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宏源

《外科心法要訣》~ 卷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1)

1. 卷十二

2. 發無定處(上)

3. 疔瘡

五臟皆可發疔瘡,現於形體細考詳,若論陰陽分上下,欲知經臟辨何方。

疔名火焰發心經,往往生於唇指中,心作煩時神恍惚,痛兼麻癢疱黃紅。

毒發肝經名紫燕,此患多於筋骨見,破流血水爛串筋,指青舌強神昏亂。

黃鼓由於脾發毒,多生口角與顴骨,疱黃光潤紅色纏,麻癢硬僵兼嘔吐。

毒發肺經名白刃,白疱頂硬根突峻,易腐易陷多損腮,咳吐痰涎氣急甚。

從來黑靨發腎經,黑斑紫疱硬如釘,為毒極甚疼牽骨,驚悸沉昏目露睛。

以上五疔應五臟,又有紅絲疔一樣,初如小瘡漸發紅,最忌紅絲攻心上。

凡治疔證貴乎早,三陰三陽更宜曉,在下宜灸上宜針,速醫即愈緩難保。

【注】此數證俱名曰疔。蓋疔者,如丁釘之狀,其形小,其根深,隨處可生。由恣食厚味,或中蛇蠱之毒,或中疫死牛、馬、豬、羊之毒,或受四時不正疫氣,致生是證。夫疔瘡者,乃火證也,迅速之病,有朝發夕死,隨發隨死,三五日不死,一月半月亦必死,此係臟腑之乖逆,性情之激變,節候之寒溫肅殺,且毒中有淺深也,若一時失治,立判存亡,有名為火焰疔者,多生於唇、口及手掌指節間,初生一點紅黃小疱,痛癢麻木;甚則寒熱交作,煩躁舌強,言語疏忽,此屬心經毒火而成也。

有名為紫燕疔者,多生於手、足、腰、肋、筋骨之間,初生便作紫疱,次日破流血水,三日後串筋爛骨,甚則目紅甲青,邪視神昏、睡語驚惕,此屬肝經毒火而成也。有名為黃鼓疔者,初生黃疱,光亮明潤,四畔紅色纏繞,多生口角、腮、顴、眼胞上下及太陽正面之處,發時便作麻癢,重則噁心嘔吐,肢體木痛,寒熱交作,煩渴乾噦,此屬脾經毒火而成也。

有名為白刃疔者,初生白疱,頂硬根突,破流脂水,癢痛兼作,多生鼻孔、兩手,易腐易陷,重則腮損咽焦,咳吐痰涎,鼻掀氣急,此屬肺經毒火而成也。有名為黑靨疔者,多生耳竅、牙縫、胸腹,腰腎偏僻之處,初生黑斑紫疱,毒串皮膚,漸攻肌肉,頑硬如疔,痛徹骨髓,重則手足青紫,驚悸沉困,軟陷孔深,目睛透露,此屬腎經毒火而成也。以上五疔,本於五臟而生。

又有紅絲疔,發於手掌及骨節間,初起形似小瘡,漸發紅絲,上攻手膊,令人寒熱往來,甚則噁心嘔吐,治遲者,紅絲攻心,常能壞人。又有暗疔,末發而腋下先堅腫無頭,次腫陰囊睪丸,突兀如筋頭,令人寒熱拘急,焮熱疼痛。又有內疔,先發寒熱腹痛,數日間,忽然腫起一塊如積者是也。

又有羊毛疔,身發寒熱,狀類傷寒,但前心,後心有紅點,又如疹形,視其斑點,色紫黑者為老,色淡紅者為嫩。以上諸證,初起俱宜服蟾酥丸汗之毒勢不盡,憎寒壯熱仍作者,宜服五味消毒飲汗之。如發熱,口渴,便閉,脈沉實者,邪在裡也,宜服黃連解毒湯加生大黃一錢五分,蔥頭五個清之。

白話文:

疔瘡

五臟皆可能長疔瘡,其位置和症狀需仔細觀察判斷,若要區分陰陽和經臟,則需根據其所在位置來辨別。

火焰疔發於心經,常生於嘴唇和手指,患者心煩意亂,神志恍惚,伴隨疼痛、麻癢,水泡呈現黃紅色。

紫燕疔發於肝經,多見於筋骨部位,破裂後流出膿血,筋脈腐爛,手指青紫,舌頭強硬,神志昏亂。

黃鼓疔由於脾臟發毒所致,多生於口角和顴骨,水泡黃亮,周圍紅色,伴隨麻癢、僵硬及嘔吐。

白刃疔發於肺經,水泡頂端堅硬,根部突出,容易腐爛潰破,常損傷腮部,並伴隨咳嗽、咳痰、氣促。

黑靨疔發於腎經,呈現黑色或紫色的水泡,堅硬如釘,疼痛劇烈,並牽扯到骨頭,患者驚悸、昏沉,眼睛突出。

以上五種疔瘡分別對應五臟,還有一種紅絲疔,初期像小瘡,逐漸出現紅絲,最忌紅絲蔓延至心臟。

治療疔瘡貴在早,需了解陰陽三陰三陽的原理,下部宜灸,上部宜針,及時治療就能痊癒,延誤則難以保證。

各種疔瘡,都稱為「疔」。「疔」字,像釘子的形狀,形體雖小,但根部很深,任何部位都可能長。多因恣食肥甘厚味,或感染蛇蟲毒液,或接觸疫死牛馬豬羊的毒氣,或受到不正的時令疫氣所致。疔瘡是火症,病程發展迅速,有的早晨發病晚上就死,有的發病即死,若三五天不死,一兩個月內也必死。這是臟腑失調,情緒激變,以及節氣寒溫肅殺等因素,加上毒性深淺的綜合結果。若一時失治,性命立判。火焰疔多長在嘴唇、口腔及手掌指節間,初期出現一點紅黃的小水泡,伴隨疼痛、瘙癢、麻木;嚴重則寒熱交替,煩躁不安,舌頭強硬,說話含糊不清,這是心經毒火所致。

紫燕疔多長在手、足、腰、肋、筋骨之間,初期即出現紫色的水泡,第二天破裂流出膿血,第三天則筋脈腐爛;嚴重則眼睛發紅,指甲青紫,眼神呆滯,神志昏亂,睡覺說胡話,驚恐不安,這是肝經毒火所致。黃鼓疔初期出現黃色光亮的水泡,周圍有紅色環繞,多長在口角、腮、顴骨、眼瞼上下及太陽穴等部位,發病時即出現瘙癢,嚴重則噁心嘔吐,肢體麻木疼痛,寒熱交替,煩渴口乾,這是脾經毒火所致。

白刃疔初期出現白色水泡,頂端堅硬,根部突出,破裂後流出膿水,伴隨瘙癢疼痛,多長在鼻孔、雙手,容易腐爛潰破,嚴重則腮部受損,咽喉乾燥,咳嗽、咳痰、鼻孔煽動、氣促,這是肺經毒火所致。黑靨疔多長在耳孔、牙縫、胸腹、腰腎等部位,初期出現黑色或紫色的水泡,毒素蔓延皮膚,逐漸侵犯肌肉,堅硬如釘,疼痛劇烈,直達骨髓;嚴重則手腳青紫,驚悸、昏沉、身體虛弱、眼睛突出,這是腎經毒火所致。以上五種疔瘡,皆源於五臟。

此外還有紅絲疔,發生在手掌和骨節間,初期像小瘡,逐漸出現紅絲,蔓延至手臂,患者寒熱交替,嚴重則噁心嘔吐,治療延誤,紅絲攻心,常危及生命。還有暗疔,未見明顯症狀,但腋下先堅硬腫脹,繼而陰囊睪丸腫脹,堅硬如筋,伴隨寒熱、拘急、紅腫疼痛。還有內疔,先發熱、腹痛,數日後突然腫起一塊,如腫塊積聚。

還有羊毛疔,患者發熱,症狀類似傷寒,但胸前和背部有紅點,像疹子一樣,紫黑色斑點表示病情嚴重,淡紅色則表示病情較輕。以上諸症,初期都應服用蟾酥丸,以發汗解毒。若毒勢未盡,仍感寒熱,則應服用五味消毒飲以發汗。若發熱、口渴、便秘、脈象沉實,則邪氣在裡,應服用黃連解毒湯加生大黃、蔥頭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