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三十四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四 (10)

1. 楊梅瘡門主論

(《無愧青囊》)

又曰:有患楊梅瘡遍身,獨有一二個形色紫黑如熏梅,疼痛特甚,多令通身瘡不起發,此乃楊梅疔也。即如痘疔阻遏,不能起發行漿無異。須用針刺出血,服托裡土茯苓等劑。

又曰:楊梅瘡初起似肉泡,其人起白皮,層層揭去,直揭至三四十層方能穿破,宜服人參茯苓湯。毒未穿不用膏藥。如已破,貼梅漏膏,待肉平去膏藥。

蔣示吉曰:總之楊梅瘡宜發不宜遏,貴在除根,莫求速愈。得其旨矣。(《說約》)

《廣筆記》云:有以水銀、番硇搓擦五心醫楊梅瘡,致令患者三日間舌爛、齒脫、喉潰,穢氣滿室,吐出腐肉如豬肝色,二便不通,湯水不入,腹脹幾死,證已危急矣。醫斯證者,須以手按病人之腹,不痛者,知雖脹未堅,毒未及心,其毒尚淺,速治可效。

法用鉛二斤,分百餘塊,加大劑甘桔湯料:銀花、甘草各四兩,水三十碗,煎濃汁,先服三四碗,徐澆舌上,任其自流,澆灌一個時辰,其舌即可轉動,口內即可洗淨,隨令飲汁數盞,將前渣再煎,連前剩汁攙和一處,頻頻洗濯手足,次日二便出黑水無數,始安。然後用吹口藥及內服敗毒內托之劑而痊。

澄曰:楊梅瘡又名棉花瘡,因其綿綿難絕也。又名肘瘡,乃時氣乖變,邪氣湊襲,形如楊梅,或上或下,綿綿不絕,皆由入房不淨,淫火鬱結之毒。若瘡毒傳染氣化者輕,先入脾肺,其瘡先見於上部,皮膚作癢,筋骨不疼,其形小而且干,毒在皮膚,未經入里,治宜發散。

若淫女媾精,精化欲染者重,流於肝腎,先發下疳,次生魚口,先從下部見之,漸至遍身,大而且硬,筋骨多疼,小水澀淋,此證最重。因其毒氣內入骨髓,外達皮毛,若非汗下兼行,將何以洗濯其臟腑乎!若瘡發已久,血氣已虛,毒猶未退,宜解毒托散為主,總以醫至筋骨俱已不痛,瘡根淡白,內毒已散,方用點藥。輕者半年,重者一載方可痊愈。

若不遵此法,欲其速愈,妄用熏條、擦藥、哈吸等法,往往致成後患者多矣。

白話文:

楊梅瘡的主要論述

有人患了楊梅瘡,全身都有,只有一兩個瘡像被煙燻過的梅子一樣,呈紫黑色,特別疼痛。這種情況通常會讓全身的瘡無法順利長出來,這就叫「楊梅疔」,就像長痘痘時被阻礙、無法發出來一樣。這時需要用針刺破出血,並服用土茯苓等藥物來幫助身體排出毒素。

楊梅瘡剛開始像肉泡,表面會起白皮,一層層剝開,要剝到三、四十層才能破掉。這種情況適合服用人參茯苓湯。如果還沒破,就不要用藥膏。如果已經破了,就貼梅漏膏,等肉長平後再取下藥膏。

蔣示吉認為,楊梅瘡應該讓它發出來,而不是抑制它,重點在於去除病根,不要追求快速痊癒。這才是治療的重點。

《廣筆記》記載,有人用含有水銀、番硇的藥物摩擦手心、腳心來治療楊梅瘡,結果導致患者三天內舌頭潰爛、牙齒脫落、喉嚨潰爛,散發出難聞的氣味,吐出的腐肉像豬肝一樣,大小便不通暢,水也喝不下去,肚子脹得快要死了。這種情況非常危急。醫生在治療這種病時,要先按壓病人的腹部,如果不痛,表示雖然腹脹,但還沒堅硬,毒性還沒侵入心臟,毒性還淺,趕快治療還能有效。

治療方法是:用兩斤鉛,分成一百多塊,加入大劑量的甘桔湯的藥材:銀花、甘草各四兩,用水三十碗煎煮,取濃汁,先喝三四碗,然後慢慢澆在舌頭上,讓藥汁自然流動,澆灌一個時辰,舌頭就能夠轉動了,口腔也可以清潔乾淨。接著再喝幾碗藥汁,把之前剩下的藥渣再次煎煮,和之前的藥汁混合在一起,頻繁地清洗手腳。第二天,就會排出大量的黑水,這樣才能夠開始好轉。然後再使用吹口藥,內服敗毒、托毒的藥物來痊癒。

澄認為,楊梅瘡又名棉花瘡,因為它纏綿難癒。又叫肘瘡,是因為時氣不正,邪氣侵襲,瘡的形狀像楊梅,可能長在上半身,也可能長在下半身,總是反覆不斷。這都是因為性生活不潔,淫慾之火鬱積成毒。如果瘡毒只是傳染了氣,情況比較輕微,通常會先侵入脾肺,瘡會先在上半身出現,皮膚會癢,但筋骨不痛,瘡形小而乾燥,毒在皮膚表面,還沒侵入身體內部,治療應該以發散為主。

如果是因為淫亂的女子交媾,精液產生毒素,情況會比較嚴重,毒會流向肝腎,先在下體長出下疳,接著出現像魚口一樣的瘡,先從下半身出現,然後擴散到全身,瘡形大而硬,筋骨疼痛,小便困難。這種情況最為嚴重。因為毒氣已經進入骨髓,外達皮毛,必須透過發汗和瀉下雙管齊下,才能夠清除體內的毒素。如果瘡發了很久,氣血已經虛弱,毒素還沒有退去,應該以解毒、托毒、散毒為主。總之,要等到筋骨都不痛了,瘡根顏色變淡,體內毒素已經散去,才能用點塗的藥。輕微的需要半年,嚴重的需要一年才能痊癒。

如果沒有按照這個方法治療,想要快速痊癒,隨意使用熏條、摩擦藥物、哈氣等方法,往往會導致留下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