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科活人全書》~ 卷之四 (12)
卷之四 (12)
1. 瘧疾第九十四
麻疹寒熱似瘧症。柴苓湯兒加減進。收後患瘧用鱉甲。神而明之醫中聖。
麻症初熱已出之時。有寒熱似瘧者。此時切不可專以瘧疾施治。宜以葛根疏邪湯(見三十三條)加薄荷葉主之。至出盡之時。如有寒熱似瘧者。以柴苓湯。去人參、半夏、肉桂、白朮。加貝母、骨皮治之。如麻後竟成瘧疾者。治法以清涼健脾開胃為主。宜以靜遠主人鱉甲飲主之。
渴者。加熟石膏少許。不渴者。方中之麥冬、知母。須除去之。夫瘧多因脾虛生痰而作。若出麻之後。果是瘧疾。並無餘毒。則柴苓湯中之人參、半夏。又何妨施用。但肉桂、白朮。不可輕使耳。又何必拘泥麻初常法。麻後餘邪等症之不宜用燥悍之藥耶。如小柴胡湯。(見二十二條)正所宜用。
所謂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者此也。
朱曰,瘧之原因甚多。當因其見證而治之。不必拘於一證。亦不必拘於一方。
柴苓湯
柴胡,半夏,人參,黃芩,甘草,豬苓,澤瀉,白苓,白朮,肉桂,薑、棗引。
靜遠主人鱉甲飲
九肋鱉甲(新瓦上焙、以醋淬數次、至黃色、研為末、再用醋拌炙乾二錢),山楂肉(去子三錢),麥冬,薏苡仁(炒各五錢),白茯苓(二錢),橘紅(二錢五分),知母(一錢二分),乾葛,白芍(各一錢五分),柴胡(二錢),貝母(三錢),淡竹葉(一錢),炙甘草(七分),姜引。水煎服。
白話文:
麻疹第九十四
麻疹發病時,寒熱交替如同瘧疾。可用柴苓湯加減治療。麻疹痊癒後若轉為瘧疾,則可用鱉甲湯治療。唯有經驗豐富的醫生才能做出正確判斷。
麻疹初期發熱,出現寒熱交替像瘧疾一樣的症狀,此時絕對不能單純按照瘧疾來治療,應該用葛根湯加薄荷葉治療。等到疹子完全出透後,如果還有寒熱像瘧疾一樣的症狀,就用柴苓湯,去掉人參、半夏、肉桂、白朮,再加入貝母、牡蠣(骨皮)來治療。如果麻疹之後真的轉變成瘧疾,治療方法應以清熱解毒、健脾開胃為主,宜用靜遠主人鱉甲飲。
病人如果口渴,可以加一點熟石膏;如果不渴,方子裡的麥冬和知母就要去掉。瘧疾大多是因為脾虛生痰引起的。如果麻疹痊癒後確實是瘧疾,而且沒有其他餘毒,那麼柴苓湯裡的人參、半夏也並不妨礙使用,只是肉桂、白朮不能輕易使用。又何必拘泥於麻疹初期的常規療法呢?麻疹後餘邪等症狀都不適合使用燥烈的藥物,例如小柴胡湯就比較適合。
所謂經驗豐富的醫生,指的就是這種能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判斷的人。
朱某說,瘧疾的成因很多,應該根據症狀來治療,不必拘泥於某一種症狀或某一方劑。
柴苓湯:柴胡、半夏、人參、黃芩、甘草、豬苓、澤瀉、白茯苓、白朮、肉桂,以薑、棗煎服。
靜遠主人鱉甲飲:九肋鱉甲(用新瓦焙乾,用醋淬洗多次至黃色,研成粉末,再用醋拌炒至乾,用量二錢)、山楂肉(去核,三錢)、麥冬、薏苡仁(炒,各五錢)、白茯苓(二錢)、橘紅(二錢五分)、知母(一錢二分)、葛根、白芍(各一錢五分)、柴胡(二錢)、貝母(三錢)、淡竹葉(一錢)、炙甘草(七分),以薑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