浸淫瘡發火濕風,黃水浸淫似疥形,蔓延成片癢不止,治宜清熱並消風。

【注】此證初生如疥,搔癢無時,蔓延不止,抓津黃水,浸淫成片,由心火、脾濕受風而成。經云:歲火太過,甚則身熱,肌膚浸淫。仲景云:從口流向四肢者順,四肢流入口者逆。初服升麻消毒飲加蒼朮、川黃連。抓破津血者,宜服消風散;外搽青蛤散即愈。若脈遲不食,黃水不止,此屬脾敗,不治之證也。

升麻消毒飲(見黃水瘡)

消風散(見項部鈕釦風)

青蛤散(見鼻部鼻䘌瘡)

白話文:

浸淫瘡是因濕熱風邪侵犯肌膚而引起的疾病,症狀表現為黃色水液浸漬皮膚,形似疥瘡,範圍不斷擴大,奇癢難忍。治療應當清熱解毒並疏散風邪。

此病初期類似疥瘡,時時搔癢,不斷蔓延,抓破後流出黃色水液,浸漬成片,是因心火過盛、脾濕內蘊,再加上風邪侵襲所致。古籍記載:體內火邪過盛,嚴重時會導致身體發熱,皮膚浸漬。張仲景也提到:從口部向四肢蔓延屬順經,從四肢向口部蔓延屬逆經。初期治療可用升麻消毒飲加蒼朮、川黃連。如果抓破皮膚流出血液,則宜服用消風散;外用青蛤散則可痊癒。但如果脈象遲緩,患者不思飲食,黃色水液持續流出,這表示脾胃功能衰敗,預後不良,難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