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三十二 (1)
卷之三十二 (1)
1. 卷之三十二
2. 癰疽病諸候上(凡一十六論)
3. 一、癰候
癰者,由六腑不和所生也。六腑主表,氣行經絡而浮,若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陽不調,則六腑不和。榮衛虛者,腠理則開,寒客於經絡之間,累絡為寒所折,則榮衛矧留於脈。榮者,血也;衛者,氣也。榮血得寒,則澀而不行,衛氣從之,與寒相搏,亦壅遏不通。氣者,陽孔,陽氣蘊積,則生於熱,寒熱不散,故聚積成癰。
腑氣浮行,主表,故癰浮淺,皮薄以澤。久則熱勝於寒,熱氣蘊積,傷肉而敗肌,故血肉腐壞,化而為膿。其患在表浮淺,則骨髓不焦枯,腑臟不傷敗,故可治而愈也。
又,少苦消渴,年四十以外,多發癰疽。所以然者,體虛熱而榮衛痞澀故也。有膈痰而渴者,年盛必作黃疸。此由脾胃虛熱故也,年衰亦發癰疽,腑臟虛熱,血氣痞澀故也。
又,腫一寸至二寸,癤也;二寸至五寸,癰也;五寸至一尺,癰疽也;一尺至三尺者,名曰竟體癰,癰成,九竅皆出。諸氣憤郁,不遂志欲者,血氣蓄積,多發此疾。
診其寸口脈,外結者,癰腫。腎脈澀甚,為大癰。脈滑而數,滑即為實,數即為熱,滑即為榮,數即為衛。榮衛相逢,則結為癰;熱之所過,即為膿也。脈弱而數者,此為戰寒,必發癰腫。脈浮而數,身體無熱,其形默默,胃中微躁,不知痛所在,此主當發癰腫。脈來細而沉,時直者,身有癰腫。若腹中有伏梁。脈肺肝俱到,即發癰疽;四肢沉重,肺脈多即死。
凡癰疽脈,洪粗難治,脈微澀者易愈。諸浮數之脈,應當發熱,而反洗漸惡寒,若有痛處,當有癰也;此或附骨有膿也。脈弦洪相薄,外急內熱,故欲發癰癤。
凡發癰腫高者,疹源淺;腫下者,疹源深。大熱者,易治;小熱者,難治。初便大痛,傷肌;晚乃大痛,傷骨。諸癰發於節者,不可治也。發於陽者,百日死;發於陰者,四十日死也。
尻太陽脈有腫癰在足心,少陽脈,八日死;發膿血,八十日死。頭陽明脈有腫癰在尻,六日死;發膿血,六十日死。股太陽脈有腫癰在足太陽,七十日死;發膿血,百日死。膊太陽、太陰脈有腫癰在脛,八日死;發膿血,四百日死。足少陽脈有腫癰在脅,八日死,發膿血,六百日死。
手陽明脈有腫癰在淵掖,一歲死;發膿血,二歲死。發腫牢如石,走皮中,無根,瘰癧也;久久不消,因得他熱乘之,時有發者,亦為癰也。又,手心主之脈氣發,有腫癰在股脛,六日死;發膿血,六十日死。又有癰在腓腸中,九日死也。
《養生方》云:五月勿食不成核果及桃、棗,發癰癤。不爾,發寒熱,變為黃疽,又為泄利。
又云:人汗入諸食中,食之則作疔瘡、癰、癤等。
白話文:
一、關於癰的症狀
癰這種病,是由於體內六腑功能失調所引起的。六腑主要負責體表,它們的氣會沿著經絡運行。如果一個人情緒不穩定、飲食沒有節制、陰陽失調,就會導致六腑功能失調。當身體的氣血虛弱時,皮膚的毛孔就會打開,寒氣就容易侵入經絡之間。寒氣會阻礙經絡氣血的運行,使得原本應該在脈絡中運行的氣血滯留在脈絡裡。氣血中的「榮」指的是血,「衛」指的是氣。當血遇到寒氣,就會變得凝滯而不流通;而衛氣也會受到影響,和寒氣互相搏鬥,同樣造成阻塞不通。氣屬於陽,陽氣積聚就會產生熱。當寒熱之氣無法散開時,就會聚積形成癰。
由於六腑之氣運行在體表,所以癰通常發生在皮膚表面,看起來比較淺,皮膚薄且有光澤。如果病情拖延,熱氣就會勝過寒氣,積聚的熱氣會損傷肌肉,導致肌肉腐壞,進而化膿。因為癰患病部位較淺,所以不會傷到骨髓或內臟,因此是可以治癒的。
另外,經常口渴、年紀在四十歲以上的人,比較容易長癰瘡。這是因為他們體質虛弱、體內有熱,導致氣血運行不順暢。如果體內有痰又口渴的人,在年輕時多半會得黃疸病,這也是因為脾胃虛熱所引起的。年紀大的人也容易長癰瘡,這是由於內臟虛弱、有熱,氣血運行不順暢所造成的。
腫塊大小在一寸到兩寸之間,稱為癤;兩寸到五寸,稱為癰;五寸到一尺,稱為癰疽;一尺到三尺,就稱為「竟體癰」,癰長成後,全身的孔竅都會有膿液流出。如果一個人經常情緒壓抑,慾望無法滿足,導致氣血積聚,也很容易得這種病。
把脈時,如果寸口脈浮且結澀,就表示有癰腫。腎脈呈現非常澀滯的現象,表示是嚴重的癰。脈象滑而數,滑代表實證,數代表熱證。滑代表榮血,數代表衛氣。榮衛之氣相遇就會結成癰;熱氣所到之處,就會化膿。如果脈象虛弱且數,這是身體正在和寒氣搏鬥,一定會長癰腫。脈象浮且數,身體卻沒有發熱,看起來好像沒什麼異狀,但胃部感覺有點不舒服,卻又說不上哪裡痛,這表示快要長癰腫了。如果脈象細且沉,時而直挺,表示身上有癰腫,或者腹部有腫塊。如果肺脈和肝脈都顯現出來,就表示快要長癰疽了。如果四肢感到沉重,而且肺脈很強,就表示情況危急。
一般來說,癰疽脈象洪大粗獷,很難治療;脈象細微澀滯,比較容易痊癒。脈象浮數,應該會發熱,但反而覺得怕冷,如果身體有疼痛的地方,就表示那裡可能有癰,或者可能已經有膿積在骨頭附近了。如果脈象呈現弦脈和洪脈相搏的現象,表示外表急迫,內裡有熱,這表示快要長癰癤了。
一般來說,癰腫長得比較高,表示病源比較淺;長得比較低,表示病源比較深。發熱情況嚴重,比較容易治療;發熱情況輕微,比較難治療。剛開始就感到劇烈疼痛,是傷到肌肉;如果到後來才感到劇烈疼痛,是傷到骨頭。如果癰長在關節的地方,就沒辦法醫治。如果癰長在身體陽面的部位,一百天就會死亡;長在身體陰面的部位,四十天就會死亡。
如果尾椎的太陽經脈長癰,病灶在腳底,這是少陽經脈的病變,八天就會死亡;如果化膿出血,八十天就會死亡。如果頭部陽明經脈長癰,病灶在尾椎,六天就會死亡;如果化膿出血,六十天就會死亡。如果大腿太陽經脈長癰,病灶在足太陽經脈,七十天就會死亡;如果化膿出血,一百天就會死亡。如果上臂的太陽和太陰經脈長癰,病灶在小腿,八天就會死亡;如果化膿出血,四百天就會死亡。如果足少陽經脈長癰,病灶在脅肋,八天就會死亡;如果化膿出血,六百天就會死亡。
如果手陽明經脈長癰,病灶在腋下,一年就會死亡;如果化膿出血,兩年就會死亡。如果腫塊堅硬如石,在皮膚下移動,沒有根,那就是瘰癧。如果長久不消退,又因為其他熱邪的侵襲而時常發作,也算是癰。另外,如果手心包經脈的氣發出,在腿部或小腿長癰,六天就會死亡;如果化膿出血,六十天就會死亡。還有,如果癰長在腓腸肌(小腿肚)中,九天就會死亡。
《養生方》說:五月不要吃沒有成熟的果核類水果,如桃子、棗子,吃了容易長癰癤。否則,會發冷發熱,轉變成黃疸病,甚至會腹瀉。
又說:如果人的汗水滴到食物中,吃了就會長疔瘡、癰、癤等。
4. 二、癰有膿候
此由寒氣搏於肌肉,折於血氣,結聚乃成癰。凡癰經久,不復可消者,若按之都牢堅者,未有膿也;按之半堅半軟者,有膿也。又,以手掩腫上,不熱者,為無膿;若熱甚者,為有膿。凡覺有膿,宜急破之;不爾,侵食筋骨也。
白話文:
癰的形成,是因為寒氣侵入肌肉,阻礙了氣血的運行,使得氣血凝結聚積而成。一般的癰如果長時間不消退,按壓起來如果整個都硬實,表示還沒有化膿;如果按壓起來感覺一半硬一半軟,就表示裡面已經有膿了。另外,用手掌覆蓋在腫脹處,如果不覺得發熱,就表示沒有化膿;如果感覺很燙熱,就表示裡面已經化膿了。凡是感覺到有膿的情況,就應該盡快將它刺破引流,不然的話,膿會侵蝕到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