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秘方》~ 論胎前諸症 (1)
論胎前諸症 (1)
1. 論胎前諸症
婦人之病,胎產為先,陰陽交遘,精氣寓焉。故衝任為系胞之原。又云:命門乃藏精之所。丹汞初揚,射入子宮,一莖兩歧,嬰兒兆始。一月如露,少陽膽養之,二月則厥陰肝養之,三月則厥陰心包絡養之,四月則少陰心養之,五月則陽明胃養之,六月則太陰脾養之,七月則陽明大腸養之,八月則太陰肺養之,九月則太陽膀胱養之,十月則太陰腎養之。乃臟腑相傳精血而哺胎胚者也。
以常論之,初孕多嘔酸吐食,或嗜酸物,乃木氣臨胎之故也。夫人五臟,惟肝氣有餘,且木性喜揚而惡抑,更受胎氣之壅塞,而胸膈飽脹,惡食亦因性也。嘔酸、嗜酸,木味酸也,嘔食、惡食,木剋土也。漸致君相二火養胎,常見煩躁、發熱等候,此因心主血,血護胎原而不能灌溉血海也。
脾胃養胎多見腹脹,或不嗜食而足脹者有之:一交大腸、肺月養之,臟躁多哭者有之。雖云:懷胎者,衝任為主,而亦無不於腎。膀胱,寒水也,腎亦寒水也。乃其養胎,腎氣已泄,而嬰兒臟腑皆備,故離經而娩焉。調攝之家,或預進藥餌,使子母皆寧,亦必按月日,察經絡陰陽之宜而服之,次則下藥可也。否則,恐藥餌雜進,不得其平。
熱則胎元有墮、有遺之概論,寒則孕婦有痛、有泄之隱憂。合則為病多端,姑言其概,重則胎漏、胞碎,輕則惡食、頭疼。子癇、子懸、子瘖皆為艱難之候,兒啼、兒暈、兒腫亦屬奇突之徵。胎氣不安,或勞或怒,帶瀉頻來,應墜應虛。故安胎不若健脾,梁固而鐘不墜;肥胎不若養血,水深而魚自安。
致於漏胎,多緣血熱,脈洪數者,亟宜清宜補,條芩、白朮、阿膠、續斷,甚則升提之法亦可權宜,胞碎漿來,脈已離經而必墮,急宜紫時破血,使其自下,如歸尾、桃仁、紅花、牛膝借勢可也,硝、黃總可選用,勿致經墜,枯渴而不下,而母必傾危。惡食者診脈,胃脈之虛實。
實則消導而兼理氣和中,香砂、枳、術是其劑也:虛則溫補,益脾清脾,歸、芎、芍乃其宜乎?頭痛者,脈浮,必主外感,脈數定主火升。浮則輕劑疏散,桂枝、麻黃所在當禁;數則抑揚降火,承氣、白虎不可誤也。子癇者,孕婦如癡而口吐涎沫,惟清熱固胎而自已,冰射丹丸,概不可施,子懸狀如抱甕不能偃臥,惟破氣而相宜,子瘖不語,雖藥餌非產後不能言。兒啼者,因母伸手板高,以致哺兒之乳出,前輩已有案存。
兒暈則母常昏暈,因母氣不能蔭胎,八珍、菖蒲方能勝任。雖兒腫悉屬脾虛,而兼乎小便不利,理脾行水,四物、地膚何疑,更有大方雜症,傷寒瘧利之分,然必居乎雜症,佐以安胎之品,如至病亟,或汗或下,勿以胎為拘,即慓悍之劑亦可施之,則《經》云「有故無殞」之意,愁常變,各從其病加減,常當神而明之。
白話文:
婦女的疾病,以懷孕生產為首要。陰陽交合,精氣寄託其中。所以衝脈和任脈是維繫胎兒的根本。另外,也有說法認為命門是儲藏精氣的地方。當精卵結合時,如同丹砂般的物質進入子宮,開始分化成一莖兩歧的形狀,這就是嬰兒的最初徵兆。
懷孕一個月時,胎兒像露水一樣,由少陽膽經滋養;兩個月時,由厥陰肝經滋養;三個月時,由厥陰心包絡經滋養;四個月時,由少陰心經滋養;五個月時,由陽明胃經滋養;六個月時,由太陰脾經滋養;七個月時,由陽明大腸經滋養;八個月時,由太陰肺經滋養;九個月時,由太陽膀胱經滋養;十個月時,由太陰腎經滋養。這是臟腑之間互相傳遞精血來哺育胎兒的過程。
一般來說,剛懷孕時,大多會出現噁心、吐酸水、吐食物,或者特別喜歡吃酸味食物的情況,這是因為木氣(肝氣)在懷孕期間較為旺盛的緣故。人體的五臟中,只有肝氣容易過剩,加上木的屬性是喜歡向上伸展,不喜歡被壓抑,又受到懷孕的影響,導致胸膈飽脹,食慾不佳也是正常的。吐酸水、喜歡酸味,是因為木味是酸的;吐食物、食慾不佳,是因為木剋土(脾胃)。隨著時間推移,君火(心火)和相火(肝火)開始滋養胎兒,常會出現煩躁、發熱等情況,這是因為心主管血液,血液要保護胎兒,而無法充分滋養血海(衝脈和任脈)的緣故。
脾胃滋養胎兒時,常見腹脹,或食慾不佳卻足部腫脹的情況。到了大腸和肺經滋養胎兒的月份,有些孕婦會出現情緒不穩,容易哭泣的情況。雖然說懷孕主要是衝脈和任脈在起作用,但實際上也離不開腎。膀胱是寒水,腎也是寒水,在滋養胎兒的過程中,腎氣已經有所耗泄,而且這時嬰兒的臟腑都已發育完備,所以會脫離母體而生產。懂得調養的人家,可能會預先服用藥物,讓母子都平安,但也必須按照月日,觀察經絡陰陽的情況,選擇適合的藥物服用,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否則,如果隨意亂服藥物,恐怕會適得其反。
體內有熱,容易導致胎兒流產或滑胎;體內有寒,孕婦容易出現疼痛或腹瀉等問題。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可能導致各種疾病。總的來說,嚴重的情況可能導致胎漏(出血)或胎膜早破,輕微的情況則可能出現食慾不佳、頭痛等症狀。子癇、子懸、子瘖都是懷孕期間比較危險的情況,而嬰兒啼哭不止、昏迷、腫脹等也是比較奇特的症狀。胎氣不穩,可能是因為過度勞累或發怒,或者伴隨腹瀉等情況,這時要注意可能會流產或身體虛弱。所以,安胎不如健脾,脾胃強健才能讓胎兒穩固;養胎不如養血,血液充足才能讓胎兒安穩。
至於胎漏,多半是因為血熱,脈搏洪數的情況,應當立即清熱補血,可以選用黃芩、白朮、阿膠、續斷等藥材,嚴重時也可以使用升提之法來應急。如果胎膜早破,羊水流出,脈搏已經脫離常態,這表示胎兒必然會流產,應當立即用藥破血,讓胎兒自然產出,可以選用當歸尾、桃仁、紅花、牛膝等藥材來幫助。硝石、黃藥也可以考慮使用,切勿因為經脈阻塞導致胎兒無法順利產出,這樣可能會危及母親的生命。食慾不佳的情況,需要診斷脈象,判斷胃脈的虛實。
如果是實證,要消食導滯,同時理氣和中,可以選用香砂六君子湯;如果是虛證,要溫補脾胃,可以選用當歸、川芎、白芍等藥材。頭痛的症狀,如果脈象浮,通常是外感風邪;如果脈象數,通常是火氣上升。脈浮的,可以使用輕劑來疏散風邪,但要注意不能使用桂枝、麻黃;脈數的,要抑陽降火,但不能誤用承氣湯、白虎湯。子癇的症狀,是孕婦神情痴呆,口吐白沫,治療的重點是清熱固胎,不要使用冰射丹丸等峻猛的藥物。子懸的症狀,是孕婦像抱著瓦甕一樣無法躺下,治療的重點是破氣。子瘖的症狀,是孕婦無法說話,即使服用藥物,也需要等到產後才能恢復。嬰兒啼哭不止,可能是因為母親在哺乳時手舉得太高,導致乳汁流出,前人已有相關的案例記載。
嬰兒昏迷,通常是因為母親也常常感到昏暈,這是因為母親的氣血不足,無法滋養胎兒,可以使用八珍湯或菖蒲湯等藥方來調養。嬰兒腫脹,通常是因為脾虛,而且伴有小便不利的情況,治療的重點是調理脾胃、利水消腫,可以使用四物湯或地膚子等藥材。此外,還有各種複雜的疾病,例如傷寒、瘧疾、痢疾等,這些都需要按照雜症來治療,同時輔以安胎的藥物。如果病情危急,無論是發汗或攻下,都不能因為懷孕而有所顧忌,即使是使用較為猛烈的藥物,也是可以的,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有病則治,不必考慮其他」的意思。總之,疾病千變萬化,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加減用藥,並能夠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