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二十九 (2)
卷二十九 (2)
1. 㾦癗門主論
王肯堂曰:夫人陽氣外虛則多汗,汗出當風,風氣搏於肌肉,與熱氣並則生㾦癗,狀如麻豆,甚者漸大,搔之則成瘡也。(《準繩》)
《心法》曰:㾦癗俗名鬼飯疙瘩,由汗出受風,或露臥乘涼,風邪多中表虛之人。初起皮膚作癢,次發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日間癢甚者,宜秦艽牛蒡湯,夜間癢甚者,宜當歸飲子,外用燒酒浸百部,以藍布蘸酒搓之,謹避風涼。
白話文:
王肯堂說:人體陽氣虛弱向外散失,就容易出汗,出汗時又吹到風,風邪侵襲肌肉,和身體的熱氣結合,就會產生㾦癗,外觀像麻豆一樣,嚴重的會逐漸變大,搔抓後會變成瘡。(出自《準繩》)
《心法》說:㾦癗俗稱鬼飯疙瘩,是因為出汗後吹到風,或是露天睡覺乘涼,風邪大多侵襲體表虛弱的人。剛開始皮膚會發癢,接著長出扁平的疙瘩,形狀像豆子,成片堆疊在一起,白天癢得厲害的,適合用秦艽牛蒡湯治療;晚上癢得厲害的,適合用當歸飲子治療。外用方面,可以用燒酒浸泡百部,用藍布沾酒搓揉患處,要注意避免吹風受涼。
2. 癬門主論
陳實功曰:癬乃風熱濕蟲四者而成。風宜散,熱宜清,濕宜滲,蟲宜殺,總由血燥風毒克於脾肺二經耳。(《正宗》)
又曰:風癬如雲朵,皮膚嬌嫩,抓之則起白屑,不知痛癢。
又曰:濕癬如蟲形,搔之則有汁出。
又曰:頑癬抓之全不知痛。
又曰:牛皮癬頑硬且堅,抓之如朽木。
又曰:馬皮癬微癢,白點相連。
又曰:狗皮癬白斑相簇,時作微癢。
周文採曰:乾癬搔之則出白屑,索然雕枯。(《集驗》)
又曰:刀癬則輪廓全無,縱橫不定。
申鬥垣曰:白殼瘡即癬也。(《啟玄》)
王肯堂曰:面上風癬,初起㾦癗或漸成細瘡,時作痛癢,發於春月,名曰花癬,女人多生之。此皆肺經蘊積風熱,陽氣上升,發於面部或生眉目之間,久而不愈,恐成風疾。(《準繩》)
蔣示吉曰:上半身為頑癬,治之易,多屬風熱。(《說約》)
又曰:陰癬生在下半身,治之最難,多屬寒濕,總之血分受病,以致皮膚不和也。
白話文:
陳實功說:癬這種病是由風、熱、濕、蟲這四種因素共同造成的。治療原則是,風要用發散的方法,熱要用清涼的方法,濕要用滲透的方法,蟲要用殺滅的方法。總的來說,病因是血燥導致風毒侵犯脾、肺這兩個經絡。(出自《外科正宗》)
又說:風癬就像雲朵一樣,皮膚比較嬌嫩,用手抓就會出現白色皮屑,沒有明顯的痛或癢的感覺。
又說:濕癬像蟲子爬行一樣,抓撓後會有汁液滲出。
又說:頑癬抓撓時完全沒有疼痛感。
又說:牛皮癬堅硬且粗糙,抓起來像朽木一樣。
又說:馬皮癬稍微有點癢,白色的斑點連在一起。
又說:狗皮癬是白色斑點聚集在一起,時常會感到輕微的癢。
周文采說:乾癬用手抓就會掉白色皮屑,皮膚乾燥枯萎。(出自《集驗方》)
又說:刀癬的形狀沒有規則,呈現不規則的條狀分布。
申鬥垣說:白殼瘡其實就是癬。(出自《醫學啟玄》)
王肯堂說:臉上的風癬,剛開始是小疙瘩,或者慢慢變成細小的瘡,會時不時地感到疼痛或癢。這種病在春天容易發生,稱為花癬,女性比較容易得。這些都是因為肺經積聚了風熱,陽氣上升,導致病發在臉上或眉毛之間。如果長時間不好,可能會變成風疾。(出自《準繩》)
蔣示吉說:上半身得的頑癬比較好治,多半是風熱引起的。(出自《證治要訣類方》)
又說:陰部得的癬病最難治,多半是寒濕引起的。總而言之,都是因為血液出了問題,導致皮膚失調。
3. 癬門主方
浮萍散,治風癬疥癩。
當歸,川芎,荊芥,赤芍藥,甘草浮萍(七月十五日採取陰乾,各一錢五分),麻黃(七分五釐,夏月只用三分)
加蔥白二根,豆豉五六十粒,水煎熱服取汁。手臂加桂枝,背加羌活,膝加牛膝、薄桂。
遍身風癬。
防風,金銀花,片芩,山梔仁,生地黃,木通,川黃連,當歸,苦參(各一錢),飛滑石,升麻(各三分),荊芥穗,香白芷(各七分),桔梗,生甘草(各五分),蟬蛻,皂針,牛蒡子(各八分),生薑(一片),穿山甲(四片)
水二盅,煎八分,食遠服。未服藥先一日,用茄子藤連根葉煎水熏洗,將癬擦透,次日服藥,三劑除根。
濕熱生癬。
干浮萍(一兩),蒼耳子,蒼朮,苦參(各一兩五錢),黃芩(五錢),香附米(二錢五分)
酒糊丸。上身多食後服,下身多食前服,白湯送下三錢。
癬。
土槿皮(一兩),斑蝥(二個),雞心檳榔(三個),番木鱉(四個)
火酒半斤,浸一伏時,蘸搓癬上,忌大蒜、火酒。
又方
硫黃,輕粉(各等分),研勻蜜調搽。
又方,大棗一枚,去核入白砒三分,泥裹煨透,冷定去泥,研細香油調搽。
又方,蜜陀僧、五倍子各等分,研細蜜調搽。
又方,土槿皮研細,醋調敷,以紙蓋之。
又方,商陸根蘸蜜擦之。
又方,土槿皮研細,粗夏布包紮浸火酒一伏時,擦之。
又方,禿菜根蘸人乳擦之。
又方
白降丹(三分),輕粉(七分),醋調擦之。
又方
土大黃,鳳仙花梗,枯白礬(水飛)
共搗,麻布包紮,蘸醋擦之。
又方
白砒,硫黃,罐口(各等分)
入杓內化開,將地下挖一孔,將藥傾入冷定取出,米醋磨敷。
又方
硫黃(三錢),枯礬(一分),白芷(三分),斑蝥(三個,去翅、足)
研末抓破擦之。
又方,樹上經露水的蜂房一個,以生礬填滿房孔,置罐底,以細火煅令礬化為度,取出研細,抓破擦之。
又方
牛舌草(即土大黃),白薇,楝樹皮(各一兩),冰片,甘草(各一錢),輕粉,蝸牛(各三錢,焙乾,如無活的,殼亦可用)
共研細,用荔枝核將癬抓破,真麻油調搽。
又方,皂礬炒研,豬膽汁調搽。
又方,鮮土大黃搗爛,加川椒、白糖、鹽各少許,用布包,入醋內浸半日取起,擦癬。
又方,生天南星、生草烏各等分研細,用土大黃汁調搽。
又方,豬蹄殼內填生白礬,瓦上煅存性,搽之。
又方
蛇床子,藁本,尖檳榔,硫黃,枯礬,白膠香,五倍子(各等分)
研細。乾癬香油調擦,濕癬乾擦,頑癬醋調搽。
又方
土槿皮(三兩),明雄黃,水銀(各二錢),潮腦(一錢),檳榔(七分),麝香(一分),大楓子,斑蝥,木鱉子(各七枚)
研細,入火酒斤半封一七,蘸搓。
百部膏,治牛皮癬。
白話文:
癬門主方
浮萍散,用於治療風癬、疥瘡、癩瘡。
配方:當歸、川芎、荊芥、赤芍藥、甘草、浮萍(七月十五日採集陰乾,各一錢五分)、麻黃(七分五釐,夏季只用三分)。另加蔥白兩根,豆豉五六十粒,水煎煮後服用藥汁。手臂患處加桂枝,背部患處加羌活,膝蓋患處加牛膝、肉桂。
全身風癬的治療方法:
配方:防風、金銀花、黃芩、山梔子仁、生地黃、木通、川黃連、當歸、苦參(各一錢)、滑石粉、升麻(各三分)、荊芥穗、白芷(各七分)、桔梗、生甘草(各五分)、蟬蛻、皂角刺、牛蒡子(各八分)、生薑(一片)、穿山甲(四片)。
水兩盅,煎煮至八分,飯後服用。服藥前一天,用茄子藤連根葉煎水熏洗患處,將癬擦透,次日服用藥物,三劑即可根治。
濕熱引起的癬的治療方法:
配方:乾浮萍(一兩)、蒼耳子、蒼朮、苦參(各一兩五錢)、黃芩(五錢)、香附米(二錢五分)。
製成酒糊丸。上半身患處,飯後服用;下半身患處,飯前服用,用白湯送服三錢。
癬的治療方法:
配方:土槿皮(一兩)、斑蝥(兩個)、雞心檳榔(三個)、番木鱉(四個)。
用半斤火酒浸泡一晝夜,然後蘸取藥酒塗擦患處。忌食大蒜和飲酒。
其他治療癬的配方:
-
硫黃、輕粉(等量),研磨均勻後用蜂蜜調和塗擦。
-
大棗一枚,去核後加入白砒三分,用泥土包裹煨熟,冷卻後去泥,研磨成粉末,用香油調和塗擦。
-
蜜陀僧、五倍子(等量),研磨均勻後用蜂蜜調和塗擦。
-
土槿皮研磨成粉末,用醋調和敷在患處,用紙蓋住。
-
商陸根蘸蜂蜜塗擦。
-
土槿皮研磨成粉末,用粗麻布包裹後浸泡在火酒中一晝夜,然後塗擦。
-
禿菜根蘸人乳塗擦。
-
白降丹(三分)、輕粉(七分),用醋調和塗擦。
-
土大黃、鳳仙花梗、枯白礬(水飛),搗碎後用麻布包裹,蘸醋塗擦。
-
白砒、硫黃、爐甘石(等量),放入勺子中熔化,在地下挖一個洞,將藥液倒入,冷卻後取出,用米醋磨碎後敷用。
-
硫黃(三錢)、枯礬(一分)、白芷(三分)、斑蝥(三個,去翅足),研磨成粉末,抓破患處後塗擦。
-
樹上經露水的蜂房一個,用生礬填滿蜂房孔洞,放入罐底,用小火煅燒至生礬熔化,取出研磨成粉末,抓破患處後塗擦。
-
牛舌草(即土大黃)、白薇、楝樹皮(各一兩)、冰片、甘草(各一錢)、輕粉、蝸牛(各三錢,焙乾,如無活的,殼亦可用),研磨成粉末,用荔枝核將癬抓破,用麻油調和塗擦。
-
皂礬炒後研磨,用豬膽汁調和塗擦。
-
鮮土大黃搗爛,加入川椒、白糖、鹽各少許,用布包裹後浸泡在醋中半日,取出後擦拭患處。
-
生天南星、生草烏(等量)研磨成粉末,用土大黃汁調和塗擦。
-
豬蹄殼內填入生白礬,放在瓦片上煅燒至存性,然後塗擦。
-
蛇床子、藁本、檳榔、硫黃、枯礬、白膠香、五倍子(等量),研磨成粉末。乾癬用香油調和塗擦,濕癬直接塗擦,頑固性癬用醋調和塗擦。
-
土槿皮(三兩)、雄黃、水銀(各二錢)、樟腦(一錢)、檳榔(七分)、麝香(一分)、大楓子、斑蝥、木鱉子(各七枚),研磨成粉末,加入火酒一斤半,密封七天,然後蘸取塗擦。
百部膏,用於治療牛皮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