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三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 (2)

1. 十一、謇吃候

人之五臟六腑,稟四時五行之氣,陰陽相扶,剛柔相生。若陰陽和平,血氣調適,則言語無滯,吐納應機。若陰陽之氣不和,腑臟之氣不足,而生謇吃。此則稟性有闕,非針藥所療治也。

若腑臟虛損,經絡受邪,亦令語言謇吃。所以然者,心氣通於舌,脾氣通於口,脾脈連舌本,邪乘其臟,而搏於氣,發言氣動,邪隨氣而干之,邪氣與正氣相交,搏於口舌之間,脈則痞澀,氣則壅滯,亦令言謇吃,此則可治。

《養生方》云:憤滿傷神,神通於舌,損心則謇吃。

白話文:

人的五臟六腑,承受著四季和五行的氣息,陰陽互相扶持,剛柔相輔相生。如果陰陽調和,氣血順暢,那麼說話就會流利沒有阻礙,呼吸吐納也會順應身體的機制。如果陰陽之氣不調和,五臟六腑的氣不足,就會產生口吃的現象。這種情況是天生的缺陷,不是針灸或藥物可以治療的。

如果五臟六腑虛弱損耗,經絡受到邪氣侵擾,也會導致說話口吃。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心氣與舌頭相通,脾氣與嘴巴相通,脾經的脈絡連接到舌根。當邪氣侵入臟腑,就會與氣相搏擊,發言時氣會動,邪氣也會隨著氣去干擾,邪氣與正氣交戰,就會在口舌之間搏擊,導致脈象變得滯澀,氣也因此壅塞不通,也會造成口吃,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療的。

《養生方》中說:憤怒過度會損傷精神,精神與舌頭相通,如果心臟受損就會導致口吃。

2. 十二、重舌候

舌,心之候也。脾之脈起於足大指,入連於舌本。心脾有熱,熱氣隨脈衝於舌本,血脈脹起,變生如舌之狀,在於舌本之下,謂之重舌。

白話文:

舌頭是心臟的表徵。脾經的脈絡從腳大拇指開始,向上連到舌根。如果心臟和脾胃有熱,熱氣會隨著經脈衝到舌根,使得那裡的血脈腫脹起來,看起來像多長出一個舌頭一樣,這個多出來的舌頭在舌根的下方,就叫做重舌。

3. 十三、懸癰腫候

懸癰,為音聲之關也。喉嚨,氣之所上下。五臟六腑有伏熱,上衝於喉咽,熱氣乘於懸癰,或長或腫。

白話文:

懸癰,是發出聲音的關鍵部位。喉嚨是氣體上下流通的地方。如果五臟六腑有潛伏的熱氣,往上衝到喉嚨和咽喉,熱氣就會積聚在懸癰,導致它可能長大或腫脹。

4. 十四、咽喉垂倒候

喉嚨者,氣之所上下也,五臟六腑,呼吸之道路。腑臟有風邪,熱氣上衝咽喉,則腫垂,故謂之垂倒。

白話文:

喉嚨是氣體上下流通的地方,也是五臟六腑呼吸的通道。如果腑臟受到風邪侵襲,熱氣向上衝到咽喉,就會造成腫脹下垂,所以稱之為「垂倒」。

5. 十五、失欠頷車蹉候

腎主欠,陰陽之氣丁引則欠。諸陽之筋脈,有循頷車者,欠則動於筋脈,筋脈挾有風邪,邪因欠發,其急疾,故令失欠頷車蹉也。

白話文:

腎臟主管打呵欠,陰陽之氣如果相互牽引不順就會打呵欠。許多陽經的筋脈,有經過下頷骨的,打呵欠時會牽動這些筋脈,如果筋脈夾帶著風邪,風邪會因為打呵欠而發作,而且會很快速,所以才會導致打呵欠時下頷骨錯位。

6. 十六、數欠候

腎主欠,而腎為陰也。陽氣主上,陰氣主下。其陰積於下者,而陽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二氣交爭,而挾有風者,欠則風動,風動與氣相擊,故欠數。

白話文:

腎臟主管打呵欠,而腎屬陰。陽氣主導向上運行,陰氣主導向下運行。當陰氣積聚在下方,而陽氣尚未完全耗盡時,陽氣會向上引動,陰氣會向下引動,陰陽二氣互相牽引,產生交戰,如果此時又夾帶風邪,打呵欠時就會牽動風邪,風邪的擾動與體內氣機互相衝擊,因此就會頻頻打呵欠。

7. 十七、失枕候

失枕,頭項有風,在於筋之間,因臥而氣血虛者,值風發動,故失枕。

白話文:

落枕,是因為頭部和脖子受到風邪侵襲,風邪停留在肌肉筋骨之間。有些人因為睡覺時氣血虛弱,遇到風邪就容易發作,所以導致落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