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秘方》~ 製藥法
製藥法
1. 製藥法
潯溪陳氏女科家傳製藥法:
陳皮(去白,留白補脾),桔梗(去蘆),枳殼(去白),大腹皮(去殼,酒洗),茯苓(去皮),防風(去蘆),杏仁(去皮尖),小柴胡(去苗),遠志(去骨,先以米泔水浸,甘草水泡,曬乾),茯神(去心),黃柏(去皮炒),栝蔞仁(去油為末),黃芩(炒黃),川芎(炒),白芷(炒為末),麥門冬(去心),芍藥(炒),蒼朮(炒),厚朴(炒),黃耆(炒),杜仲(鹽水炒斷絲),地骨皮(去心),知母(鹽水炒),桑白皮(蜜炒),米仁(炒),黃連(炒),滑石(去黃衣為末),玄胡索(為末),山梔(炒黑),浮小麥(炒),神麯(炒,自制為佳),五味子(米泔水洗,補藥中研碎炒),三稜(煨為末),莪朮(煨為末),青皮(炒為末),天花粉(洗),乾薑(炒黑為末),乾葛(為末),草果(為末),香附(或鹽、酒、便、醋製為末),五靈脂(為末,須澄去砂石),牡蠣(火煅紅為末),生地(不見鐵),側柏葉(焐燥),當歸(酒洗),肉桂(為末),熟地(不見鐵),白朮(米泔水洗,飯鍋蒸炒),甘草(炙),木通,紫蘇(用大根),烏藥,百草霜(便制更妙,或曬,酒蒸之),荊芥(產後必用,炒),前胡,益母草,山藥,牛膝,茱萸,防風,山楂(用肉),人參,半夏
小靈丹
白話文:
陳皮:去除白色部分,保留白色部分以補益脾臟。
桔梗:去除蘆根。
枳殼:去除白色部分。
大腹皮:去除外殼,用酒清洗。
茯苓:去除外皮。
防風:去除蘆根。
杏仁:去除皮尖。
小柴胡:去除苗。
遠志:去除內核,先用米泔水浸泡,再用甘草水浸泡,曬乾。
茯神:去除內心。
黃柏:去除樹皮,炒熟。
栝蔞仁:去除油脂,研磨成粉末。
黃芩:炒至黃色。
川芎:炒熟。
白芷:炒熟,研磨成粉末。
麥門冬:去除內心。
芍藥:炒熟。
蒼朮:炒熟。
厚朴:炒熟。
黃耆:炒熟。
杜仲:用鹽水炒,炒至斷絲。
地骨皮:去除內心。
知母:用鹽水炒熟。
桑白皮:用蜂蜜炒熟。
米仁:炒熟。
黃連:炒熟。
滑石:去除黃色外衣,研磨成粉末。
玄胡索:研磨成粉末。
山梔:炒至黑色。
浮小麥:炒熟。
神麯:炒熟,最好自己製作。
五味子:用米泔水清洗,在補藥中加入研碎炒熟。
三稜:煨熟,研磨成粉末。
莪朮:煨熟,研磨成粉末。
青皮:炒熟,研磨成粉末。
天花粉:清洗。
乾薑:炒至黑色,研磨成粉末。
乾葛:研磨成粉末。
草果:研磨成粉末。
香附:用鹽、酒、便、醋等製成,研磨成粉末。
五靈脂:研磨成粉末,需澄清去除砂石。
牡蠣:火煅至紅色,研磨成粉末。
生地:不可接觸鐵器。
側柏葉:溫熱烘乾。
當歸:用酒清洗。
肉桂:研磨成粉末。
熟地:不可接觸鐵器。
白朮:用米泔水清洗,用飯鍋蒸炒。
甘草:炙烤。
木通。
紫蘇:用大根。
烏藥。
百草霜:用便制最佳,或曬乾,用酒蒸製。
荊芥:產後必用,炒熟。
前胡。
益母草。
山藥。
牛膝。
茱萸。
防風。
山楂:用果肉。
人參。
半夏。
乳香(五分),沒藥(五分),雄黃(三錢),硃砂(二錢),沉香(一錢),木香(五分),小丁香(五分),大黃(三錢),巴霜(二錢),鬱金(一錢)
白話文:
乳香(3克),沒藥(3克),雄黃(9克),硃砂(6克),沉香(3克),木香(3克),小丁香(3克),大黃(9克),巴霜(6克),鬱金(3克)
上為細末,陳米醋打為丸,如黍米大,大人服九丸,小兒服五丸,隨病加湯送下。
白話文:
把上項藥物研磨成細末,加入陳米醋調和成丸劑,丸劑的大小要像黍米那麼大。大人服用九丸,小孩子服用五丸,服用時要搭配湯服用,依病症不同酌量增減服用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