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集驗方》~ 卷下 (17)
卷下 (17)
1. 疥癬論
夫疥癬者,皆由脾經濕熱及肺氣風毒,客於肌膚所故也。風毒之浮淺者為疥,風毒之深沉者為癬,盡癬則發於肺之風毒,而疥則兼乎脾之濕熱而成也。久而不愈,延及遍身,浸淫潰爛,或癢或痛,其狀不一,二者皆有細蟲而能傳染人也。疥有五種,一曰大疥,焮赤癢痛,作瘡有膿。
二曰馬疥,隱起帶根,搔不知痛。三曰水疥,㾦癗含漿,摘破出水。四曰乾疥,癢而搔之,皮起干痂,五曰濕疥,薄皮小瘡,常常淫汁是也。癬之狀起於肌膚,癮疹或園或斜,或如莓苔走散,內藏汁而外有筐,其名亦有六焉。一曰乾癬,搔則出白屑,索然凋枯。二曰濕癬,搔則多汁,浸淫如蟲行。
三曰風癬,搔則痹頑,不知痛癢。四曰牛癬,其狀如牛領之皮,厚而且堅。五曰狗癬,則時作微癢,白點相連。六曰刀癬,則輪廓全無,縱橫不定是也。治法,當以殺蟲滲濕消毒之藥敷之,內則服和脾清肺、除風散濕之劑,庶絕其根矣。又有面上風癬,初起㾦癗或漸成細瘡,時作痛癢,發於春月名吹花癬,女人多生之。
此皆肺經蘊積風熱,陽氣上升發於面部,或在眉目之間,久而不愈恐成風疾。治法當清心火,散肺經之風熱,然後以消毒散熱之藥敷之,則自愈矣。
升麻和氣飲,
治瘡腫癤疥癢痛。
升麻,桔梗,蒼朮,乾葛,甘草,大黃(煨各一錢),陳皮(二錢),當歸,半夏,茯苓,白芷,乾薑,枳殼(各五分),芍藥(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
當歸飲子,
治瘡疥風癬,濕毒燥癢。
當歸,川芎,白芍藥,生地黃,防風,白蒺藜,荊芥(各一錢半),何首烏,黃耆,甘草(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或為末亦可。
羌活散,
治頑癬疥癩,風瘡成片,流黃水,久不瘥者。
羌活,獨活,明礬,白蘚皮,硫黃,狼毒(各一兩),輕粉(二錢半),白附子,黃丹,蛇床子(各半兩)
上為細末,油調成膏,搽之。
烏蛇丸,
治一切風癬,多年不瘥者。
烏蛇(酒浸,去骨),白附子(炮),附子(小便浸一宿),天麻(各二兩),全蠍(炒),羌活乳香,殭蠶(炒,各一兩半),苦參(十兩),槐花(半斤)
上為細末,用生薑汁一斤,蜜一斤,二味同熬成膏,入藥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用溫酒送下,夜晚荊芥湯送下。
除濕散,
大治一切風毒,疥癬癩癢,狀如風癩。
苦參,何首烏,荊芥穗,蔓荊子,薄荷(各一兩),白芷,天麻,川芎,防風(並生用),烏蛇(酒浸一宿,焙乾,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茶酒調下無時,日進三服,六日一浴,令汗出血氣宣通,一月膚澤如故。
苦參丸,
治遍身瘙癢,癬疥瘡瘍。
白話文:
疥癬論
疥癬都是因為脾經濕熱和肺氣風毒侵犯肌膚所致。風毒淺表的稱為疥,風毒深沉的稱為癬。癬是肺部風毒引起的,而疥則兼有脾經濕熱。久治不癒,蔓延全身,浸潤潰爛,或癢或痛,症狀各異,兩種病都會傳染,都由細小蟲子引起。疥有五種:
一、大疥:紅腫、發熱、奇癢難耐,形成有膿的瘡。 二、馬疥:隱隱作癢,帶有根部,抓撓卻不痛。 三、水疥:像水泡一樣,裡面充滿液體,弄破會流出水。 四、乾疥:發癢,抓撓後皮膚起乾痂。 五、濕疥:皮膚表面長小瘡,不斷滲出液體。
癬的症狀發生在皮膚上,疹子或圓或斜,或像苔蘚一樣散佈,裡面有液體,外面有硬痂。癬也有六種:
一、乾癬:抓撓會掉下白色皮屑,皮膚乾燥枯萎。 二、濕癬:抓撓會流出很多液體,浸潤皮膚,像蟲子爬行一樣。 三、風癬:抓撓時麻木,感覺不到痛癢。 四、牛癬:像牛頸部的皮膚一樣,厚實堅硬。 五、狗癬:時常微癢,白色斑點連成一片。 六、刀癬:沒有明確的輪廓,蔓延不定。
治療方法是用殺蟲、滲濕、消毒的藥物外敷,內服健脾、清肺、除風、散濕的藥物,才能徹底根治。
臉上的風癬,初期是水泡,逐漸變成小瘡,時常疼痛發癢,春天發病的稱為「吹花癬」,女性多發。這是因為肺經積聚風熱,陽氣上升到面部,或在眉目之間,久治不癒可能變成風疾。治療應清心火,散肺經風熱,然後用消毒散熱的藥物外敷,就能自愈。
以下列出幾種藥方:
升麻和氣飲:治療瘡腫、癤、疥、癢痛。 (藥物組成及用法已列出)
當歸飲子:治療瘡疥、風癬、濕毒、燥癢。(藥物組成及用法已列出)
羌活散:治療頑固的癬、疥、癩,風瘡成片,流黃水,久治不癒。(藥物組成及用法已列出)
烏蛇丸:治療各種風癬,多年不癒。(藥物組成及用法已列出)
除濕散:治療各種風毒、疥癬、癩癢,症狀像風癩。(藥物組成及用法已列出)
苦參丸:治療全身瘙癢、癬疥、瘡瘍。(藥物組成及用法未列出,僅說明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