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三十一 (1)
卷之三十一 (1)
1. 卷之三十一
2. 癭瘤等病諸候(凡一十五論)
3. 一、癭候
癭者,由憂恚氣結所生,亦曰飲沙水,沙隨氣入於脈,搏頸下而成之。初作與癭核相似,而當頸下也,皮寬不急,垂捶捶然是也。恚氣結成癭者,但垂核捶捶,無脈也;飲沙水成癭者,有核㿔㿔無根,浮動在皮中。
又云有三種癭:有血癭,可破之;有瘜肉癭,可割之;有氣癭,可具針之。
《養生方》云: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癭病,動氣增患。
白話文:
癭這種病,是由於憂愁憤怒導致氣結所產生的,也有說是喝了含有沙子的水,沙子隨著氣進入脈絡,聚集在脖子下方而形成的。初期症狀和癭核相似,但長在脖子下方,皮膚寬鬆不緊繃,鬆弛下垂就是了。如果是因憤怒導致氣結形成的癭,只是鬆弛下垂,摸不到脈搏;若是喝了含沙的水形成的癭,則有核狀物,但沒有根,會浮動在皮膚之中。
另外,癭有三種:一種是血癭,可以刺破;一種是息肉癭,可以切除;還有一種是氣癭,可以用針灸治療。
《養生方》說:凡是山水黑土中流出的泉水,都不可以長期居住,經常飲用會使人產生癭病,並且會使病情加重。
4. 二、瘤候
瘤者,皮肉中忽腫起,初如梅李大,漸長大,不痛不癢,又不結強。言留結不散,謂之為瘤。不治,乃至塸大,則不復消,不能殺人,亦慎不可輒破。
白話文:
瘤這種病症,是指皮膚肌肉中突然腫起來,剛開始像梅子或李子那麼大,慢慢地會長大,不會感到疼痛或發癢,也不會結成硬塊。它會停留在那裡,不會消散,所以稱之為瘤。如果沒有治療,甚至會長到像瓦盆那麼大,那時就無法再消除。它不會要人命,但也千萬不可以隨便弄破它。
5. 三、腦濕候
腦濕,謂頭上忽生肉如角,謂之腦濕。言腦濕氣蘊蒸,衝擊所生也。
白話文:
腦濕,指的是頭頂上忽然長出像角一樣的肉塊,這就叫做腦濕。這是因為腦部的濕氣積聚蒸騰,衝擊而產生的。
6. 四、黑痣候
黑痣者,風邪搏於血氣,變化所生也。夫人血氣充盛,則皮膚潤悅,不生疵瘕,若虛損,則黑痣變生。然黑痣者,是風邪變其血氣所生也;若生而有之者,非藥可治。面及體生黑點為黑痣,亦云黑子。
白話文:
黑痣的產生,是因為風邪侵入人體,與血氣相互搏鬥,所產生的變化。一般來說,如果人體的血氣充足旺盛,皮膚就會潤澤光滑,不會長出斑點或腫塊;但如果血氣虛弱虧損,就會產生黑痣。所以說,黑痣是風邪改變血氣後所產生的。如果是天生就有的黑痣,就不是藥物可以治療的。臉部或身體上出現的黑點,就稱為黑痣,也叫做黑子。
7. 五、赤疵候
面及身體皮肉變赤,與肉色不同,或如手大,或如錢大,亦不癢痛,謂之赤疵。此亦是風邪搏於皮膚,血氣不和所生也。
白話文:
臉部和身體的皮膚出現紅色斑塊,顏色和原本的膚色不同,有的像手掌那麼大,有的像錢幣那麼大,而且不癢也不痛,這就叫做赤疵。這種情況也是風邪侵襲皮膚,導致氣血不調和所造成的。
8. 六、白癜候
白癜者,面用頸項、身體皮肉色變白,與肉色不同,亦不癢痛,謂之白癜。亦是風邪搏於皮膚,血氣不和所生也。
白話文:
白癜風這種病,會讓臉部、脖子、身體的皮膚顏色變白,和原本的膚色不一樣,而且不會感覺到癢或痛,這就叫做白癜風。這也是因為風邪侵入皮膚,導致身體的氣血不調和所造成的。
9. 七、癧瘍候
癧瘍者,人有頸邊、胸前、掖下自然斑剝,點相連,色微白而圓,亦有烏色者,亦無痛癢,謂之癧瘍風。此亦是風邪搏於皮膚,血氣不和所生也。
白話文:
癧瘍這種病,是指人的脖子旁邊、胸前、腋下這些部位,皮膚自然出現斑點脫落,這些斑點互相連接,顏色稍微偏白且呈圓形,也有呈現黑色的。這些斑點不痛也不癢,這種情況就叫做癧瘍風。這種病也是因為風邪侵入皮膚,導致身體的氣血不協調所產生的。
10. 八、疣目候
疣目者,人手足邊忽生如豆,或如結筋,或五個,或十個,相連肌里,粗強於肉,謂之疣目。此亦是風邪搏於肌肉而變生也。
白話文:
所謂的疣目,是指人的手腳邊緣突然長出像豆子一樣的東西,有的像筋結,有的五個或十個連在一起,長在肌肉裡面,比肌肉粗硬,就叫做疣目。這也是因為風邪侵入肌肉而產生的病變。
11. 九、鼠乳候
鼠乳者,身面忽生肉如鼠乳之狀,謂之鼠乳。此亦是風邪搏於肌肉而變生也。
白話文:
「鼠乳」這種病,是指身體或臉上突然長出像老鼠奶頭形狀的肉瘤,這就叫做「鼠乳」。這也是因為風邪侵襲肌肉,而導致病變產生的。
12. 十、多忘候
多忘者,心虛也。心主血脈而藏於神,若風邪乘於血氣,使陰陽不和,時相併隔,乍虛乍實,血氣相亂,致心神虛損而多忘。
《養生方》云:丈夫頭勿北首臥,神魂不安,多愁忘。
白話文:
經常忘事,是因為心氣虛弱。心臟主管血液循環,同時也儲藏精神意識。如果風邪侵入血液,導致體內陰陽失調,時而阻塞時而通暢,忽虛忽實,血氣紊亂,就會造成心神虛弱,進而經常忘事。
《養生方》說:男子睡覺時頭不要朝北,會使精神不安穩,容易多愁善感且健忘。
13. 十一、嗜眠候
嗜眠者,由人有腸胃大,皮膚澀者,則令分肉不開解,其氣行則於陰而遲留,其陽氣不精神明爽,錯塞,故令嗜眠。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踑踞,交兩手內屈腳中入,且兩手急引之,愈久寐,精氣不明。交腳踑踞。凡故言踑踞,以兩手從內屈腳中入,左手從右趺腕上入左足,隨孔下;右手從左足腕上入右足,隨孔下;出抱兩腳,急把兩手極引二通。愈久寐,精神不明。久行則不睡,長精明。
又云:一手拓頦,向上極勢;一手向後長舒急努,四方顯手掌,一時俱極勢四七。左右換手皆然。拓頦手兩向共頭,欹側轉身二七。去臂膊風,眠睡。尋用,永吉日康。
白話文:
嗜睡的人,是因為有些人腸胃功能太強大,皮膚又粗糙,導致肌肉紋理無法舒展開來,體內的氣運行時會停留在陰經而遲緩,陽氣無法順利運行,就變得不夠精神清爽,阻塞不通,所以才會嗜睡。關於用湯藥、熱敷、針灸、砭石等方法治療,另外有專門的方子,而補養和疏通氣血的方法,現在附在後面。
《養生方·導引法》說:像蹲踞那樣坐著,兩手交錯彎曲,從兩腳中間伸進去,然後兩手用力拉,可以改善久睡不醒、精神不佳的狀況。雙腳交叉蹲踞。所謂的蹲踞,就是兩手從兩腳中間伸進去,左手從右腳背的腳踝上方伸入左腳,順著空隙往下;右手從左腳背的腳踝上方伸入右腳,順著空隙往下;然後抱住兩腳,兩手用力盡量往後拉兩次。可以改善久睡不醒、精神不佳的狀況。如果能經常活動,就能減少睡眠,使精神清明。
又說:用一手托住下巴,盡量向上伸展;另一手向後伸直,用力伸展,使四面都露出手掌,同時盡力伸展四個七次。左右手交換也是這樣做。托下巴的手掌和頭部一起,向左右兩邊傾斜轉動,做兩個七次。可以去除手臂的風邪,改善睡眠。選擇適合的日子來做,就可以永遠健康。
14. 十二、鼾眠候
鼾眠者,眠里喉咽間有聲也。人喉嚨,氣上下也,氣血若調,雖寤寐不妨宣暢;氣有不和,則衝擊喉咽而作聲也。其有肥人眠作聲者,但肥人氣血沉厚,迫隘喉間,澀而不利,亦作聲。
白話文:
打鼾的人,是在睡覺時喉嚨和咽喉之間發出聲音。人的喉嚨是氣體上下流通的通道,如果氣血調和,即使在睡著時也能順暢運行;如果氣不調和,就會衝擊喉嚨和咽喉而產生聲音。有些人肥胖,睡覺時也會打鼾,這是因為肥胖的人氣血濃稠,使得喉嚨間的通道狹窄,氣體運行不順暢,也會發出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