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二十四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四 (12)

1. 囊癰門主論

何以用參、耆、歸、術大補氣血耶?大凡氣血盛者,力能勝酒,縱酣飲無礙,服火酒而腐,必成於火酒之毒,亦其氣血之衰,力難勝酒,所以兩火相合,遂至焚身外腐,苟不急補氣血,則酒毒難消,腐肉又何以速長哉!

陳實功曰:夫囊癰者,乃陰虛濕熱流注於囊,結而為腫,至潰後睪丸懸掛者,猶不傷人,以其毒從外發,治當補陰清利濕熱,取效者十有八九,時人誤用疝家熱藥,多致熱甚為膿,必難收斂。初宜龍膽瀉肝湯,稍久滋陰,外敷金黃散,如腫痛日久,內膿已成,脹痛者即針之,內服十全大補湯加山萸肉、丹皮、澤瀉治之,間以六味地黃丸服之,自安。(《正宗》)

馮魯瞻曰:書曰癰疽入囊者死,是屬肝經濕熱,初起腫痛,小便赤澀,治宜清利解毒為主。若膿已成而小便不利者,是毒氣未散也,當針泄之。若膿既出而反痛者,是氣血虛也,當補益之。倘元氣未虧而陰囊悉潰,睪丸懸露者,亦不為害。(《錦囊》)

又曰:若小兒患此,而由乳母多怒者,宜子母並服清肝之藥。

又曰:陰囊潰爛,睪丸脫露,名曰脫囊。用紫蘇葉莖為細末,如濕干敷,如未破用香油調塗,將青荷葉包上,內服芩、連、甘草、木通、當歸之類,多得保全,患者勿懼。

竇漢卿曰:囊癰倘膿熟開刀,須待膿熱用油頭繩扎住腎子,以小刀開海底穴,其膿血即流盡矣。

李東垣曰:經謂癰入囊者死,將以為屬腎耶?余治數人,悉以濕熱入肝經施治,而以補陰藥佐之,雖膿潰皮脫,睪丸懸外,亦不致死,但未知下虛人老者何如耳。(《精要》)

汪省之曰:囊癰乃濕熱下注,濁氣順下流入膀胱,陰道有虧,濕熱不利,有作膿者,故滋陰除濕之藥斷不可缺,膿盡則自安耳。(《理例》)

胡公弼曰:又有因腹腫脹,漸流入囊,腫甚而囊自裂開,睪丸懸掛在外,水出不止,用杉木炭末敷上,外以紫蘇葉厚厚包裹,令患人仰臥養息,內以龍膽瀉肝湯加滋陰藥,服之自愈。(《青囊》)

白話文:

為什麼要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這些大補氣血的藥材呢?一般來說,氣血旺盛的人,酒量通常很好,即使喝多了也沒事。如果因為喝烈酒而導致身體潰爛,一定是烈酒的毒性所致,也代表這個人的氣血衰弱,無法抵抗酒精,所以兩種火熱的因素加在一起,才會導致身體從外潰爛。如果不及時補充氣血,酒毒就難以消除,潰爛的肉也難以快速長好。

陳實功說:所謂的「囊癰」,是因為陰虛濕熱之氣流到陰囊,結成腫塊,甚至潰爛後睪丸外露,這種情況通常不會危及生命,因為毒邪是從體外發出來的。治療上應該要滋陰、清熱利濕,這樣治療通常有八九成的療效。但現在很多人誤用治療疝氣的溫熱藥物,反而會使熱毒更嚴重而化膿,這樣很難收口。剛開始的時候應該用龍膽瀉肝湯,過一段時間後再用滋陰的藥物,外敷金黃散。如果腫痛很久,體內已經化膿,而且脹痛難耐,就應該用針刺破膿包。內服十全大補湯,再加山茱萸、牡丹皮、澤瀉等藥材來治療,同時配合六味地黃丸服用,自然可以痊癒。(出自《外科正宗》)

馮魯瞻說:古書說「癰疽長到陰囊就沒救了」,這是因為肝經濕熱引起的。剛開始的時候會腫痛,小便赤黃澀痛,治療上應該以清熱解毒為主。如果已經化膿,而且小便不利,表示毒氣還沒散去,應該用針刺破膿包讓膿流出來。如果膿已經流出,反而更痛,就表示氣血虛弱,應該要補益氣血。如果元氣沒有虧損,陰囊卻潰爛,睪丸外露,也不會有什麼大礙。(出自《外科錦囊》)

還有人說:如果小孩子得了這個病,是因為乳母常生氣,應該要母親和小孩一起服用清肝火的藥物。

還有人說:陰囊潰爛,睪丸脫落外露,叫做「脫囊」。可以用紫蘇葉或莖磨成細末,濕的時候乾敷,如果還沒破就用香油調塗,然後用青荷葉包起來。內服黃芩、黃連、甘草、木通、當歸之類的藥物,大多可以保全性命,患者不用害怕。

竇漢卿說:如果囊癰的膿成熟了,要開刀的話,必須等膿熱的時候,用油頭繩把睪丸紮住,然後用小刀在陰囊底部開個口,膿血就會流出來。

李東垣說:古書說「癰長到陰囊就沒救了」,難道是指腎臟的問題嗎?我治療過好幾個人,都是用治療肝經濕熱的方法,再搭配補陰的藥物,即使膿潰爛皮脫落,睪丸外露,也不會死,只是不知道虛弱的老年人會怎麼樣。(出自《東垣醫學精要》)

汪省之說:囊癰是因為濕熱之氣往下走,濁氣順著往下流入膀胱,陰道的功能有虧損,濕熱之氣無法順利排出,才會化膿。所以滋陰除濕的藥物絕對不能缺少,膿排乾淨自然就會痊癒。(出自《醫學理例》)

胡公弼說: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腹部腫脹,漸漸蔓延到陰囊,腫得很厲害,陰囊自己裂開,睪丸掛在外面,水流個不停,可以用杉木炭末敷在傷口上,外面再用厚厚的紫蘇葉包起來,讓病人仰躺休息,內服龍膽瀉肝湯,再加滋陰的藥物,服用後自然就會痊癒。(出自《青囊雜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