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二十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三 (11)

1. 痔漏門主論

澄曰:痔瘡初起,有奔走過急,瘀凝腸分,流注肛門者;有色欲違度,忍精強固者;有耽於醇酒者;有好嗜辛辣煎炒炙煿者;有濕熱流滯者;有久嗽氣虛,群火灼陰而成者;有久坐氣血凝聚者;又有婦女血燥,大便秘結,用力努掙而成者;亦有生產用力太過,瘀血流結而成者;更有脾瀉腎泄、元氣下陷而成者;又有久痢氣陷而成者,種種皆能成痔。

而痔類甚多,有因其形而名者;有因其部位前後左右內外而名者;既潰之後,每每多成漏管,不能收口者。非內服外洗,純用苦寒,致令脾元日損,肌肉難生,即系醫家妄用刀針,藥線系扎,鉛丸懸墜,利剪割切,良肉受傷,日施藥紝,插入拔出,日逐將瘡內四旁新肉磨成硬管,愈插愈深。

此固醫家之過,然病家見痔瘡潰後,雖流膿血,不疼不痛,嗜飲者依然暢飲,好色者仍復貪歡,善啖者辛辣煎炒全不禁戒,雖無刀剪藥線之害,亦斷無不成漏者,所以致漏之源又夥。更有等自愚之輩,每言痔漏不可醫痊,留此門戶為濕熱外滲之地,若收功完口,濕熱反無門可出矣。

殊不知腎開竅於二陰,穀道即腎之門戶,若使終年破流血水,則真陰由此而耗,正氣從此而虧,安能保其不成癆瘵乎!況濕熱若果由大腸而來,自由大腸直出,豈有歸大腸而不出,反由漏口徐徐而泄哉!是以痔貴早為培補,益氣保元,不可用苦寒內服外塗淋洗,病者謹戒百日醇酒房勞,再無不收口之理。若不遵禁忌,雖有靈丹,亦難奏效。

白話文:

痔瘡剛開始發作,有些是因為奔波勞累、過於急躁,導致氣血瘀積在腸道,往下流注到肛門;有些是因為性慾過度、縱慾,或忍精不射;有些是過度飲酒;有些是喜歡吃辛辣、煎炸烤的食物;有些是體內濕熱積滯;有些是長期咳嗽導致氣虛,虛火灼傷陰部而成;有些是久坐不動,氣血凝聚所致;還有婦女因為血燥,大便乾結,用力排便而造成;或是生產時過於用力,導致瘀血凝結而成;更有脾虛腹瀉、腎虛泄瀉,元氣下陷而造成;或是長期痢疾導致氣陷而造成,種種原因都可能形成痔瘡。

痔瘡的種類很多,有些是根據形狀來命名,有些是根據發病部位的前後左右內外來命名。痔瘡潰爛之後,常常會形成漏管,難以癒合。如果只用內服外洗的苦寒藥物,會導致脾胃功能日益損傷,肌肉難以生長。而且有些庸醫會濫用刀針、藥線紮結、鉛丸懸吊、利剪切割等方法,使得健康的肌肉受傷。每天塗藥或將藥物插入拔出,反而會將瘡口周圍的新肉磨成硬管,越插越深。

這固然是醫生的過錯,但病人看到痔瘡潰爛後,即使流膿血,不痛不癢,嗜酒的人仍然繼續暢飲,好色的人仍舊貪圖享樂,愛吃的人對於辛辣煎炸食物完全不忌口。即使沒有刀剪藥線的傷害,也絕對不可能不形成漏管,所以導致形成漏管的原因有很多。還有些愚蠢的人,常說痔漏無法治癒,留著這個傷口可以讓濕熱排出體外,如果傷口癒合,濕熱反而沒有地方可以排出。

殊不知腎臟開竅於二陰,肛門是腎臟的門戶,如果讓它常年破潰流血水,就會消耗腎的精氣,正氣也會虧損,怎麼可能不變成虛勞病呢?況且濕熱如果真的來自大腸,自然會從大腸直接排出,哪有不從大腸排出,反而從漏管慢慢排出的道理呢?所以痔瘡應當及早調理,培補元氣,不可用苦寒藥內服外敷清洗。病人要謹慎戒除百日內的飲酒和性生活,這樣就沒有不能癒合的道理。如果不遵守禁忌,即使有靈丹妙藥,也難以奏效。

2. 痔漏門主方

退管丸(周鶴仙。)當歸(酒洗),露蜂房(槐樹上的,微炒),川連(酒炒),象牙(各五錢),槐花

(微炒),川芎(炒),滴乳香(包在新鮮箸葉內,去油淨,各三錢)

共研細末,取黃蠟二兩,熔化為丸如桐子大,每空心以漏蘆、蘆甘石煎湯送下,其管退出,用剪剪去;亦有化為膿血出者。服此藥忌房事、豆腐、火酒。雖愈仍忌四十九日。

捷法,柏油一兩,置有焇盆中,用大蜈蚣一條,養在盆內,勿令游去,伺蜈蚣將油食盡為度,用竹籤將蜈蚣繃住,竹刀剖開取腹內油,搽痔漏上,務將膿血洗淨再搽。

琉璃餅

陳芥菜(切碎),陳琉璃(炙各五錢),螳螂殼(水洗,陰陽瓦焙,三錢),陳蝟皮(煅灰六錢),田螺(二個,冰片化水),珍珠(一粒,如無用藥珠代)

五味同為細末,取田螺水和藥,乘潮捏餅,先用天芥菜入砂鍋內煎湯,傾入小口瓶內,對患處熱熏溫洗,如無天芥菜,即用番白草或苦參煎湯熏洗亦可,洗後拭淨,將藥餅放患頂上膏封。一日一換,痔管內仍用所存藥末,鵝毛管吹入。

痔漏丸

大熟地(四兩),白茯苓,山藥,山萸肉,牡丹皮,白芍(各二兩),象牙(一兩五錢),鱉肉蓯蓉,何首烏(各三兩),煉蜜為丸如桐子大,白湯送下三錢

又方

象皮(二兩),人乳(浸一宿,瓦上焙脆存性),荔枝核(二十八個,焙脆)

研細。用豬膈肝四個,白酒洗去油,入砂鍋內加酒半斤許,糯米一撮,煮爛為度,搗爛和藥為丸,每服二錢白湯下,虛人用人參湯下。

又方,雄牛膽汁入銅鍋微熬,飛面收為丸,空心白湯送下,管從大便而出。

又方

槐花(炒黑),青黛(各半斤),當歸(酒洗曬乾,一兩)

打糊為丸,先嚼核桃肉一枚,淡鹽湯送下三錢,退管至速。

又方

胡黃連(二兩),石決明(火煅),槐花,穿山甲(各五錢,麻油一斤,瓷瓶內煮黃色)

研細飯丸,每早米湯送下一錢。四十日見功。

又方

胡連(薑汁拌炒),刺蝟皮(炒各一兩),指甲(炙五錢),蜣螂(七個),麝香(二分)

研細飯丸,每早淡酒送下一錢。忌火酒、椒、姜等味。

退管如神,活獾子一隻,殺之退毛淨,又將腸內糞去淨,入石臼內連骨舂碎,盛壇內封固,埋背陰地下,或背陰房內,過三伏天聽用。看管大小,用紙捻蘸壇內浮油插入,其管即出,生肌斂口。

金蟬補漏。

推糞蟲(七個),滴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各五錢),炙甘草,生礬,生甘草,熟礬(各七錢五分)

研細,黃蠟四兩熔化,乘熱丸桐子大,先服八分,漸加至二錢,酒送下,其管自退。

退管,牛皮末曬炒研一斤,槐角子半斤,蜜丸白湯送下。

又方,木耳一斤,用扁柏葉煎水灑上,曬乾研末,每歲一分,日逐加一分,如二十五歲可遞加至二錢五分為止。俱用白湯調下,如管未退,到二十六天遞減一分,只服二錢四分,日逐減至一分為止。

白話文:

痔漏門主方

退管丸:當歸(酒洗)、露蜂房(槐樹上的,微炒)、川連(酒炒)、象牙(各五錢)、槐花(微炒)、川芎(炒)、滴乳香(包在新鮮箸葉內,去油淨,各三錢),研成細末,用黃蠟二兩熔化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飯前空腹服用,用漏蘆、蘆甘石煎湯送服。藥效後,痔管會自行脫出,可用剪刀剪除;也有些會化膿出血排出。服用此藥期間,忌房事、豆腐、烈酒,痊癒後也要忌口四十九天。

捷法:將一兩柏油放入盛有熱水的盆中,放入一條大蜈蚣,讓它在盆中吃油,直到將油吃完為止。用竹籤將蜈蚣固定,用竹刀剖開,取出蜈蚣腹中的油,塗抹在痔漏患處,務必先將膿血洗淨再塗抹。

琉璃餅:陳芥菜(切碎)、陳琉璃(炙,各五錢)、螳螂殼(水洗,陰陽瓦焙,三錢)、陳蝟皮(煅灰,六錢)、田螺(兩個,用冰片化水)、珍珠(一粒,如無可用藥珠代替),五味研成細末,用田螺水調和藥末,趁濕捏成餅狀。先用天芥菜煎湯,倒入小口瓶中,對患處進行熱熏溫洗(如無天芥菜,可用番白草或苦參代替)。洗後擦乾,將藥餅敷在患處,用膏藥封好。每日換藥一次,痔管內可用剩下的藥末,用鵝毛管吹入。

痔漏丸:大熟地(四兩)、白茯苓、山藥、山萸肉、牡丹皮、白芍(各二兩)、象牙(一兩五錢)、鱉肉蓯蓉、何首烏(各三兩),用煉蜜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錢,用白開水送服。

其他方劑:

  • 方一:象皮(二兩)、人乳(浸泡一夜,瓦上焙乾)、荔枝核(二十八個,焙乾),研成細末。用豬膈肝四個,用白酒洗淨油分,放入砂鍋中,加入約半斤白酒和少許糯米,煮爛後搗爛,與藥末混合做成丸藥,每次服用二錢,用白開水送服,體虛者可用人參湯送服。

  • 方二:雄牛膽汁用銅鍋微熬,去除水分,做成丸藥,飯前空腹用白開水送服,痔管會隨大便排出。

  • 方三:槐花(炒黑)、青黛(各半斤)、當歸(酒洗曬乾,一兩),打成糊狀做成丸藥。先嚼碎一枚核桃,用淡鹽水送服三錢丸藥,可迅速退縮痔管。

  • 方四:胡黃連(二兩)、石決明(火煅)、槐花、穿山甲(各五錢),用麻油一斤在瓷瓶中煮至黃色,研成細末做成飯丸,每天早晨用米湯送服一錢,四十天見效。

  • 方五:胡黃連(薑汁拌炒)、刺蝟皮(炒,各一兩)、指甲(炙,五錢)、蜣螂(七個)、麝香(二分),研成細末做成飯丸,每天早晨用淡酒送服一錢。忌食烈酒、胡椒、薑等。

  • 退管特效方:活獾子一隻,殺死後去除毛和腸內糞便,用石臼將其連骨舂碎,盛入壇中密封,埋在背陰處或陰涼房間內,經過三伏天後使用。根據痔管大小,用紙捻蘸取壇中浮油插入痔管,痔管即可脫出,並生肌斂口。

  • 金蟬補漏:推糞蟲(七個)、滴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各五錢)、炙甘草、生礬、生甘草、熟礬(各七錢五分),研成細末,用黃蠟四兩熔化,趁熱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先服用八分,逐漸增加至二錢,用酒送服,痔管會自行脫出。

  • 退管方:牛皮末曬乾炒制研磨成一斤,槐角子半斤,用蜂蜜做成丸藥,用白開水送服。

  • 又一方:木耳一斤,用扁柏葉煎水灑在木耳上,曬乾後研磨成粉末。每日服用一定劑量,由少到多,每日遞增,直到達到最大劑量後,再由多到少逐日遞減。

**(注意:以上僅為古代醫方記載,不代表現代醫學觀點。患有相關疾病,請諮詢專業醫生,切勿自行用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