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科活人全書》~ 卷之三 (7)
卷之三 (7)
1. 氣促發喘鼻扇胸高第五十一
凡麻見胸高之症。為肺壞。乃不治之候。有用葶藶桑白皮散治之者。亦僅十全一二而已。若冀其施無不應。未之有也。
石膏知母竹葉湯
石膏(五錢至一兩),肥知母(一錢至二三錢),淡竹葉(三十片至一百片),麥冬(三錢至五錢),薄荷葉(三錢),西河柳(兩許),水煎服。
檉葉葛根湯
西河柳,前胡,葛根,荊芥穗,貝母,元參,知母,麥冬,甘草,水煎服。
麻黃湯
麻黃(泡去綠汁),杏仁(去皮尖油),甘草(各五分),石膏,臘茶葉(各一錢),一方去石膏。加桑白皮。水煎服。
清金散火湯
麻黃(泡去綠汁),蘇葉,牛蒡子,桔梗,甘草,水煎服。
三拗湯
麻黃(去節三錢),杏仁(去油皮尖二十粒),生甘草,水煎服。加桔梗、荊芥。名加味三拗湯。
加味瀉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白茯苓,知母,黃芩,人參,甘草,糯米一百粒引。水煎。食後服。
前胡枳殼散
前胡,枳殼,赤茯苓,炙甘草(各五錢),大黃(量兒加減),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旋服。
加味清肺降火湯治麻出喘急。
陳皮,枯黃芩,麥冬,桑白皮,生地黃,貝母,梔仁,栝蔞仁,天花粉,石膏,葶藶子,地骨皮,蘇子(炒),燈心二十根引。水煎服。
補肺阿膠散,治肺虛有火。嗽無津液而氣梗鼻扇。
阿井膠(蛤粉炒一兩五錢。能補血液。清肺滋腎。益血補陰。氣順則不梗。液補則津生。火退而嗽寧。),馬兜鈴(一兩。象肺。故入肺清熱降火。),牛蒡子(炒香。一兩。利膈滑痰。而潤肺解毒。能治火嗽。),杏仁(去皮尖七錢。潤燥散風。降氣止嗽。),粳米(一兩。即⿰米云米。益脾胃。),炙甘草(一兩。益脾胃。),水煎服。
李時珍曰。補肺阿膠散用馬兜鈴。非取補肺。取其清熱降氣。而肺自安也。中間之阿膠⿰米云米。
乃補肺之正藥。要知清熱降氣。瀉之即所以補之也。若專於用補。反能助肺火而增咳嗽。
葶藶桑白皮散,治胸高氣喘。
葶藶子(隔紙炒香研),漢防己,杏仁,貝母,蘿蔔子(薑汁炒研),家蘇子(薑汁炒研),桑白皮(蜜炒),枳殼,黃芩,白芥子(薑汁炒研),水煎服。胸高而喘者。加蜜炒麻黃。
白話文:
凡是看到病人出現胸部高起的症狀,代表肺臟已經嚴重損壞,這是無法治癒的跡象。雖然有些人會用葶藶桑白皮散來治療,但也只有十分之一、二的機會有效,如果期望這種藥方能百發百中,是不可能的。
石膏知母竹葉湯
石膏(五錢到一兩),肥知母(一錢到二三錢),淡竹葉(三十片到一百片),麥冬(三錢到五錢),薄荷葉(三錢),西河柳(少量),用水煎煮後服用。
檉葉葛根湯
西河柳,前胡,葛根,荊芥穗,貝母,元參,知母,麥冬,甘草,用水煎煮後服用。
麻黃湯
麻黃(用熱水浸泡去除綠色汁液),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甘草(各五分),石膏,臘茶葉(各一錢),其中一個配方是去除石膏,加入桑白皮。用水煎煮後服用。
清金散火湯
麻黃(用熱水浸泡去除綠色汁液),蘇葉,牛蒡子,桔梗,甘草,用水煎煮後服用。
三拗湯
麻黃(去除莖節,三錢),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二十粒),生甘草,用水煎煮後服用。加入桔梗、荊芥,就叫做加味三拗湯。
加味瀉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白茯苓,知母,黃芩,人參,甘草,加入糯米一百粒作為引子。用水煎煮後,飯後服用。
前胡枳殼散
前胡,枳殼,赤茯苓,炙甘草(各五錢),大黃(根據兒童體重酌量增減),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杯,煎煮至六分,立刻服用。
加味清肺降火湯(治療麻疹引起的喘息)
陳皮,枯黃芩,麥冬,桑白皮,生地黃,貝母,梔仁,栝蔞仁,天花粉,石膏,葶藶子,地骨皮,蘇子(炒過),加入燈心草二十根作為引子。用水煎煮後服用。
補肺阿膠散(治療肺虛有火,咳嗽無痰、呼吸困難,鼻翼煽動的症狀)
阿井膠(蛤粉炒過,一兩五錢。能補血、清肺滋腎,益血補陰。當氣順暢就不會阻塞,津液充足就會產生痰液,火氣消退咳嗽也會停止。),馬兜鈴(一兩。形狀像肺,所以能入肺清熱降火。),牛蒡子(炒香,一兩。能疏通腸胃,化痰潤肺解毒,可以治療火熱引起的咳嗽。),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七錢。能潤燥散風,降氣止咳。),粳米(一兩。可以健脾胃。),炙甘草(一兩。可以健脾胃。),用水煎煮後服用。
李時珍說,補肺阿膠散使用馬兜鈴,並非是為了補肺,而是取其清熱降氣的功效,這樣肺自然就會安定。其中的阿膠和粳米,才是真正補肺的藥物。要明白清熱降氣是為了讓身體通暢,這也是一種補益的方法。如果只是一味地用補藥,反而會助長肺火,加重咳嗽。
葶藶桑白皮散(治療胸部高起、呼吸急促的症狀)
葶藶子(隔著紙炒香後磨成粉),漢防己,杏仁,貝母,蘿蔔子(用薑汁炒過後磨成粉),家蘇子(用薑汁炒過後磨成粉),桑白皮(用蜂蜜炒過),枳殼,黃芩,白芥子(用薑汁炒過後磨成粉),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胸部高起且呼吸急促,可以加入用蜂蜜炒過的麻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