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花醫鏡》~ 卷三 (4)
卷三 (4)
1. 疳症
疳者干也。久熱傷陰。津液乾涸之症。俗名童子癆。其症總因飲食不節。積滯化火。漸或生痞生蟲。致成骨蒸。內熱銷灼其陰。其症腹大青筋。髮直毛焦。肌膚枯燥。唇舌絳紅。而疳症成矣。此症陰血既槁。勢已難回。況又有熱未清。積未去乎。善治者。必乘其陰血未槁之時。
清其火。消其積。育其陰。調其脾胃。尚克有濟。初治宜清熱導滯湯。有蟲者。唇內起白點。以化蟲丸間服。若陰分既虛。則用理陰和中煎。胃口不開。則並用異功散調其胃。俾得陽生陰長。庶幾有救。大約此症腹軟者。雖虛可治。為其能受補也。腹硬者難治。為其不可消也。
白話文:
疳症是指因久病傷陰,津液耗竭而引起的疾病,俗稱童子癆。主要原因是飲食不節,導致積滯化火,進而可能生長痞塊或蟲積,造成骨蒸,內熱灼傷陰液。症狀表現為腹部膨大、青筋暴露、頭髮直立無光、毛髮焦枯、皮膚乾燥粗糙、嘴唇和舌頭紅絳,最終形成疳症。此病陰血已耗,情況危急,更何況還有餘熱未清、積滯未除。好的治療方法,必須在陰血尚未完全耗竭時,清熱、消積、滋陰、調理脾胃,才有治愈的希望。初期治療宜用清熱導滯的湯劑;若有蟲積,則嘴唇內側會出現白色小點,可服用化蟲丸;如果陰液已虛,則需服用滋陰和中的湯劑;若胃口不好,則需配合使用調理胃口的藥物,使陽氣得以生長,陰液得以滋養,才可能有所改善。總而言之,此症腹部柔軟者,即使虛弱,仍可治療,因為能接受補益;腹部堅硬者則難以治療,因為積滯難以消除。
2. 盜汗自汗
盜汗為陰虛。自汗為陽虛。然亦有秉質如此。終歲習以為常。此不必治也。若平日並無此症。又非夏秋暑月。而無端盜汗者。宜四物湯加龍骨、牡蠣、浮小麥、北五味之屬。以養其陰。無端自汗者。宜四君子湯加北五味、牡蠣。以養其陽。或加玉屏風散亦可。
白話文:
盜汗是陰虛造成的,自汗是陽虛造成的。但有些人天生體質如此,終年都這樣,習慣成自然,這就不用治療。如果平常沒有這種症狀,又不是夏天或秋天酷暑時節,卻無緣無故出現盜汗,就應該服用四物湯,再加入龍骨、牡蠣、浮小麥、北五味子等藥材,來滋養陰氣。無緣無故出現自汗,就應該服用四君子湯,再加入北五味子、牡蠣,來滋養陽氣,或者加一些玉屏風散也可以。
3. 咳嗽
小兒咳嗽。半由於風寒。初起以杏蘇煎散之。痰薄者。加半夏、生薑。痰濃者。加川貝、花粉、栝蔞仁之屬。肺有火邪。則瀉白散。此一定之治法也。若秋冬燥令。肺受火刑。則咳而無痰。甚者咳血。宜以貝母栝蔞散潤其肺。清肅之氣下行。則咳自止。
白話文:
咳嗽
小孩咳嗽,一半是因為風寒引起的。初期用杏蘇散治療。痰稀薄的,加半夏、生薑;痰濃稠的,加川貝、花粉、栝蔞仁等。如果肺部有火邪,則用瀉白散。這是確定的治療方法。如果秋冬乾燥,肺受燥邪,就會咳嗽無痰,嚴重者還會咳血,應該用貝母栝蔞散滋潤肺部,清肅之氣下降,咳嗽自然就會停止。
4. 解顱龜胸龜背
解顱者。腦蓋未滿。頭顱不合。中陷而四角起。如古錢之形。此先天不足所致。暑月服六味地黃丸。冬春之月補天大造丸。俟氣虛漸充。則自合矣。龜胸者。肺熱作脹。胸骨高起。須白虎湯加瀉白散。以涼肺氣。若喘急者。難治也。龜背者。背骨高突如龜。此先天不足。督脈為病。補天大造丸加金毛狗脊治之。
此外諸症治法。與方脈同。故不贅敘。
兒科列方
三黃湯
黃芩,黃柏,川黃連,大黃(各一錢)
濃煎。將絲綿作乳頭狀。蘸藥時時令吮。每日五六回。不必盡劑。
益黃散
陳皮(一錢),青皮,訶子肉,炙草(各五分),丁香(三分)
荊防散
荊芥(一錢),防風,蘇梗,川芎,陳皮(各八分),杏仁(二錢),甘草,姜皮(各三分)
保和丸
山楂炭,茯苓,萊菔子(各一錢五分),神麯,半夏,陳皮,連翹(各一錢)
和中丸
白朮(二兩),扁豆,茯苓,砂仁,半夏(各一兩),枳實,神麯,炒麥芽,楂炭,香附,丹參(各一兩五錢),陳皮,五穀蟲(各二兩)
共為末。每服三錢。
貝母栝蔞散
川貝(二錢),栝蔞仁(一錢五分),山梔,黃芩,橘紅(各一錢),甘草(五分),熱甚加川連八分痰多加膽星五分
黃芩芍藥湯
黃芩,白芍(各二錢),生甘草(一錢)
蒿皮四物湯
生地(三錢),北沙參,炙鱉甲(各二錢),歸身,白芍,青蒿(各一錢),地骨皮(一錢五分),丹皮(八分),甘草(五分)
四君子湯
人參,茯苓(各一錢),白朮(一錢五分),炙甘草(五分),大棗(三枚)
通關散
細辛,皂角(各三錢),生半夏(二錢)
共研末。吹入鼻孔取嚏。
利火降痰湯
黃連(八分),連翹(一錢五分),山梔,滑石(各二錢),木通,黃芩,枳實,栝蔞霜,車前(各一錢),鉤藤(四錢),柴胡(六分),甘草(三分)
清膈煎
制膽星,木通(各一錢),白芥子,川貝(各二錢),海石(三錢),陳皮(一錢五分)
抱龍丸
膽星(二錢),天竺黃(一錢五分),雄黃,辰砂(各一錢),麝香(三分)
共為末糊丸。燈心湯下。
清熱養血湯
細生地(三錢),丹參(一錢五分),黑山梔,青蒿,丹皮(各一錢),赤芍(八分),生甘草(五分)
異功散
即前四君子湯加陳皮一錢。
附子理中湯
人參,白朮(各二錢),附子,乾薑,炙草(各一錢)
七福飲
人參,熟地(各三錢),歸身,棗仁(各二錢),白朮(一錢五分),炙草(一錢),遠志(五分)
秘旨安神丸
人參,棗仁,茯神,半夏(各二錢),歸身,白芍,橘紅(各一錢五分),北五味,炙草(各五分),生薑(三片)
安神定志丸
茯苓,茯神,人參,龍齒(各一錢),遠志(五分)
七味安神丸
黃連,當歸,麥冬,茯苓,甘草(各二錢),硃砂(三錢),冰片(二分)
白話文:
[顱骨未合與龜胸龜背的治療]
顱骨未合是指腦蓋骨尚未完全閉合,頭骨未能密合,中間凹陷而四周隆起,形狀似古錢幣,這通常是由於先天發育不足引起的。在夏天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在冬季和春季則可服用補天大造丸,待氣血逐漸充足,顱骨自然會癒合。
龜胸則是由肺熱導致胸部膨脹,胸骨突出。應服用白虎湯加上瀉白散來涼肺氣。如果伴有喘息急促,則病情較難治療。龜背是指背部骨頭高突如龜殼,這是由於先天發育不足和督脈問題所引起的疾病。可用補天大造丸加上金毛狗脊來治療。
其餘病症的治療方法與上述相似,因此不再贅述。
接下來是一系列兒科藥方:
-
三黃湯:由黃芩、黃柏、川黃連、大黃各一錢組成,煎煮後,將絲綿製成乳頭狀,蘸藥讓嬰兒吮吸,每日五六次,不必喝完。
-
益黃散:陳皮一錢,青皮、訶子肉、炙草各五分,丁香三分,混合使用。
-
荊防散:荊芥一錢,防風、蘇梗、川芎、陳皮各八分,杏仁二錢,甘草、姜皮各三分。
-
保和丸:山楂炭、茯苓、萊菔子各一錢五分,神曲、半夏、陳皮、連翹各一錢。
-
和中丸:白朮二兩,扁豆、茯苓、砂仁、半夏各一兩,枳實、神曲、炒麥芽、楂炭、香附、丹參各一兩五錢,陳皮、五穀蟲各二兩,混合爲末,每次服用三錢。
-
貝母栝蔞散:川貝二錢,栝蔞仁一錢五分,山梔、黃芩、橘紅各一錢,甘草五分,熱甚時加川連八分,痰多時加膽星五分。
-
黃芩芍藥湯:黃芩、白芍各二錢,生甘草一錢。
-
蒿皮四物湯:生地三錢,北沙參、炙鱉甲各二錢,歸身、白芍、青蒿各一錢,地骨皮一錢五分,丹皮八分,甘草五分。
-
四君子湯:人參、茯苓各一錢,白朮一錢五分,炙甘草五分,大棗三枚。
-
通關散:細辛、皁角各三錢,生半夏二錢,研磨成末,吹入鼻孔以刺激打噴嚏。
-
利火降痰湯:黃連八分,連翹一錢五分,山梔、滑石各二錢,木通、黃芩、枳實、栝蔞霜、車前各一錢,鉤藤四錢,柴胡六分,甘草三分。
-
清膈煎:制膽星、木通各一錢,白芥子、川貝各二錢,海石三錢,陳皮一錢五分。
-
抱龍丸:膽星二錢,天竺黃一錢五分,雄黃、辰砂各一錢,麝香三分,混合爲丸,燈心湯送服。
-
清熱養血湯:細生地三錢,丹參一錢五分,黑山梔、青蒿、丹皮各一錢,赤芍八分,生甘草五分。
-
異功散:即前四君子湯加陳皮一錢。
-
附子理中湯:人參、白朮各二錢,附子、乾薑、炙草各一錢。
-
七福飲:人參、熟地各三錢,歸身、棗仁各二錢,白朮一錢五分,炙草一錢,遠志五分。
-
祕旨安神丸:人參、棗仁、茯神、半夏各二錢,歸身、白芍、橘紅各一錢五分,北五味、炙草各五分,生薑三片。
-
安神定志丸:茯苓、茯神、人參、龍齒各一錢,遠志五分。
-
七味安神丸:黃連、當歸、麥冬、茯苓、甘草各二錢,硃砂三錢,冰片二分,混合爲丸,燈心湯送服一錢。
-
六味地黃湯:熟地四錢,山藥、萸肉各二錢,丹皮、澤瀉、茯苓各一錢五分。
-
藿香和中湯:藿香八分,厚朴、砂仁、陳皮、炙草各五分,生薑二片,此方加蒼朮、白芷、蘇梗、川芎、香附、楂炭、麥芽治感寒停食。
-
導赤散:生地二錢,木通、麥冬、車前、竹葉各一錢,甘草三分,加燈心三十寸虛者加人參五分。
-
花火膏:燈花三顆煎湯。
-
香薷飲:香薷、扁豆、厚朴各一錢五分,炙草五分。
-
四苓散:白朮一錢,赤苓三錢,木通、豬苓各一錢,車前、澤瀉各一錢五分。
-
益元散:滑石粉六錢,生甘草一錢。
-
平胃散加減:藿香、厚朴各一錢五分,蒼朮八分,陳皮一錢。
-
二陳湯:制半夏、陳皮、茯苓各一錢五分,炙甘草五分,生薑二片。
-
六君子湯:即前四君子湯加半夏一錢五分,陳皮一錢。
-
清中飲:川連五分,釵石斛、生穀芽各三錢,赤苓、車前各二錢,酒芩、藿香各八分,加薑汁炒竹茹一錢五分。
-
清熱湯:鉤藤四錢,山梔、連翹、青蒿各一錢五分,殭蠶、赤芍、香薷各一錢,滑石二錢,川連、柴胡各五分。
-
大和中飲:炒麥芽、楂炭各三錢,枳實、砂仁各六分,陳皮、厚朴、澤瀉各一錢。
-
化蟲丸:蕪荑、雷丸各五錢,檳榔、本香、白朮、陳皮、神曲各三錢,雄黃一錢五分,混合爲末,糊丸。使君子肉三錢煎湯,送服三錢。
-
清熱導滯湯:胡黃連五分,地骨皮、楂炭各二錢,青蒿、山梔、大腹皮各一錢五分,炒麥芽三錢,檳榔、厚朴、丹皮、生甘草各一錢,加紅棗五枚。
-
理陰和中煎:生地、北沙參、生穀芽各三錢,地骨皮、首烏、青蒿子、炒麥芽、穭豆皮、牡蠣各二錢,白芍、楂炭各一錢五分,厚朴、丹皮各一錢。
-
四物湯:熟地四錢,歸身、白芍各一錢五分,川芎一錢。
-
玉屏風散:生黃芪二錢,防風八分。
-
杏蘇煎:杏仁二錢,蘇梗、前胡、赤芍、荊芥各一錢,陳皮八分,桔梗、甘草各五分。
-
瀉白散:桑白皮(蜜炙)一錢五分,地骨皮二錢。
-
白虎湯:生石膏四錢,知母一錢五分,粳米一撮,甘草五分。
-
補天大造丸:人參二兩,黃芪、白朮各三兩,當歸、棗仁、山藥、茯苓各一兩五錢,熟地、枸杞各四兩,河車一具。使用鹿角一斤,龜板八兩熬膏,一同製成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