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二十五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五 (12)

1. 腿膝緩疽門主論

王肯堂曰:緩疽其患熱緩慢,積日不潰,久乃赤紫黯色,皮肉俱壞,故名緩疽。是寒氣深伏腿膝骨間而成,治宜溫補。(《準繩》)

《心法》曰:緩疽由外寒深襲,血瘀凝滯而成。生於兩膝上,或生於兩膝傍,腫硬如饅,木痛日增,其色紫黯,積日不潰。證之情形與下石疽相似,惟多焮熱,腫久則腐爛肌肉皮膚,治與癰疽門法同。

白話文:

王肯堂說:緩疽這種病症的發熱情況是緩慢的,累積多日也不會潰爛,經過很久才會出現紅紫色或暗紫色,皮膚和肌肉都會壞死,所以叫做緩疽。這是寒氣深深潛伏在腿部膝蓋骨之間所造成的,治療上應該採用溫補的方式。

《心法》說:緩疽是由於外來的寒氣深入侵襲,導致血液瘀積凝滯所造成的。它會生長在兩個膝蓋上面,或生長在兩個膝蓋旁邊,腫脹堅硬如饅頭,麻木疼痛感會一天天增加,顏色呈現紫黑色,累積多日也不會潰爛。這種病症的情況與下石疽相似,只是緩疽會比較發熱,腫脹久了就會腐爛肌肉皮膚,治療方式與癰疽門的治療方法相同。

2. 下𤷍𥱽門主論

申鬥垣曰:下𤷍𥱽又名膝彎癰,乃腎經感受寒濕,攻注膀胱,血凝氣滯,風寒不散,遂成此證。治當千金內托散加木通、車前子、何首烏、淡竹葉。(《啟玄》)

白話文:

申鬥垣說:下𤷍𥱽(又名膝彎癰),是腎經受到寒濕侵襲,病邪向下侵犯膀胱,導致血液凝結、氣機運行不暢,風寒之邪無法散去,於是就形成了這種病症。治療時應當使用千金內托散,並加入木通、車前子、何首烏、淡竹葉等藥材。(出自《啟玄》)

3. 委中毒門主論

王肯堂曰:委中毒在膝後折紋,即膝後膕內約紋中,堅硬如石,微紅微腫,屬少陽膽經。由臟腑積熱流入膀胱,治之稍遲,則筋縮必成廢疾。(《準繩》)

申鬥垣曰:委中毒生於膝彎內,乃腎經氣血阻滯而成。(《啟玄》)

《心法》曰:委中毒生委中穴。(穴在膝後膕中央約紋陷中即是。約紋者,折紋也,又名血郄穴,屬膀胱經,俗名腿凹。)經曰:膕中由膽經積熱流入膀胱,壅遏不行而成。木硬腫痛微紅,屈伸艱難,治宜速用活血化瘀,逐下惡血為效;緩則筋縮而成廢疾。諸書皆云:兼刺委中穴血出自消,然刺穴,必兼有腰痛不能轉移者,方可刺之,即出血亦不可過多,多則令人身撲,面色脫色。亦有焮痛色赤潰速者,由濕熱凝結所致故耳。

白話文:

王肯堂說:委中毒發生在膝蓋後面的彎曲處,也就是膝蓋後方膕窩內橫紋的地方,摸起來堅硬像石頭,稍微發紅腫脹,這屬於少陽膽經的問題。因為內臟的積熱流入膀胱所導致,如果治療稍微晚一點,就會造成筋脈攣縮,成為殘疾。(出自《準繩》)

申鬥垣說:委中毒生在膝蓋彎曲的內側,是因為腎經的氣血阻滯不通所造成的。(出自《啟玄》)

《心法》說:委中毒生在委中穴。(穴位在膝蓋後方膕窩中央橫紋的凹陷處,就是這裡。橫紋就是彎曲的紋路,又叫做血郄穴,屬於膀胱經,俗稱腿凹。)經書上說:膕窩的疾病是因為膽經的積熱流入膀胱,阻礙運行而形成。症狀是像木頭一樣堅硬腫脹,疼痛稍微發紅,彎曲伸直都很困難,治療應該盡快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排除惡血才有效;如果拖延,就會筋脈攣縮,變成殘疾。許多醫書都說:可以同時針刺委中穴,讓血流出來就可以消腫,但是針刺這個穴位,必須同時有腰痛而且不能轉動身體的情況才可以針刺,即使出血,也不可以過多,過多會讓人身體虛脫,臉色蒼白。也有一些是紅腫熱痛,而且很快就潰爛的,這是因為濕熱凝結所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