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二十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四 (2)

1. 魚口便毒橫痃門主論

周文採曰:便毒初發寒熱交作,兩腿合縫之間,腫起疼痛是也。夫腎為作強之官,所藏者精與志也,男女大欲,不能直遂其志,故敗精搏血,留聚中途而結為便毒矣。夫人腳腿與小腹合縫之間,乃精血所出之道路,或觸景而動心,或夢寐而不泄,既不得偶合陰陽,又不能忘情息念,故精與血交滯而成腫結也。

初起慎不可用寒涼之藥,恐氣血愈結,不得宣散,反成大患,惟當發散寒氣,清利熱毒,使精血宣暢,則自然愈矣。(《集驗》)

申鬥垣曰:勇疽即俗名魚口,生衝門穴。(《啟玄》)

薛立齋曰:魚口者,言其形如魚口,張而不合也。潰後慎勿行動伸縮,恐難斂口。此證有公有母之分,公者小而形長易治,母者大而形圓,公則只一個,母則三四個,若母魚口只用艾炷炙初起者,則余者自消。

《心法》曰:橫痃疽,在左腿夾縫折紋中,形長如蛤,陰疽在右腿夾縫折紋中,形長如蛤,屬三陰經,由七情鬱滯凝結而成。漫腫堅硬時痛,甚則痛牽睪丸,上及少腹,形長如蛤,一兩月方能潰破,其膿深可知,破後膿稠可愈,敗漿最難斂口,久必成漏。

又曰:若膿水淋漓,日久有生蟲,形類蛔蟲,亦系膿深郁久之所化也,屬逆。

《心法》曰:便毒又名血疝,又名便癰。無論男女皆可以生,發於少腹之下,腿根之上,折紋縫中,屬肝腎二經,由強力房勞,忍精不泄,或欲念不遂,以致精搏血留,聚於中途壅遏而成。或因暴怒傷肝,氣滯血凝而發,魚口因生於折紋縫中,其瘡口潰大,身立則口必合,身曲則口必張,形如魚口開合之狀,故名之也。

白話文:

周文採說:所謂「便毒」,剛開始發作時會忽冷忽熱,兩條腿內側交接處腫起來而且疼痛。腎臟是主管強壯的器官,儲藏著精氣和意志。男女之間性慾來時,如果不能順利發洩,就會導致精液與血瘀結合,停留在中途而結成便毒。人的腿部與小腹交接之處,是精血排出的通道。有時因為看到某些事物而動心,有時夢遺卻沒有洩出,既無法順利進行性行為,又不能忘掉慾念,導致精血交雜淤積而形成腫塊。

剛發病時千萬不能用寒涼的藥物,否則會使氣血更加凝結,無法散開,反而會變成嚴重的疾病。應該使用能發散寒氣、清除熱毒的藥物,讓精血運行順暢,自然就會痊癒。(出自《集驗》)

申鬥垣說:「勇疽」就是俗稱的「魚口」,它生長在衝門穴的位置。(出自《啟玄》)

薛立齋說:「魚口」之所以叫做魚口,是因為它的形狀像魚的嘴巴,張開而無法閉合。潰爛之後,要小心不要活動伸展,以免難以收口。這種病症有分「公」和「母」,「公」的比較小而且形狀細長,容易治療;「母」的比較大而且形狀圓,通常「公」的只有一個,「母」的則有三、四個。如果是「母」的魚口,只需用艾炷在剛發病時灸治,其他就會自行消散。

《心法》說:所謂「橫痃疽」,長在左腿夾縫的皺褶處,形狀細長像蛤蜊;「陰疽」長在右腿夾縫的皺褶處,形狀也細長像蛤蜊,屬於足三陰經的病變,是由於情緒鬱悶凝結而成的。初期會慢慢腫起來,堅硬且疼痛,嚴重時會牽引到睪丸,向上到小腹,形狀細長像蛤蜊,大約一、兩個月才會潰爛,可見膿液之深。破潰後如果膿液濃稠還能治癒,但如果膿液稀薄,就很難收口,久了會形成瘻管。

《心法》又說:如果膿水不斷流出,時間久了可能會生蟲,形狀像蛔蟲,也是因為膿液淤積太久所化成的,這屬於逆症,不好治療。

《心法》說:「便毒」又稱為「血疝」,也叫做「便癰」。無論男女都可能發生,它長在小腹下方,大腿根部上方,皺褶處。屬於肝腎二經的病變,是因為過度性行為、忍精不洩,或是性慾無法滿足,導致精液與血瘀結,停留在中途淤積而成的。有時也因為過度憤怒傷肝,導致氣滯血瘀而發病。「魚口」因為長在皺褶處,傷口潰爛很大,身體站直時傷口會合攏,身體彎曲時傷口會張開,形狀像魚嘴開合的樣子,所以才叫做「魚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