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四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 (2)

1. 一百、石淋候

淋而出石,謂之石淋。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故腎客沙石。腎為熱所乘,則成淋,腎虛則不能制石,故淋而出石。細者如麻如豆,大者亦有結如皂莢核狀者,發則塞痛悶絕,石出乃歇。

白話文:

小便排出像石頭一樣的東西,就叫做石淋。腎臟主管水分,水分凝結就會變成石頭,所以腎臟裡容易有砂石。腎臟如果被熱邪侵襲,就會形成淋症;腎氣虛弱就無法控制石頭,所以小便會排出石頭。小的像麻子或豆子,大的也有像皂莢核一樣的形狀。發作時會阻塞疼痛,令人悶絕,石頭排出後就會停止。

2. 一百一、胞轉候

胞轉之病,由胞為熱所迫,或忍小便,俱令水氣還迫於胞,屈闢不得充張,外水應入不得入,內溲應出不得出,內外壅脹不通,故為胞轉。其狀:小腹急痛,不得小便,甚者至死。

張仲景云:婦人本肥盛,頭舉身滿,今反羸瘦,頭舉空減,胞系了戾,亦致胞轉。

白話文:

胞轉這種病,是因為膀胱受到熱邪侵迫,或是因為忍小便,都會導致水氣反而回迫膀胱,使其無法舒張開來,外面的水液進不去,裡面的尿液也排不出來,內外都壅塞脹痛不通,因此就形成了胞轉。它的症狀是:小腹部劇烈疼痛,無法小便,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死亡。

張仲景說:婦女原本體型肥胖豐滿,頭部飽滿、身體壯實,現在反而變得消瘦,頭部也顯得空虛瘦小,加上膀胱的繫帶可能發生錯亂,也可能導致胞轉。

3. 一百二、小便不利候

腎與膀胱為表裡,俱主水。水行小腸,入胞為小便。熱搏其臟,熱氣蘊積,水行則澀,故小便不利也。

白話文:

腎臟和膀胱是互為表裡的器官,都主管體內的水液代謝。水液經由小腸吸收後,進入膀胱形成小便。如果熱邪侵襲這些器官,導致熱氣積聚,水液運行就會變得不順暢,因此就會產生小便不通暢的現象。

4. 一百三、小便不通候

水行於小腸,入胞為小便。腎與膀胱俱主水,此二經為臟腑,若內生大熱,熱氣入小腸及胞,胞內熱,故小便不通,令小腹脹滿,氣喘息也。

白話文:

水液在小腸運行,進入膀胱就成為小便。腎臟和膀胱都主導水的代謝,這兩個經脈分別屬於臟腑。如果體內產生過多的熱,熱氣會進入小腸和膀胱,導致膀胱內發熱,因此小便無法順利排出,造成小腹脹滿,呼吸急促的現象。

5. 一百四、大便不通候

三焦五臟不調和,冷熱之氣結於腸胃,津液竭燥,大腸壅澀,故大便不通。

張仲景云:婦人經水過多,亡津液者,亦大便難也。

白話文:

身體的三焦和五臟功能失調,導致寒熱之氣在腸胃中糾結,使得體內水分耗盡乾燥,大腸變得阻塞不通暢,因此就產生大便不通的狀況。

張仲景說過:婦女如果經血過多,導致體內津液流失,也會造成大便困難。

6. 一百五、大小便不利候

冷熱不調,大小腸有遊氣,壅在大小腸,不得宣散,蓄積結生熱,故大小便澀,不流利也。

白話文:

身體的冷熱調節失常,導致大小腸內有股氣亂竄,這些氣堵塞在大小腸裡面,無法順利散開,累積下來產生熱,所以大小便會變得乾澀,難以順暢排出。

7. 一百六、大小便不通候

腑臟不和,榮衛不調,陰陽不相通,大小腸痞結,名曰關格。關格,故大小便不通。自有熱結於大腸,則大便不通;熱結於小腸,則小便不通。今大小便不通者,是大小二腸受客熱結聚,則大小便不通。此止客熱暴結,非陰陽不通流,故不稱關格,而直云大小便不通。

白話文:

如果身體內臟不協調,營養和防禦機能失調,陰陽之氣不互相流通,導致大腸和小腸阻塞不通,這種情況就叫做「關格」。之所以稱為「關格」,就是因為大小便都無法排出。

有的情況是,熱邪積聚在大腸,就會導致大便不通;熱邪積聚在小腸,就會導致小便不通。現在如果出現大小便都不通的情況,是因為大小腸都受到外來熱邪的侵擾,熱邪在腸道裡結聚,才會導致大小便都無法排出。

這種情況只是外來的熱邪突然結聚,並不是陰陽之氣不能互相流通,所以不能稱為「關格」,而是直接稱為「大小便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