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三十七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七 (15)

1. 狐刺瘡門主論

申鬥垣曰:狐刺瘡是竹木刺簽傷皮肉或手足而成,痛不可忍,有雌雄兩種,當分治之。雄者只生一個,雌者生有五七個。瘡內皆有亂絲,瘡外必然有刺者是也。(《啟玄》)

《大成》書名狐貍刺,蓋螳螂,又名野狐鼻涕故名。

《外臺》《總錄》二書名狐尿刺。

《心法》曰:狐尿刺由螳螂盛暑交媾,精汁染於竹木諸物,於久有毒,人手足誤觸之,則成此患。初起紅紫斑點,肌膚乾燥悶熱,焮痛不眠。十日後腐開,瘡口自寬,宜服黃連解毒湯,外以蒲公英連根濃煎,溫洗之。若有鮮者,搗汁厚塗患處,更佳。

白話文:

申鬥垣說:狐刺瘡是因為竹木刺簽傷到皮膚肌肉,或是傷到手腳而引起的,疼痛難忍。這種瘡有雌雄兩種,治療時要分開處理。雄性的狐刺瘡只長一個,雌性的則會長五到七個。瘡裡面都有亂絲,瘡的外面一定有刺狀物,這就是狐刺瘡的特徵。(《啟玄》)

《大成》這本書將這種瘡叫做狐狸刺,認為是螳螂的產物,又因為俗稱野狐鼻涕,所以才這樣命名。

《外臺》和《總錄》這兩本書則稱這種瘡為狐尿刺。

《心法》提到:狐尿刺是因為螳螂在盛夏交配時,精液沾染到竹木等物,久而久之產生毒性,當人的手腳不小心觸碰到這些東西,就會產生這種病。剛開始會出現紅紫色的斑點,皮膚乾燥發熱,並且會感到灼熱疼痛、難以入睡。十天後會開始潰爛,瘡口也會逐漸擴大。這時應該服用黃連解毒湯,外用蒲公英連根熬煮成濃汁,溫熱清洗患處。如果有新鮮的蒲公英,搗爛取汁厚敷在患處,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