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三十三 (22)
卷三十三 (22)
1. 疹有四大忌
痧疹多有利而不止者,醫家全不細心參究,而曰吾於清解藥中,兼用些參、朮、訶、蔻,分兩又少,何礙於事,一服不見立效。又曰:分兩輕之故耳,於是多加分兩,再服而疹或變證矣,可不慎乎!若麻疹出盡之後,瀉黃紅色,乃內有伏熱,仍宜加味四苓散可也。蓋兼用補澀且不可,專用補澀反可乎!慎之。
聶氏曰:痧疹痘瘡逆險等證,初時難以現形,出不快利。如寒冬之月,用芫荽(又名秀草)或紫蘇,宜用砂器,即將此種隔水煎煮,室中取微微香氣,能助發易現。今愚俗不明,即用煎水盈盆,將小兒大洗大浴,浴後仍加衣破,不但無益,亦且有損,反致熱氣內攻,多令小兒煩躁不安,啞口難言。況痧痘見形,即不當下水,知者慎之,初起微微浴手足心,或可取其內外通達之意耳。
朱氏曰:芫荽乃透麻疹之聖藥也。生取來連根帶葉搗爛,約有三錢,入於磁碗內,用滾水半盅,滾白酒半盅,同入碗內,泡少頃,其味自出,通口服之,痧出更快。若無芫荽苗葉,用子研服亦可,再加白芝麻同研服更妙。窮鄉僻壤,用此可當明醫,屢試屢驗。觀音柳一名西河柳,乃小兒痧疹之聖藥也。
冬月用枝梗,春夏取苗葉,每用一錢煎湯服,年力大者多服一次無妨,能清脾解毒發表,若在窮鄉僻壤,醫藥不便,煎服疹即出現。
聶氏曰:小兒痧痘初起,近來多服筍湯,意圖發表,不知止可少煎用,使引透肌膚,取其易出。若過用失宜,反令元氣受傷,脾氣虧損,不能消化毒氣,以致乾嘔泄瀉,出汗心煩,灌漿時每有破爛濕癢,口瘡等患,藥內引用筍尖,尤其所忌,特指明為習弊用筍湯之戒。
朱氏曰:冬筍尖南醫用以催痘長漿,北醫習而不察,俱於痘長漿時用作藥引。殊不知冬筍非上林之筍也,至春二三月自死於土中,冬月人取為美饌,今南人又不察物理,更於表疹藥中又用筍尖作引。若春筍雖生長上林,在疹門亦不可用,恐其氣味傷泄元氣,冬筍乃死氣隨之,安可用乎。
聶氏曰:痧疹前後病眼赤紅者,當用生地、菊花、決明子、蒺藜、歸尾、柴胡、紅花等味,皆可隨證加減。
又曰:痧後面色青白,骨瘦不堪,元氣損傷,肝脾血少成痞,眼懶睜畏明,似害非害,宜服健脾肥兒丸,或服八珍湯、六味地黃湯丸,庶可漸愈。如清火疏風,一切治眼之藥,萬不可妄投。不但痧後如此,凡小兒病後失調,成疳疾痞眼者,俱當如此醫治。養血健脾為主,倘大便泄瀉,稀水白色者,歸脾湯、補中益氣湯,皆對證要藥也。
澄曰:凡服痧疹煎劑,不論男婦小兒,每一劑藥煎好,可分二三次服之,庶藥力輕徐,不致升散過急,一湧而出也。
白話文:
疹有四大忌
麻疹或出疹子時,如果疹子發出來後還持續不斷,很多醫生都不仔細研究,只說「我在清熱解毒的藥中,加了少量的人參、白朮、訶子、豆蔻,用量這麼少,應該沒什麼影響」,結果吃了一次沒效果。又說「那是因為用量太輕了」,於是就加重藥量,再吃一次,結果疹子反而出現其他變化,這難道不應該謹慎嗎!如果麻疹已經完全發出來後,出現拉黃紅色便便的情況,那是因為體內有潛藏的熱,應該用加味的四苓散來治療。因為同時使用補益和收澀的藥物是不可以的,那麼只用補澀藥物又怎麼可以呢!要小心。
聶氏說:麻疹、疹子、痘瘡等比較危險的疾病,剛開始不容易顯現出來,發出來也不順利。如果是在寒冷的冬天,可以使用芫荽(也叫香菜)或紫蘇,最好用砂鍋,隔水煎煮,讓室內充滿微微的香氣,可以幫助疹子發出。現在愚昧的人不懂這些,就用一盆裝滿煎煮的水,給小孩大洗特洗,洗完還給他穿上厚厚的衣服,這樣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有害,會讓熱氣往身體裡面鑽,讓小孩煩躁不安,說不出話。況且疹子痘瘡一出現就不應該下水洗澡,知道的人要小心。剛開始可以微微擦拭手心腳心,或許可以幫助身體內外氣機通暢。
朱氏說:芫荽是透發麻疹的良藥。新鮮的芫荽,連根帶葉搗爛,大約三錢,放到磁碗裡,倒入半盅滾燙的開水,再倒入半盅滾燙的白酒,一起泡一會兒,味道就出來了,給病人喝下去,疹子出得更快。如果沒有芫荽的葉子,用芫荽籽磨成粉服用也可以,再加點白芝麻一起磨成粉服用效果更好。在偏遠鄉村,這個方法可以當成明醫良藥,屢試不爽。觀音柳(也叫西河柳)是治療小兒疹子的良藥。
冬天用觀音柳的枝幹,春夏用嫩葉,每次用一錢煎湯服用,年紀大的人可以多服一次也沒關係,能夠清脾胃、解毒、發汗。如果在偏遠鄉村,醫療不方便,煎服這個藥,疹子很快就會出現。
聶氏說:小兒麻疹痘瘡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喜歡用竹筍湯來幫助發汗,其實只需要稍微煎煮一下就好,讓藥力引導疹子從皮膚透出來,這樣比較容易發出。如果用太多或方法不對,反而會讓身體元氣受損,脾胃虛弱,不能消化毒氣,導致噁心、腹瀉、出汗、心煩,長痘時也容易出現皮膚潰爛、濕癢、口瘡等問題。藥裡面要避開竹筍尖,特別指出這是習慣性的錯誤。
朱氏說:冬天竹筍尖,南方醫生用來催痘長膿,北方醫生也習慣這樣做,在痘瘡長膿的時候用竹筍尖做藥引。卻不知道冬天的竹筍不是長在山上竹林裡的竹筍,到了春天二三月就會爛在土裡,冬天人們把它當作美味來吃。現在南方人也不仔細研究這些道理,竟然在治療疹子的藥裡用竹筍尖做藥引。春天的竹筍雖然是長在山上的竹林,在治療疹子的時候也不可以用,因為它會損傷元氣,而冬天的竹筍是死氣,怎麼可以用呢!
聶氏說:麻疹前後如果眼睛紅腫,應該用生地、菊花、決明子、蒺藜、當歸尾、柴胡、紅花等藥材,可以根據病情增減。
聶氏又說:麻疹過後,如果臉色青白、骨瘦如柴,這是元氣損傷、肝脾血虛造成的,會出現肚子脹氣、眼睛無神、怕光,身體似乎生病又好像沒病的情況,應該服用健脾肥兒丸,或是八珍湯、六味地黃湯丸,慢慢調理可以好轉。像那些清熱、疏風、治療眼睛的藥,千萬不要亂用。不只麻疹之後是這樣,所有小孩生病後身體失調,出現疳積、眼睛毛病的人,都要這樣治療。應該以補血、健脾為主。如果出現腹瀉、拉稀水、便便顏色發白的情況,可以用歸脾湯、補中益氣湯,這些是對症的藥。
澄曰:凡是服用治療麻疹的藥,不管是男人女人還是小孩,每次藥煎好後,可以分兩三次服用,這樣藥效比較溫和,不會太快發散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