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三十九 (4)
卷之三十九 (4)
1. 八十八、瘀血候
此或月經痞澀不通,或產後余穢未盡,因而乘風取涼,為風冷所乘,血得冷則結成瘀也。血瘀在內,則時時體熱面黃,瘀久不消,則變成積聚癥瘕也。
白話文:
這可能是因為月經來潮時不順暢、阻塞不通,或是生產後惡露沒有完全排乾淨,因此又吹到風、受了寒涼,被風寒侵襲,血液遇到寒冷就凝結成瘀血。瘀血積在體內,就會時常感到身體發熱、臉色發黃,瘀血久久不消散,就會變成腹腔內的腫塊或腫瘤。
2. 八十九、傷寒候
此謂人觸冒於寒氣而成病。冬時嚴寒,攝衛周密者,則寒不能傷人。若卒苦勞役,汗出觸冒寒氣,即發成病,謂之傷寒也。其輕者,微咳嗽鼻塞,嗇嗇小寒,吸吸微熱,數日而歇。重者,頭痛體疼,惡寒壯熱。而膏腴之人,肌膚脆弱,雖不大觸冒,其居處小有失宜,則易傷於寒也。
自有四時節內,忽有暴寒,傷於人成病者,亦名傷寒,謂之時行傷寒,非觸冒所致,言此時通行此氣,故為時行也。
白話文:
這是指人因為接觸到寒氣而生病。冬天非常寒冷,如果保暖措施做得周全,寒氣就無法傷害人體。如果突然勞累過度,出了汗又接觸到寒氣,就會發病,這就稱為傷寒。症狀輕微的,會稍微咳嗽、鼻塞、感覺有點怕冷、微微發熱,幾天後就會好。症狀嚴重的,會頭痛、身體疼痛、怕冷而且發高燒。而那些肥胖、皮膚嬌嫩的人,即使沒有過度接觸寒氣,只是居住環境稍微有些不適當,也容易受到寒氣侵襲。
在四季時節中,如果突然出現極度寒冷的天氣,導致人受寒生病,也稱為傷寒,叫做時行傷寒,並非因為接觸到寒氣所致。這是因為當時通行這種寒邪之氣,所以稱為時行。
3. 九十、時氣候
此謂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傷人而成病也。如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秋時應涼而反熱,冬時應寒而反溫。言此四時通行此氣,一氣之至,無問少長,病皆相似,故名為時氣也。但言其病,若風寒所傷則輕,狀猶如傷寒,小頭痛,壯熱也。若挾毒厲之氣則重,壯熱煩毒,或心腹脹滿,多死也。
白話文:
這說的是四季交替之間,突然出現不符合時節的氣候,使人因此生病。例如春天應該溫暖反而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反而寒冷,秋天應該涼爽反而炎熱,冬天應該寒冷反而溫暖。這指的是四個季節都可能出現這種不正常的氣候,這種氣候一旦出現,無論大人小孩,得的病症都差不多,所以稱為時氣。 這種病症如果只是因為風寒所引起的,病況就比較輕微,症狀就像是得了傷寒,會有點頭痛、發高燒。如果夾雜著強烈的毒氣,病情就會比較嚴重,會發高燒、煩躁不安、甚至會心腹脹滿,通常會導致死亡。
4. 九十一、瘧候
夫瘧病者,由夏傷於暑,客在皮膚,至秋因勞動血氣,腠理虛而風邪乘之,動前暑熱,正邪相擊,陰陽交爭,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陰陽更虛更盛,故發寒熱;陰陽相離,則寒熱俱歇。若邪動氣至,交爭復發,故瘧休作有時。
其發時節漸晏者,此由邪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常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日晏。其發日早者,衛氣之行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尾骶,二十二日入脊內,上注於伏沖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內,其氣既上,故其病發更早。
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五臟,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日作,故間日蓄積乃發。
凡病瘧多渴引飲,飲不消,乃變為癖。大腸虛引飲,水入腸胃,則變為利也。
白話文:
瘧疾這種病,是因為夏天受到暑邪侵襲,暑邪停留在皮膚表面。到了秋天,因為勞累而使身體氣血虛弱,皮膚毛孔疏鬆,風邪就趁虛而入,引動之前潛伏的暑熱,正氣和邪氣互相搏鬥,陰陽之氣互相爭執。陽氣旺盛就發熱,陰氣旺盛就發冷,陰陽之氣不斷地由虛轉盛,又由盛轉虛,所以會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如果陰陽之氣互相分離,寒熱的症狀就會停止。但如果邪氣再次發動,與正氣交戰,又會再次發病,所以瘧疾發作的時間有時。
瘧疾發病時間逐漸延後,是因為邪氣停留在風府穴,然後沿著脊椎向下走,衛氣每天都在風府穴聚集,第二天就往下一節,所以發病時間會延後。瘧疾發病時間提早,是因為衛氣在風府穴運行,每天往下一節,經過二十一天到達尾椎骨,二十二天進入脊椎內部,向上注入伏沖脈,氣在體內往上運行九天,從鎖骨上窩處出來,氣既然向上走,所以瘧疾發作時間就會提早。
瘧疾隔一天發作一次,是因為邪氣侵入五臟,橫向連通募穴和原穴,路徑遙遠,邪氣深藏,運行緩慢,不能每天發作,所以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積蓄才會發病。
一般來說,患瘧疾的人大多會口渴想喝水,但喝了水卻消化不了,就會形成積聚在腹中的病塊。如果大腸虛弱,也會想喝水,水進入腸胃就會變成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