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花醫鏡》~ 卷三 (3)
卷三 (3)
1. 木侮土症
木侮土症。即俗所謂慢驚風也。小兒受暑受寒。或傷乳食。皆能作吐作瀉。或吐瀉交作。久則脾土虛弱。肝木乘之。其瀉漸見青色。面部痿白帶青。手足微搐無力。神氣懨懨不振。而慢脾成矣。初起即宜異功散。吐則加藿香、煨姜。若病已數日。糞見青色。即加木香或肉桂。
若手足皆冷。脈息微細。唇舌痿白。此將脫之症。宜急用附子理中湯。以溫中回陽。尚有可救。諸臟之症皆緩。獨脾病之變甚速。盡有吐瀉一晝夜而即脫者。慎勿緩視也。
白話文:
木侮土症,也就是俗稱的慢驚風。小兒暑熱、受寒,或是飲食不當,都可能導致嘔吐、腹瀉,甚至嘔吐腹瀉同時發生。時間久了,脾土就會虛弱,肝木乘克脾土。腹瀉的糞便逐漸出現青色,臉色萎白帶青,手腳輕微抽搐無力,精神萎靡不振,這就是慢驚風形成的原因。初期應該服用異功散,如果嘔吐,可以加藿香、炮薑;如果病情持續數日,大便呈青色,就應該加木香或肉桂。
如果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嘴唇舌頭萎白,這是將要脫症的徵兆,應該緊急服用附子理中湯溫中回陽,或許還有救。其他臟腑的疾病病程都比較緩慢,唯獨脾胃的病變非常迅速,甚至可能在一天一夜內就危及生命,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2. 大驚猝恐
大驚猝恐。真驚也。小兒氣血未充。心神怯弱。一遇驚嚇。則神魂震怖。舉動失常。夜則跳醒。晝則驚惕。治宜安神魂。斂心氣。七福飲、秘旨安神丸、安神定志湯皆可。心有蘊熱而驚悸者。七味安神丸。神定後。氣虛者。四君子湯以補其陽。血虛者。六味地黃丸以補其陰。
若妄投以硃砂鎮驚丸子。耗其心血。則愈發愈盛。肝風乘虛而亢。其勢不可複製矣。慎之。
白話文:
大驚失措,是真的嚇到了。小孩子氣血不足,心神脆弱,一受驚嚇,就會魂飛魄散,舉止異常,晚上睡覺會驚醒,白天也容易受驚。治療應該以安神定魂、舒緩心氣為主,七福飲、秘旨安神丸、安神定志湯都可以使用。如果因為心火旺盛而驚悸,則用七味安神丸。神志安定後,如果氣虛就用四君子湯補陽,如果血虛就用六味地黃丸補陰。
如果錯誤地使用硃砂鎮驚丸,會耗損心血,病情反而會加重,肝風乘虛而起,後果不堪設想,務必謹慎。
3. 夜啼
夜啼之症有二。一曰脾寒。一曰心熱。若僅胃停乳食。則不能安寐而已。不啼也。脾寒者。溫其脾而啼止。藿香和中湯主之。心熱者。清其心而啼亦止。導赤散加川連主之。或花火膏亦可。切勿亂投消痰破氣之藥。致損真元。
白話文:
夜啼症狀有兩種:一種是脾寒,一種是心熱。如果只是胃裡積滯了奶水或食物,雖然睡不安穩,卻不會啼哭。脾寒的嬰兒,溫暖脾胃就能止哭,藿香正氣湯是主要的治療藥方;心熱的嬰兒,清熱瀉火就能止哭,導赤散加川連(川連翹)是主要的治療藥方,或者使用火麻膏也可以。絕對不能亂用消痰破氣的藥物,以免傷損元氣。
4. 吐瀉
小兒吐瀉之症最多。或專吐。或專瀉。或吐瀉交作。其因傷食而吐瀉者。腹必硬。所吐所瀉。必有酸臭氣。保和丸消之。因伏暑而吐瀉者。小水必不利。必兼煩渴。吐則香薷飲。瀉則四苓散加益元散。或導赤散加川連清之。因受寒而吐瀉者。唇舌面色必痿白。口不渴。四肢或冷。
此症易成慢脾。始則平胃散、二陳湯加煨姜。以溫其中。繼則六君子湯。以補其脾。若虛寒甚。則附子理中湯。不可稍緩。其因伏火而吐瀉者。身必熱。唇舌必赤。清中飲導之。火退後。仍宜四君子湯。以養其脾。蓋火吐則乳飲不得入。一入即出。寒吐則乳飲受而後出。此其辨也。
然吐瀉久則脾胃必虛。肝木必侮。無論因何而起。凡大吐大瀉之後。即有火亦清。有食亦出。速宜培補脾陽。勿使氣脫。
白話文:
吐瀉
小兒最常見的疾病就是吐瀉,有的單純嘔吐,有的單純腹瀉,有的則嘔吐腹瀉同時發生。 若是因為飲食積滯引起的吐瀉,肚子一定硬硬的,嘔吐物和排泄物都會有酸臭味,可以用保和丸來治療。如果是中暑引起的吐瀉,尿量一定減少,而且會伴隨口渴煩躁,嘔吐的話用香薷飲,腹瀉的話用四苓散加益元散,或者導赤散加川連來治療。如果是受寒引起的吐瀉,嘴唇、舌頭和臉色一定蒼白無力,不會口渴,四肢可能冰冷。
這種病容易造成慢性脾胃虛弱。初期可以用平胃散、二陳湯加生薑來溫暖脾胃,之後再用六君子湯來補益脾氣。如果虛寒很嚴重,就要用附子理中湯,不能拖延。如果是因為內火引起的吐瀉,身體一定發熱,嘴唇和舌頭一定紅腫,可以用清中飲來治療。退燒後,還需要用四君子湯來調理脾胃。因為火熱引起的嘔吐,奶水喝下去就吐出來;寒引起的嘔吐,奶水喝下去會吸收再吐出來,這就是區別之處。
但是,吐瀉時間長了,脾胃一定會虛弱,肝氣也會亢盛。不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吐瀉,只要是大吐大瀉之後,即使有火也要先清熱,即使有積食也要先排出,然後就要趕快補益脾陽,避免元氣耗損。
5. 傷暑
小兒性秉純陽。不受火迫。一染邪暑。熱焰沸張。其症肌熱煩躁。口渴唇紅。溺澀。急宜香薷飲調服益元散以解之。且暑中有濕。濕易傷脾。故每作瀉利。甚者兼吐。治法詳吐瀉門。若受暑風而清涕頭痛者。用香薷飲加秦艽、荊芥主之。若熱動肝風而發搐厥。宜用清熱湯利其暑熱。
而風自息。昏悶者。通關散啟其嚏。切勿輕用治驚化痰之品。戕其正氣。變生他症。
白話文:
傷暑
小孩子天性陽氣旺盛,不易受熱邪侵犯。但一旦感染暑邪,體內就會熱氣沸騰。症狀表現為肌膚發熱煩躁不安,口渴嘴唇紅腫,小便困難。應立即服用香薷飲和益元散來解暑。而且暑邪中往往夾雜濕邪,濕邪容易傷脾,所以常會出現腹瀉,嚴重者還會嘔吐,治療方法詳見吐瀉篇。如果因暑邪夾風而出現流清鼻涕、頭痛,可用香薷飲加上秦艽、荊芥治療。如果暑熱導致肝風內動而出現抽搐,則應使用清熱解暑的湯劑,待暑熱消除,風邪自退。如果出現昏迷不醒,可用通關散促進其打噴嚏。切記不可輕易使用治療驚厥、化痰的藥物,以免損傷正氣,導致其他疾病產生。
6. 食積痞積蟲積痰積水積
諸積皆屬於脾。脾土果旺。則何物不化。至於成積。脾力之弱可知已。然積既已成。勢不能不用藥以消。夫欲消困脾之積。必更傷受困之脾。願治積者。必時時顧念脾土而後可。食積者。肚腹必硬。膨脹拒按。吞酸噯腐。不思飲食。保和丸、大和中飲等消之。脾虛者。六君子湯參用。
痞積者。或瘧後痰結。或血裹肝氣。伏於脅下。時痛時止。和中丸消之。外貼消痞膏。氣虛者。六君子湯參用。蟲積者。濕熱所化也。蟲有九而血鱉最狠。蝤蟲最馴。寸白蟲上能蝕肺。柳葉蟲下能蝕肝。凡患蟲症。則唇內起白點。若蟲長一尺。貫胃則危。衝心則死。其人日漸消瘦。
蟲則吸血自肥。當以化蟲丸下之。腹痛則服花椒湯。蟲聞椒則伏也。下後。仍以異功散養脾。痰積者。飲食所積。脾不能化。則釀而為痰。其症初起時。兩脈皆弦。腹漸脹大而軟。急宜六君子湯加厚朴、麥芽、萊菔子等以消之。若遷延日久。則痰積愈多。一旦上湧。發為厥逆。
則吐之不能。下之不得。無藥可治也。水積者。即水腫之症。治法具詳卷一。
白話文:
各種積聚都屬於脾臟的病變。脾土功能旺盛,那麼任何食物都能消化吸收,不會形成積聚。積聚形成,就說明脾臟功能衰弱了。然而,積聚既已形成,就不得不服用藥物來消除。想要消除損傷脾臟的積聚,又必然會進一步傷害已經受損的脾臟。想要治療積聚的人,必須時時刻刻顧護脾臟的健康才行。
食積是指食物積聚在胃腸道,症狀是腹部堅硬、膨脹且按壓疼痛、吞酸噯腐、不想吃東西。可用保和丸、大和中飲等藥物來消導。脾虛者,可服用六君子湯。
痞積,可能是瘧疾後痰液凝結,或瘀血阻塞肝氣,停滯在脅肋下,時痛時止。可用和中丸消散,外敷消痞膏。氣虛者,可服用六君子湯。
蟲積,是濕熱之邪化生蟲積。蟲有很多種類,其中血吸蟲最厲害,蟯蟲最溫順。寸白蟲能向上侵蝕肺部,柳葉蟲能向下侵蝕肝臟。凡是患有蟲積,嘴唇內側都會出現白點。如果蟲體長達一尺,穿透胃部則很危險,衝擊心臟則會死亡。患者會日漸消瘦,因為蟲子會吸食血液以滋養自身。應當服用化蟲丸來驅蟲。腹部疼痛時,服用花椒湯,因為蟲子聞到花椒味會伏藏。驅蟲之後,還要服用異功散以滋補脾臟。
痰積,是飲食積滯,脾臟不能消化轉化,而形成痰飲。初期,兩側脈象都弦緊,腹部漸漸膨脹但質地柔軟。應當及時服用六君子湯,並加入厚朴、麥芽、萊菔子等藥物來消導。如果拖延日久,痰積越來越多,一旦向上衝擊,就會導致厥逆,此時嘔吐不出,瀉下不得,就沒有藥物可以治療了。
水積,就是水腫,治療方法詳見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