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之望

《濟陰綱目》~ 卷之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1)

1. 卷之八

2. 胎前門·上

3. 論胎屬十二經所養

虞氏,曰:脈經云,診其脈,手少陰之脈動甚者(手少陰動脈,診在神門,於左右手掌後內側橫紋下,與關相對者是),妊子也。蓋手少陰心脈也,心主血脈故也,又腎為胞門、子戶,尺中腎脈(尺脈更真),按之不絕,當妊子也。又曰:婦人妊娠、一月之時,足厥陰脈養之,二月足少陽脈養之,三月手少陰脈養之,四月手少陽脈養之,五月足太陰脈養之,六月足陽明脈養之,七月手太陰脈養之,八月手陽明脈養之,九月足少陰脈養之,十月足太陽脈養之,是以諸經脈,各養三十日也。若夫至期當養之經,虛實不調,則胎孕為之不安,甚則下血而墮矣。夫手足十二經,氣血盈虧不同,如手足厥陰、太陽少氣多血,手足太陰、少陰少血多氣,手足少陽氣多血少,手足陽明氣盛血多,安胎之法,宜各按月依經,視其氣血虛實而調之,庶無胎墮之患。其或感冒風寒,別生異證,又宜各按法而調治之。(如此治皆得法)

白話文:

虞氏說:根據《脈經》記載,診察脈象時,如果發現手少陰心經的脈搏跳動特別有力(手少陰動脈,診脈位置在神門穴,即左右手掌後內側橫紋下方,與關脈相對應的位置),這表示婦女懷孕了。因為手少陰是心經的脈,心主導血液循環的緣故。另外,腎臟是胞門、子宮的門戶,在尺脈部位的腎脈(尺脈更為準確),按壓時感覺脈搏持續有力而不中斷,也表示婦女懷孕了。

《脈經》又說:婦女懷孕後,第一個月由足厥陰肝經供養胎兒,第二個月由足少陽膽經供養,第三個月由手少陰心經供養,第四個月由手少陽三焦經供養,第五個月由足太陰脾經供養,第六個月由足陽明胃經供養,第七個月由手太陰肺經供養,第八個月由手陽明大腸經供養,第九個月由足少陰腎經供養,第十個月由足太陽膀胱經供養。這樣,各經脈分別供養胎兒三十天。如果到了該由某經脈供養的月份,該經脈的氣血虛弱或太過,就會導致胎兒不安,嚴重時可能導致出血甚至流產。

手足十二經的氣血盈虧狀況各不相同。比如手足厥陰經和太陽經,氣較少而血較多;手足太陰經和少陰經,血較少而氣較多;手足少陽經,氣多而血少;手足陽明經,氣血都旺盛。所以安胎的方法,應該根據懷孕的月份,按照經脈的運行,觀察該經脈的氣血虛實情況進行調養,這樣才能避免流產的危險。如果懷孕期間不慎感染風寒,出現其他病症,也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治療。(這樣治療都是正確的方法)

4. 論治胎產三禁

潔古,云:治胎產之病,從厥陰經論之,是祖氣生化之源也(厥陰肝木乃風化之始,故曰化之源,而祖氣乃天真之氣,非穀氣也。東方生風,風生蟲,人亦倮蟲也,故從厥陰風木論之)。厥陰與少陽相為表裡,故治法,無犯胃氣,及上二焦。有三禁,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發汗則傷上焦之陽,利大便則脈數而動脾,利小便則內亡津液,胃中枯燥。製藥之法,能不犯此三禁,則榮衛自和,而寒熱止矣。如發渴則白虎,氣弱則黃耆,血刺痛而和以當歸,腹中疼而加之芍藥。大抵產病天行,從增損柴胡;雜證,從增損四物,宜詳察脈證而用之。

白話文:

潔古說:治療懷孕生產的疾病,要從厥陰經來探討,因為厥陰經是人體先天之氣化生的源頭(厥陰肝木是風的開始,所以說是化生的源頭,而先天之氣是天生的純真之氣,不是後天水穀精微之氣。東方產生風,風會產生蟲,人也是沒有毛的蟲,所以要從厥陰風木來探討)。厥陰經和少陽經互為表裡,因此治療原則,不能侵犯胃氣,以及上焦、中焦。有三個禁忌,不可以發汗,不可以瀉下,不可以利小便,發汗會損傷上焦的陽氣,瀉下大便會使脈搏加快且傷害脾氣,利小便會使體內津液喪失,造成胃中乾燥。製藥的方法,如果能不觸犯這三個禁忌,那麼營氣衛氣自然就會調和,寒熱的症狀就會停止。如果出現口渴的症狀就用白虎湯,氣虛就用黃耆,血瘀刺痛就用當歸來調和,腹痛就加芍藥。大致來說,產後疾病就像流行病一樣,要從加減柴胡湯來治療;其他雜病,要從加減四物湯來治療,應該要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來用藥。

5. 論胎前調理法

集略,云:母之腎臟繫於胎,是母之真氣子之所賴也。受妊之後,宜令鎮靜,則血氣安和,須內遠七情,外薄五味,大冷大熱之物,皆在所禁,使霧露風邪,不得投間而入,亦不得交合陰陽,觸動欲火。務謹節飲食,若食兔缺唇,食犬無聲,食雜魚而致瘡癬;心氣大驚而癲疾,腎氣下足而解顱,脾氣不和而羸瘦,心氣虛乏而神不足,兒從母氣,不可不慎也(心藏神,腎主骨,脾主肉,故云然)。苟無胎痛、胎動、瀉痢,及風寒外邪,不可輕易服藥(胎前藥,最忌群隊,故不必多)。不得已,在審度疾勢輕重,藥性高下,不必多品。然父少母老,產女必羸;母壯父衰,生男必弱(出遺書,乃至言也)。氣受偏瘁,與之補之,補羸女則養血壯脾,補弱男則壯脾節色;羸女宜及時而嫁,弱男及待壯而婚。昔人論年老有子者,男不過八八,女不過七七,則知血氣在人,固自有量,夫豈逃陰陽之至數哉。(知七損八益之理者,能道此)

白話文:

簡略來說,母親的腎臟與胎兒相連,這是母親的真氣供給胎兒的來源。懷孕之後,應該保持心情平靜,這樣氣血才能平和順暢。必須在內心遠離七種情緒的干擾,在外則要減少攝取過於濃厚的五味,太冷或太熱的食物都應該禁止,要避免讓風寒濕邪侵入身體,也不可以有性行為,以免觸動情慾。務必謹慎節制飲食,例如吃兔子肉可能會生出兔唇的嬰兒,吃狗肉可能會生出無聲的嬰兒,吃雜魚可能會導致瘡癬;母親若是心氣大受驚嚇可能會導致嬰兒癲癇,腎氣虛弱可能會導致嬰兒囟門閉合不全,脾氣不調和可能會導致嬰兒瘦弱,心氣虛弱可能會導致嬰兒精神不足。因為胎兒從母親那裡吸收氣血,所以不可不謹慎。(心臟主導精神,腎臟主導骨骼,脾臟主導肌肉,所以這麼說。)

如果沒有胎痛、胎動不安、腹瀉等問題,或是外感風寒,不可以輕易服用藥物(懷孕期間用藥,最忌諱多種藥物一起服用,所以不必多用)。如果不得已必須用藥,也要仔細判斷病情的輕重、藥性的強弱,不必使用太多種類的藥物。

如果父親年輕而母親年老,生出的女兒通常會比較虛弱;如果母親強壯而父親衰弱,生出的兒子通常會比較虛弱(這是出自古代醫書的說法)。如果氣血偏於虛弱,就要加以調補。調補虛弱的女兒要養血健脾,調補虛弱的兒子要健脾並節制性慾。虛弱的女兒應該及早出嫁,虛弱的兒子應該等到身體強壯之後再結婚。古人認為,年紀大的父母生孩子,男性的生育能力通常不超過六十四歲,女性的生育能力通常不超過四十九歲,這說明人體的精氣是有限度的,怎麼能逃脫陰陽變化的自然規律呢?(了解七損八益道理的人,才能說出這番道理。)

6. 論胎前用藥法

丹溪,曰:胎前當清熱養血(氣實者,宜清熱養血;氣滯者,宜理氣安胎;氣虛者宜補)。

產婦因火逼動胎,逆上作喘急者,急用條芩、香附之類,為末調下。條芩水中取沉者為佳。黃芩安胎,乃上中二焦藥,能降火下行。

天行不息,所以生生而無窮。茺蔚子治血行氣,有補陰之妙,命名益母,以其行中有補也。故曰胎前無滯,產後無虛。難產可煎作膏。條芩、白朮乃安胎之聖藥,俗以黃芩為寒而不用,反謂溫熱藥能養胎。殊不知胎孕宜清熱養血,使血循經而不妄行,乃能養胎,懷娠嗜物,乃一臟之虛,如愛酸物,乃肝臟不能養胎而虛也。有孕八九個月,必用順氣,須用枳殼紫蘇梗。

白話文:

朱丹溪說:懷孕期間用藥,應以清熱養血為主。如果孕婦體質屬於氣實的,就適合清熱養血;若是氣滯的,則應理氣安胎;若是氣虛的,則要補氣。

產婦若因體內火氣旺盛,導致胎動不安,氣逆而上產生喘急,應立即用黃芩和香附等藥材磨成粉末服用。黃芩以在水中沉澱的條芩為佳。黃芩能安胎,是針對上、中二焦的藥,能使火氣下降。

天地運行不止,所以生命才能生生不息。茺蔚子能活血行氣,且有補陰的作用,所以又稱為益母草,因為它在活血的同時也能補益。因此說,懷孕期間不應有氣血阻滯,產後也不應有虛弱。若有難產,可將茺蔚子煎煮成膏藥服用。黃芩和白朮是安胎的良藥,一般人認為黃芩性寒而不使用,反而認為溫熱藥材能養胎。殊不知懷孕期間宜清熱養血,使血液順暢運行,才能安胎。懷孕時喜歡吃某種食物,是因為身體某個臟腑虛弱。例如,喜歡吃酸的,是因為肝臟虛弱不能養胎。懷孕八九個月時,必須用藥順氣,可使用枳殼和紫蘇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