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敏

《本草綱目拾遺》~ 卷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 (2)

1. 蟒油

爾雅:蟒,王蛇,(注:蛇中最大者,故曰王蛇),今深山處處有之,大小不一,色如菜花蛇而較黃,頭上皆有王字。亦有黑色者,土人名曰烏蟒。捕蛇者有呼蛇法,不拘何種蛇,呼之即至,末後俟蟒到,則諸蛇皆圍伏不動,聽其擇取,惟不敢傷蟒,蟒傷則諸蛇無王,環起嗾人。聞其人云,蟒蛇自有此種,生而皆有王字,故不論大小也,蟒至則諸毒蛇皆不敢傷人。

治漏瘡,集驗:取蟒油銅鍋內熬熟,隨將黃蠟入油內攪勻,油紙攤膏貼患處,十餘日便封口全愈。

按:蟒蛇名王字蛇,其首天生有一王字。予於庚子在奉化長橋,見丐者手握此蛇乞錢,其蛇亦不甚大,性頗馴良,因以千錢買得縱之。綱目諸蛇獨遺此,因急補之。

白話文:

《爾雅》說:蟒蛇是蛇中的王者。(註解:蟒蛇是蛇中最大的一種,所以稱為王蛇。)現在在深山裡到處都有,大小不一,顏色像菜花蛇但比較黃,頭上都有一個「王」字。也有黑色的,當地人稱為烏蟒。捕捉蛇的人有一種呼喚蛇的方法,不論是什麼蛇,只要呼喚就會到,最後等蟒蛇來到,其他的蛇就會圍繞著牠伏著不動,聽任捕捉的人挑選,但他們不敢傷害蟒蛇,因為蟒蛇一旦受傷,其他的蛇就沒有了領袖,會群起攻擊人類。聽當地人說,蟒蛇天生就是這樣,生下來頭上就有「王」字,所以不論大小都是如此,蟒蛇一到,所有的毒蛇都不敢傷人。

治療漏瘡,有一個經驗有效的方子:取蟒蛇的油在銅鍋裡熬熟,然後將黃蠟加入油中攪拌均勻,用油紙攤開藥膏貼在患處,十幾天就能讓傷口癒合。

說明:蟒蛇也叫王字蛇,牠的頭上天生就有一個「王」字。我(作者自稱)在庚子年於奉化長橋,看到一個乞丐手裡拿著這種蛇乞討,那條蛇也不算很大,性情很溫順,因此我用一千文錢將牠買下放生。《本草綱目》中各種蛇都有記載,唯獨遺漏了蟒蛇,所以我趕緊把它補錄進去。

2. 斷草烏

粵志:斷草烏出廣中,蛇也,大僅指許,長五六寸,頭如龍形而小,身純烏,其行也,百草沾之立斷,人見斷草,輒跡得之;故蛇每離地丈許,使身如矢直以入穴,使不沾草,人莫得而跡之。此亦烏蛇中一種,綱目烏稍蛇不載龍頭者一種,故錄其遺。

治大麻風,煮酒服。

白話文:

《廣東志》記載:斷草烏這種蛇產於廣東一帶,是一種蛇類,大小只有手指粗細,長度約五六寸,頭部像龍的形狀但是比較小,全身純黑色。牠在爬行的時候,如果身體碰到草,草會立刻斷裂,人們看到斷裂的草,就知道牠經過的路線,因此牠每次離開地面約一丈的高度,讓身體像箭一樣筆直地鑽入洞穴,使身體不碰到草,人們就無法追蹤到牠。這也是烏蛇的一種,《本草綱目》裡記載的烏梢蛇並沒有記錄這種龍頭的,所以在此補充記錄。

治療麻風病,用斷草烏煮酒後服用。

3. 龍涎香

龍泄

通雅:龍涎有嶼,在花面國傍,獨立南海中,彼人言於樹收之,最收香氣,今大內甜香用之。澳門記略:大食國產龍涎香為上,西洋產於伯西兒海,焚之則翠烟浮空,結而不散,坐客可用一剪,以分烟縷。嶠南璅記:龍涎香新者色白,久則紫,又久則黑,白者如百藥煎,黑者次之,似五靈脂,其氣近臊,和香焚之,則翠烟浮空不散。

試法:將結塊者奮力投沒水中,須臾,突起浮水面;或取一錢口含之,微有腥氣,經宿,其細沫已咽,余膠結舌上,取出就濕秤之,仍重一錢,又幹之,其重如故,雖極乾枯,用銀簪燒極熱,鑽入枯中,乘暖抽出,其涎引絲不絕,驗此,不分褐白、褐黑俱真。海東札記:海翁魚,大者三四千斤,小者千餘斤,即海鰍也。

皮生砂石,刀箭不入。或言其魚口中噴涎,常自為吞吐,有遺於海濱者,黑色,淺黃色不一,即龍涎香也。聞上淡水有之,欲辨真贗,研入水攪之,浮水面如膏,以口沫捻成丸,擲案有聲,噙之通宵不耗分毫者為真,每兩值數十金。廣志:新安有龍穴洲,每風雨即有龍起,去地不數丈,朱鬣金鱗,兩目如電,其精華在浮沫,時噴薄如澹泉如雨,土人爭承取之,稍緩則入地中,是為龍涎。

或謂龍涎多積於海上枯木,如鳥遺狀,其色青黧,其香腥雜,百和焚之,翠烟千結,蜿蜒蟠空,經時不散,可以剪分香縷,然多不真。從番舶來者,出大秦波斯,於雨中焚之,腷膊有聲者真。坤輿圖記:龍涎香,黑人國與伯西兒兩海最多,有大塊重千餘斤者,望之如島,每為風濤湧泊於岸,諸蟲鳥獸亟喜食之。汪機本草:龍吐涎沫可制香。

,星槎勝覽:錫蘭山國、卜剌哇國、竹步國、木骨都束國、剌撒國、佐法兒國、忽魯謨斯國、溜山洋國,俱產龍涎香。稗史彙編:龍涎香,白者如百藥煎,而膩理極細;黑者亞之,如五靈脂而光澤,其氣近於臊,似浮石而輕香,本無損益,但能聚香耳。和香而用真龍涎,焚之則翠烟浮空,結而不散,坐客可用一剪以分烟縷,所以然者,入蜃氣樓臺之餘烈也。泉廣合香人云:龍涎入香,能收斂腦麝氣,雖經數十年者,香味仍存。

,廣東通志:龍涎在水採者褐黑色,在山採者褐白色。東西洋考:海傍有花,若木芙蓉花,落海,大魚吞之腹中,先食龍涎,花咽入,久即脹悶,昂頭向石上吐沫,乾枯可用,惟糞者不佳,若散碎皆取自沙滲,力薄。範咸臺灣府志:龍涎香傳為鰍魚精液,泡水面凝為涎。

能止心痛,助精氣,以淡黃色嚼而不化者為佳;出淡水者,皆淡黃色,無黑色。朱國楨大政記:龍涎香出蘇門答剌國,西有龍涎嶼,峙南巫里大洋之中,群龍交戲其上,遺涎焉。國人駕獨木舟伺採之,舟如龍形,浮海面,人伏其中,隨風潮上下,傍亦用槳,龍遇之亦不吞也。每一斤值其國金錢一百九十二枚,准中國銅錢九千文。

嘉靖三十四年下戶部取香百斤,遍市京師不得,下廣東藩司採買。部文至,臺司集議,懸價每斤銀一千二百兩,僅得十一兩上進,內驗不同,姑存之,亟取真者。部文再至,廣州夷囚馬那別的貯有一兩三錢,上之,黑褐色;密地都密地山夷人繼上六兩,白褐色。細問狀之,黑者採在水,白者採在山,皆真不贗。

尋有密地山商再上,通前共得十七兩二錢五分。次年進入內,辯驗是真,許留用。自後夷船聞上供,稍稍挾來市,始定價每一兩價百金。龍涎之為用也,入香合和,能收斂腦麝清氣,雖數十年香味仍存。得其真者,和香焚之,翠烟裊空不散。涎沫有三品:曰泛水,曰滲沙,曰魚食。

泛水則輕浮水面,善水者伺龍出取之。滲沙則凝積年久,氣滲沙中。魚食則化糞於沙磧。惟泛水者可食香用。又言魚食亦有二種:海旁有花若木芙蓉,春夏間盛開,花落海,大魚吞之,若腹腸先食龍涎,花咽入,久即脹悶,昂頭向石上吐沫,乾枯可用,惟糞者不佳。嶺南雜記:諸香龍涎最貴,市值每兩不下百千,次亦五六十。

出大食國,近海有云氣罩山間,知有龍睡下,或半年一二載,土人守視雲散,則龍已去,必得其涎五七兩或十餘兩,眾共分之。又大洋中有渦旋處,龍在其下,湧出之涎,日爍成片,風漂至岸,取之。又嶺外雜記:龍枕石而睡,涎浮水、積而堅,新者色白,久紫,甚久者黑,氣近臊,形如浮石而輕,膩理光澤,入香焚之,翠烟浮空,結而不散。

又出沒海上,吐出涎沫,有三品:一泛水,二滲沙,三魚食,泛水輕浮水面,善水者伺龍出隨取;滲沙凡風浪飄泊舟嶼,積年氣盡於沙土中;魚食涎作糞,散沙磧,氣腥穢,進貢亦不過四兩。

按:龍涎論色,則瑣記言有白與紫黑之分,而札記又有淺黃色,廣志有青黧色,辨真偽,亦諸說互異。大抵不必論其色,總以含之不耗,投水不沒,雨中焚之能爆者良。東璧綱目鱗部龍下,龍腦、龍胎俱有主治,而於龍涎獨遺之,惟附其名;雲龍涎方藥鮮用,惟入諸香。

云能收腦麝數十年不散,出西南海洋,春間群龍所吐涎沫,浮出者,番人採貨之;亦有從大魚腹中剖得者,其狀初若脂膠,黃白色,干則成塊,黃黑色,如百藥煎而膩理,久則紫黑如五靈脂而光澤,其體細飄似浮石而腥臊,其說亦未確核。蓋所云魚腹中得者,即札記所云海鰍魚之精也,亦名龍涎,出臺灣,不若大洋中產者佳。

夫龍腦、龍胎,世上所無,龍涎則閩粵貨售者多。東璧何得於罕見者載之,於所有者反略之耶?則甚矣該博之難也。入藥用隔湯頓化如膠糖狀者佳。

氣腥,味微酸鹹,無毒。藥性考:味甘,氣腥,性澀。張瑤實云:夾砂者有小毒,乃土人於砂磧上收取之,入藥須以甘草水煮過用。酉陽雜俎云:龍漦遇烟煤則不散。入藥忌鐵器及石膏。

活血,益精髓,助陽道,通利血脈。廖永言驗方云:利水通淋散癥結,闢精魅鬼邪,消氣結,逐勞蟲屍疰。陳良士云:在澳門見倭夷用合舶硫及他藥作種子丸,雲漢時術士和丹用此。倭夷皆有其方,秘不傳中國。札記云:出淡水者,止心痛,助精氣。周曲大云:龍涎能生口中津液。

凡口患乾燥者,含之能津流盈頰。微若有腥氣,粵中夷人合龍涎丸,和以他藥,便不腥;入口亦不耗減,一丸可用數十年不敗。如單用龍涎入藥,須先用雞湯,將龍涎制死,則入腹便化,否則入腹絲毫不損,蓋極難克化者。方書云:焚之其烟能入水盂。予嘗試之,多不驗。

按:龍乃東方之神,其體純陽,能噓氣成云,陽之質輕浮,故云上升。其骨反入手足少陰、厥陰經者,蓋凡知覺運動之物,皆肖陰陽以立體,孤陽則不生。龍秉純陽,而骨反屬陰,入藥能收陽中之陰,治心腎諸病,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也。其質靈,其齒能治魂遊不定,鎮驚癇。

凡病在肝,而龍主肝木,治之最神。涎乃陽中之陽,故其氣絕香。龍屬木,木之氣得太陽多者必香,故諸香以龍為最。得盂水徑撲其中,不落空外,龍以水為用,見水則精入焉。入藥所以能利水道,分陰陽,能殺精魅鬼邪者,亦以至陰之物,見真陽而立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