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四十七 (2)
卷之四十七 (2)
1. 七十四、吐血候
小兒吐血者,是有熱氣盛而血虛,熱乘於血,血性得熱則流散妄行,氣逆即血隨氣上,故令吐血也。
白話文:
小孩子吐血,是因為體內熱氣過盛,導致血虛。熱邪侵犯到血液,血液遇到熱就會亂竄流動。氣逆往上衝,血也跟著氣往上走,所以就會吐血。
2. 七十五、難乳候
凡小兒初生,看產人見兒出,急以手料拭兒口,無令惡血得入兒口,則兒腹內調和,無有疾病;若料拭不及時,則惡血穢露兒咽入腹,令心腹痞滿短氣,兒不能飲乳,謂之難乳。
又云:兒在胎之時,母取冷過度,冷氣入胞,令兒著冷,至兒生出,則喜腹痛,不肯飲乳,此則胎寒,亦名難乳也。
白話文:
新生兒剛出生時,接生的人看到嬰兒出來,要趕快用手帕擦拭嬰兒的嘴巴,不要讓惡血跑進嬰兒的嘴裡,這樣嬰兒的腸胃就會調和,不會有疾病;如果擦拭不及時,惡血汙物就會汙染嬰兒的喉嚨,進到肚子裡,使嬰兒感到胸腹脹悶、呼吸急促,而無法喝奶,這種情況就叫做難乳。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嬰兒在母親肚子裡時,母親攝取過多的寒冷食物,使寒氣進入子宮,導致嬰兒受到寒氣影響,等到嬰兒出生後,就會容易腹痛,不肯喝奶,這種情況是胎裡帶寒,也叫做難乳。
3. 七十六、吐哯候
小兒吐哯者,由乳哺冷熱不調故也。兒乳哺不調,則停積胸膈,因更飲乳哺,前後相觸,氣不得宣流,故吐哯出。診其脈浮者,無苦也。
白話文:
小孩子吐奶,是因為餵奶時冷熱不適當造成的。小孩子餵奶不當,導致食物積存在胸部和橫膈膜之間,如果又繼續餵奶,前後的食物互相衝突,氣無法順暢流通,所以就吐奶出來。檢查他的脈象,如果脈是浮的,就沒有大礙。
4. 七十七、百病候
小兒百病者,由將養乖節,或犯寒溫,乳哺失時,乍傷飢飽,致令血氣不理,腸胃不調,或欲發驚癇,或欲成伏熱。小兒氣血脆弱,病易動變,證候百端,故謂之百病也。若見其微證,即便治之,使不成眾病;治之若晚,其病則成。
凡諸病,至於困者,汗出如珠,著身不流者,死也。病如胸陷者,其口唇乾,目上反,口中氣出冷,足與頭相柱臥,不舉手足,四肢垂,其臥正直如縛得,其掌中冷,至十日必死,不可治也。
白話文:
小孩會得很多病,是因為照顧不當,沒有順應時節,或是受寒或受熱,餵奶時間不對,一下子太餓一下子太飽,導致氣血不順,腸胃失調,可能要發作驚風、癲癇,或者體內有潛伏的熱邪。小孩的氣血很虛弱,病情容易變化,症狀也很多,所以才說是百病。如果發現有輕微的症狀,就要馬上治療,才不會演變成很多種病;如果太晚治療,病情就會變得嚴重。
凡是各種病,病到很嚴重的時候,如果汗水像珠子一樣,黏在身上不會流動,就會死亡。如果病到胸部凹陷,嘴唇乾燥,眼球向上翻,口中呼出冷氣,腳和頭好像要頂在一起,躺著不動,手腳無力下垂,身體直挺挺的好像被綁住一樣,手掌冰冷,通常十天內就會死亡,無法醫治。
5. 七十八、頭身喜汗出候
小兒有血氣未實者,膚腠則疏。若厚衣溫臥,腑臟生熱,蒸發腠理,津液泄越,故令頭身喜汗也。
白話文:
小孩有血氣還不夠充實的,皮膚的紋理就會比較鬆散。如果穿太厚、睡太暖,體內臟腑就會產生熱氣,熱氣蒸發皮膚紋理,讓體內的津液外洩,所以會使得頭部和身體容易出汗。
6. 七十九、盜汗候
盜汗者,眠睡而汗自出也。小兒陰陽之氣嫩弱,腠理易開,若將養過溫,因睡臥陰陽氣交,津液發泄,而汗自出也。
白話文:
盜汗指的是,睡著後汗水自己流出來的狀況。小孩子的陰陽之氣比較虛弱,皮膚毛孔容易打開,如果照顧時穿蓋太過溫暖,因為睡覺時陰陽之氣交會,身體的津液就會發散出來,導致汗水自己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