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四十六 (2)
卷之四十六 (2)
1. 四十一、溫病鼻衄候
溫病者,是冬時嚴寒,人有觸冒之,寒氣入肌肉,當時不即發,至春得暖氣而發,則頭痛壯熱,謂之溫病。又冬時應寒而反溫,其氣傷人,即發成病,謂之冬溫病,並皆頭痛壯熱。其鼻衄者,熱乘於氣,而入血也。肺候身之皮毛,主於氣,開竅於鼻。溫病則邪先客皮膚,而搏於氣,結聚成熱,熱乘於血,血得熱則流散,發從鼻出者,為衄也。
凡候熱病鼻欲衄,其數發汗,汗不出,或初染病已來都不汗,而鼻燥喘息,鼻氣有聲,如此者,必衄也。小兒衄,止至一升數合,熱因得歇;若至一斗數升,則死矣。
白話文:
溫病指的是冬天時天氣非常寒冷,有人不小心受寒,寒氣進入肌肉,當時沒有馬上發病,等到春天天氣轉暖才發作,就會出現頭痛、高燒的症狀,這就叫做溫病。另外,冬天應該寒冷卻反而溫暖,這種氣候傷害人體,也會立即發病,這叫做冬溫病,同樣都會有頭痛、高燒的症狀。出現流鼻血,是因為熱邪侵入人體氣分,進而進入血分所導致。肺掌管身體的皮膚毛髮,主導氣的運行,鼻是肺的開竅之處。溫病是因為邪氣先侵入皮膚,再侵犯氣分,聚集形成熱,熱邪侵入血分,血遇到熱就會流散,從鼻子流出來,就是流鼻血。
凡是熱病出現快要流鼻血的徵兆,可以多次嘗試發汗,如果發不出汗,或是從生病以來都沒有出汗,而且鼻子乾燥、呼吸急促,鼻息有聲音,像這種情況,一定會流鼻血。小孩子流鼻血,只要流出大約一升左右,熱氣就會消退;如果流到一斗幾升,就會有生命危險。
2. 四十二、溫病結胸候
溫病是冬時嚴寒,人有觸冒之,寒氣入肌肉,當時不即發,至春得暖氣而發,則頭痛壯熱,謂之溫病。又冬時應寒而反溫,其氣傷人,即發成病,謂之冬溫病,並皆頭痛壯熱。凡溫熱之病,四五日之後,熱入里,內熱腹滿者,宜下之。若熱未入里,而下之早者,裡虛氣逆,熱結胸上,則胸痞滿短氣,謂之結胸也。
白話文:
溫病指的是冬天時天氣非常寒冷,有人不小心受寒,寒氣侵入肌肉,當時沒有馬上發病,等到春天天氣轉暖時才發作,會出現頭痛和發高燒的症狀,這就稱為溫病。另外,冬天應該是寒冷的天氣卻反而溫暖,這種異常的氣候也會傷害人,導致馬上發病,這就稱為冬溫病,兩種病都會有頭痛和發高燒的症狀。凡是溫熱性質的疾病,發病四五天後,如果熱邪進入體內,出現腹部脹滿等內熱的症狀,就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熱邪還沒有進入體內,就太早使用瀉下法,反而會導致體內虛弱,氣機逆亂,使得熱邪聚集在胸部上方,造成胸悶、腹脹、呼吸短促的現象,這就稱為結胸。
3. 四十三、患斑毒病候
斑毒之病,是熱氣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熱挾毒,蘊積於胃,毒氣熏發於肌肉。狀如蚊蚤所齧,赤斑起,周匝遍體。此病或是傷寒,或時氣,或溫病,皆由熱不時歇,故熱入胃,變成毒,乃發斑也。凡發赤斑者,十生一死,黑者,十死一生。
白話文:
斑毒這種病,是熱氣進入胃部,而胃主管肌肉的運作,熱氣夾帶著毒素,在胃中累積,毒氣便會散發到肌肉。外觀看起來像蚊子或跳蚤咬的樣子,會出現紅色的斑點,遍佈全身。這種病可能是因為傷寒、流行病或溫病引起的,都是因為熱氣沒有及時消散,導致熱氣進入胃部,轉變成毒素,然後才長出斑點。一般來說,長出紅斑的人,十個會有一個死亡,而長出黑斑的人,十個只有一個能活下來。
4. 四十四、黃病候
黃病者,是熱入脾胃,熱氣蘊積,與穀氣相搏,蒸發於外,故皮膚悉黃,眼亦黃。脾與胃合,俱象土,候肌肉,其色黃,故脾胃內熱積蒸發,令肌膚黃。此或是傷寒,或時行,或溫病,皆由熱不時解,所以入胃也。
凡發黃而下利、心腹滿者,死。診其脈沉細者,死。
又有百日半歲小兒,非關傷寒、溫病,而身微黃者,亦是胃熱,慎不可灸也。灸之則熱甚。此是將息過度所為,微薄其衣,數與除熱粉散,粉之自歇,不得妄與湯藥及灸也。
白話文:
黃疸病,是因為熱邪進入脾胃,熱氣在體內積聚,和食物的精氣互相搏擊,然後蒸發到體表,所以皮膚全部變黃,眼睛也變黃。脾和胃合在一起,都屬於土,對應肌肉,肌肉的顏色是黃色,所以脾胃內部的熱積聚蒸發,會讓肌膚變黃。這種情況可能是傷寒,也可能是流行病,或溫病,都是因為熱邪沒有及時解除,所以進入了脾胃。
凡是出現黃疸又腹瀉、心腹脹滿的人,會死亡。診斷時脈象呈現沉細的人,也會死亡。
還有一種情況,幾個月大的嬰兒,並不是因為傷寒或溫病,卻出現身體輕微發黃的現象,這也是因為胃熱引起的,千萬不可以針灸。針灸會讓熱更嚴重。這是因為照顧過度造成的,應該減少穿衣,多給他吃退熱散,塗抹藥粉自然會好,不可以隨便餵食湯藥和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