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三十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一 (4)

1. 十五、遊腫候

遊腫之候,青、黃、赤、白,無復定色,遊走皮膚之間,肉上微光是也。

白話文:

遊走性腫塊的症狀,呈現青色、黃色、紅色、白色,沒有固定的顏色,在皮膚之間遊走不定,在肌肉表層微微發亮,就是這種情況。

2. 十六、日遊腫候

日遊腫,其候與前遊腫相似,但手近之微痛,如復小癢為異。世言犯角日遊神之所作。

白話文:

日遊腫這種病症,它的症狀和之前說的遊腫很像,但差別在於,當手靠近患處時會稍微感到疼痛,而且還會有點癢。民間傳說是觸犯了角日遊神所導致的。

3. 十七、流腫候

流腫凡有兩候,有熱有冷。冷腫者,其痛隱隱然沉深,著臂膊,在背上則腫起,憑憑然而急痛;若手按及針灸之即腫起是也。熱腫者,四肢熱如火炙之狀,移無常處,或如手,或如盤,著背腹是;劇則皆熱如火,遍身熠熠然,五心煩熱,唇口乾燥,如注之狀。此皆風邪搏血氣所生。以其移無常處,故謂流腫。

白話文:

流腫這種病症,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熱性的,另一種是寒性的。寒性流腫的特點是,疼痛感較為隱微且深層,如果長在手臂或背部,會出現腫脹且疼痛急迫的感覺;如果用手按壓或針灸,腫脹的情況會更加明顯。而熱性流腫的特點則是,四肢會感到像被火烤一樣的灼熱,腫脹的地方會不固定地轉移,可能像手掌一樣大,也可能像盤子一樣大,有時會出現在背部或腹部;嚴重時,全身都會感到像火燒一樣的發熱,身體會微微發光,同時會感到心煩、手足心發熱、嘴唇乾燥,甚至出現像要滴水的感覺。這些情況都是因為風邪侵入體內,與氣血搏鬥所導致的。因為腫脹會不固定地轉移,所以稱為流腫。

4. 疔瘡病諸候(凡一十三論)

5. 一、疔瘡候

疔瘡者,風邪毒氣搏於肌肉所生也。凡有十種:一者,瘡頭烏而強凹;二者,瘡頭白而腫實;三者,瘡頭如豆垽色;四者,瘡頭似葩紅色;五者,瘡頭內有黑脈;六者,瘡頭赤紅而浮虛;七者,瘡頭葩而黃;八者,瘡頭如金薄;九者,瘡頭如茱萸;十得,瘡頭如石榴子。

亦有初如風軫氣,搔破青黃汁出,里有赤黑脈而小腫;亦有全不令人知,忽以衣物觸及摸著則痛,若故取,便不知處;亦有肉突起如魚眼之狀,赤黑慘痛徹骨。久結皆變至粕成瘡,瘡下深孔,如大針穿之狀。

初作時,突起如丁蓋,故謂之疔瘡。令人惡寒,四肢強痛,兼忉忉然牽痛,一二日瘡便變焦黑色,腫大光起,根硬強,全不得近,痠痛,皆其候也。在手足、頭面、骨節間者最急,其餘處則可也。毒入腹,則煩悶,恍惚不佳,或如醉,患此者,三二日便死。

《養生方》云:人汗入諸食內,食之作疔瘡。

白話文:

疔瘡,是因為風邪毒氣侵入肌肉所導致的。疔瘡共有十種類型:第一種,瘡頭呈烏黑色且堅硬凹陷;第二種,瘡頭呈白色且腫脹飽滿;第三種,瘡頭顏色像豆渣;第四種,瘡頭像花瓣一樣呈紅色;第五種,瘡頭內部有黑色脈絡;第六種,瘡頭呈紅色且浮腫虛軟;第七種,瘡頭像花瓣一樣呈黃色;第八種,瘡頭像金箔一樣薄;第九種,瘡頭像茱萸果實;第十種,瘡頭像石榴籽。

也有的疔瘡最初像風疹一樣,搔抓破皮後會流出青黃色的汁液,內部有紅色或黑色的脈絡,並且稍微腫脹;有的則完全沒有感覺,突然被衣服或物品碰到才感到疼痛,如果故意去觸碰,反而找不到確切的痛點;還有的則會出現肉凸起像魚眼一樣的形狀,呈紅黑色,疼痛劇烈,甚至痛徹骨髓。時間久了,這些都會變成潰爛的瘡,瘡口下會有一個深洞,像被粗針穿過一樣。

疔瘡剛開始發作時,會像釘子的頂蓋一樣凸起,所以稱為疔瘡。患者會感到怕冷、四肢僵硬疼痛,同時還有抽痛感。一兩天後,瘡的顏色會變成焦黑色,腫脹而且發亮,根部堅硬,完全不能碰觸,會有痠痛感,這些都是疔瘡的症狀。長在手腳、頭面、關節處的疔瘡最為危險,長在其他地方的則相對好一些。如果毒素進入腹部,就會感到煩躁、精神恍惚,身體不適,或者像喝醉酒一樣,患有這種情況的人,三兩天內就會死亡。

《養生方》裡說:人的汗水滴入食物中,吃了這種食物會導致疔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