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宏源
《外科心法要訣》~ 卷七 (12)
卷七 (12)
1. 內癰總論
凡人胸腹有十一募。募者,各臟腑陰會之所也。《靈樞》云:發內癰、內疽者,其本經募上肉必浮腫,募中必時時隱痛,浮腫為癰,隱痛為疽,此即內癰、內疽之驗也。茲內癰有治法,內疽無治法何也?蓋內癰、內疽,其病原無殊,惟在根淺、根深之別耳。根淺為癰,根深為疽。
若臨證用藥,攻補得宜,無不收效。至募有十一,而內癰僅九證者何也?蓋膽府形如膜皮,無出無納,汁清氣潔,不生內癰、內疽。若夫膀胱亦如膜皮,中惟濁水,故古今書籍,並無講及內癰、內疽者,是以未敢詳載。雖然中極穴即膀胱募也,今人間有中極穴或浮腫、或隱痛者,所見證候,竟同小腸癰,治法亦當按小腸癰治之可也。俟後之學者留意焉。
白話文:
內癰總論
人體胸腹部有十一處募穴,這些募穴是各臟腑陰氣匯聚的地方。《靈樞》記載:患內癰或內疽的人,其相關經脈的募穴上方的肌肉一定會浮腫,募穴處一定會時不時隱隱作痛,浮腫是癰,隱痛是疽,這是內癰、內疽的驗證方法。內癰有治療方法,而內疽卻沒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內癰和內疽的病因並無不同,只是病根深淺的差別而已,病根淺的為癰,病根深的為疽。
如果用藥治療,攻補得當,都能收到療效。既然有十一處募穴,為何內癰只有九種症狀呢?這是因為膽的形狀像薄膜一樣,沒有出入,裡面的液體清澈,氣機乾淨,所以不會產生內癰、內疽。膀胱也像薄膜一樣,裡面只有濁水,因此古今醫書中都沒有記載膀胱的內癰、內疽,所以不敢詳細描述。雖然中極穴是膀胱的募穴,但現在臨床上有人出現中極穴浮腫或隱痛,其症狀與小腸癰相似,治療方法也應該按照小腸癰的治療方法來處理。希望後世的學者能注意這一點。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