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十二 (2)
卷十二 (2)
1. 粉花瘡門主方
婦女面上粉花瘡
鉛粉(五錢),輕粉(五分),枯礬(三分)
研勻,菜油調稠塗磁碗底內,外用蘄艾一兩,放炭火上燒煙燻碗內,待艾盡為度,覆地上出火毒。逐早搽面上,瘡自愈。
驗方,上淨桶出恭時,用粗紙先從臉往下一揩,再揩恭,隨手擲淨桶內,數次自消。
又方,乾荷葉揉碎,每用五分,每日沖滾湯服之,久服之自消。
白話文:
粉花瘡門主方:
治療婦女臉上粉刺的偏方。將鉛粉五錢、輕粉五分、枯礬三分研磨均勻,用菜油調成糊狀,塗抹在瓷碗底部。另取艾草一兩,放在炭火上燃燒,用艾煙燻碗內,待艾草燒盡為止,以去除火毒。每天早上將藥膏塗抹在臉上,粉刺就會自行痊癒。
驗方一:上廁所時,先用粗紙從臉部向下擦拭,再擦拭肛門,擦完後立即丟進廁所,重複幾次,粉刺就會自行消退。
驗方二:將乾荷葉揉碎,每次取五分,每天用滾水沖泡服用,長期服用即可痊癒。
2. 面遊風毒門主論
王肯堂曰:面遊風毒,此積熱在內,或多食辛辣厚味,或服金石剛劑太過,以致熱壅上焦,氣血沸騰而作,屬足陽明胃經。初覺微癢如蟲蟻行,搔損則成瘡,痛楚難經。(《準繩》)
《心法》曰:此症生於面上,初發面目浮腫,癢若蟲行,肌膚乾燥,時起白屑,細如魚鱗,次後極癢;抓破濕熱盛者津黃水,風燥盛者津血,痛楚難堪。皆由平素血燥,過食辛辣厚味,以致陽明胃經濕熱受風而成。癢甚者、宜消風散痛,甚者宜服黃連消毒飲,外搽摩風膏。
白話文:
面遊風毒門主論
王肯堂認為,臉上出現遊走性的風毒,是因為體內積聚了過多的熱邪。這可能是因為經常食用辛辣厚味的食物,或是服用金石類藥物過量所致,導致上焦熱盛,氣血沸騰而發病,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病症。初期感覺輕微瘙癢,像蟲蟻爬行一般,若抓撓破損則會形成潰瘍,疼痛難忍。
《心法》記載:這種病症發生在臉上,初期表現為面部浮腫,瘙癢如同蟲蟻爬行,皮膚乾燥,有時出現細小的白色皮屑,像魚鱗一樣,接著瘙癢加劇;抓破後,濕熱盛者會流出黃色黏液,風燥盛者則會流血,疼痛難以忍受。這些都是因為平素血燥,過食辛辣厚味的食物,導致足陽明胃經濕熱受風而引起的。瘙癢嚴重者,應該服用消風散痛的藥物;非常嚴重者,應該服用黃連消毒飲,並在外塗抹摩風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