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純璽

《胎產心法》~ 卷之下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17)

1. 脫汗亡陽及諸汗論

產婦分娩既已亡血,而又多汗,極危證也。蓋汗者,心之液,榮於內為血,發於外為汗。血液屬陰,陰亡陽亦隨之而走,故曰脫汗亡陽。其用藥與他證不同,但血塊作痛,耆、術又未可遽加。如倦甚濈濈汗出,形色又脫,速灌加參生化湯,倍參以救危急,毋拘塊痛,俟汗止再去參服之。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多汗不止,必發柔痙。氣血俱虛,當用十全大補湯。不應,加附子。予謂無塊痛者,當用之。此證若服參、耆重劑,而汗多不止,及頭汗出不至腰足,難治。

自汗不止,皆由勞傷心神,不能鎮守其液,治當健脾胃,散水穀之精以歸肺,益其營衛,而虛血歸源,灌溉四旁,不使妄行於外而為汗也。亦用加參生化湯或麻黃根湯,並間用黃耆、五味煎湯送六味丸。《醫通》云:因外感多汗者,黃耆建中湯治之。

盜汗者,睡中汗出,醒來即止,猶盜賊之瞰人睡而盜之,謂之盜汗,非自汗可比。此因亡血陰虛,陽氣偏盛。《內經》云:陽加於陰則發汗。治當兼用血分藥品。《雜病》雖有當歸六黃湯,然寒而膩膈,又不可治產後之盜汗也,宜止汗散主之。頭汗者,或因濕熱,或因瘀血,當審虛實治之。

半身汗出,昔人用二陳合四物,治多不效,以血藥助陰,閉滯經絡也。此屬氣血不充而有寒痰留滯,非大補氣血兼行經豁痰不效,宜十全大補、人參養榮加星、半、川烏。若肥人,多加豁痰行氣藥。如瘦人,乃氣血本枯,夭之徵也。

麻黃根湯,治產後虛極,自汗不止。

人參(一錢或二錢),當歸(二錢),黃耆(一錢五分,蜜炙),麻黃根,牡蠣(煅),麥冬(去心),浮麥(各一錢),桂枝(五分),炙草(四分)

水煎服。如無塊痛,加土炒白朮一錢,熟地三錢。手足冷,加熟附子一片,炮姜四分。渴,加去心麥冬一錢,五味子十粒。惡風寒,加防風五分。肥人,加竹瀝一小盞,生薑汁半茶匙,以清痰火。並間服六味丸七、八十丸,用炙黃耆、五味子煎湯送下。

黃耆建中湯(附小建中湯,內補建中湯。)

桂枝(三錢),白芍(六錢,炒),炙草(二錢),黃耆(一錢五分,蜜炙),膠飴(一合),生薑(五片),大棗(四枚,劈)

上開乃古方分兩,後人多有減用者,桂枝一錢,白芍二錢,炙草七分,膠飴三錢,姜三片,棗二枚。《千金》多人參二錢。桂枝湯者,和營表藥也,倍芍藥加膠飴,便能建立中氣,故名小建中湯。以芍藥之酸,斂護營血;膠飴之甘,培養中土。能治風木乘脾,寒熱腹痛。再更加炙黃耆,即黃耆建中湯,治虛勞感寒,發熱自汗。

以黃耆實衛氣,使營衛臟腑俱和,而受益多矣。《千金》於小建中方加入當歸,名曰內補建中,其調和中外之力可知。

白話文:

產婦分娩後大量失血,又大量出汗,是非常危險的狀況。 因為汗是心臟的液體,在身體內是血,發散出來就變成汗。血液屬於陰,陰液大量流失,陽氣也會跟著散失,所以說「脫汗亡陽」。這種情況用藥和其他情況不同,但是如果還有血塊疼痛,又不能馬上使用黃耆、白朮。如果疲倦到極點、汗流不止、臉色蒼白,應該立刻灌服加參生化湯,並且加倍人參來救急,不用管血塊疼痛,等汗止住後再減少人參的用量。古書說:「陽氣精固可以滋養精神,柔和可以滋養筋脈。」

如果汗流不止,一定會導致肌肉痙攣。 氣血都虛弱時,應該使用十全大補湯。如果效果不好,可以加上附子。我認為,如果沒有血塊疼痛,就應該使用此方。如果這種情況使用大量人參、黃耆,但汗仍然流不停,或是頭部出汗但身體其他部位不出汗,就很难治了。

自汗不止,通常是因為過勞傷了心神,無法固守體液, 治療應該健脾胃,把水穀精微運到肺部,增強營衛功能,讓虛弱的血液回到本源,灌溉全身,不讓它妄行發散成為汗。也可以使用加參生化湯或麻黃根湯,或者間歇服用黃耆、五味子煎的湯送服六味丸。《醫通》說:因為外感而多汗的,可以用黃耆建中湯治療。

盜汗是指睡覺時出汗,醒來就停止,像盜賊趁人睡著偷東西一樣,所以叫做盜汗,和自汗不一樣。 這是因為失血導致陰虛,陽氣相對偏盛。《內經》說:「陽氣加在陰氣上就會發汗。」治療應該同時使用補血的藥物。《雜病》雖然有當歸六黃湯,但是藥性寒涼又會使胃腸不舒服,不適合治療產後盜汗,應該用止汗散為主。頭汗,有時是因為濕熱,有時是因為瘀血,要仔細辨別虛實來治療。

半身出汗,過去有人用二陳湯合四物湯來治療,但大多沒有效果, 因為補血的藥物反而會阻礙經絡。這種情況屬於氣血不足,又有寒痰停留在體內,必須大補氣血,同時疏通經絡、化痰才能有效,應該使用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再加上星、半夏、川烏。如果體型肥胖,要多加化痰行氣的藥物。如果體型消瘦,那是因為氣血已經枯竭,是生命力衰弱的徵兆。

麻黃根湯, 用於治療產後虛弱至極,自汗不止的情況。

  • 人參(一錢或二錢),當歸(二錢),黃耆(一錢五分,蜜炙),麻黃根,煅牡蠣,麥冬(去心),浮小麥(各一錢),桂枝(五分),甘草(四分) 用水煎服。如果沒有血塊疼痛,可以加炒白朮一錢、熟地三錢。如果手腳冰冷,加熟附子一片、炮薑四分。如果口渴,加去心麥冬一錢、五味子十粒。如果怕風寒,加防風五分。如果體型肥胖,加竹瀝一小杯、生薑汁半茶匙,來清痰火。同時間隔服用六味丸七、八十粒,用炙黃耆、五味子煎的湯送服。

黃耆建中湯(附小建中湯,內補建中湯。)

  • 桂枝(三錢),炒白芍(六錢),炙甘草(二錢),蜜炙黃耆(一錢五分),膠飴(一合),生薑(五片),大棗(四枚,剖開) 這是古方的用量,後人大多會減少用量,桂枝一錢,白芍二錢,炙甘草七分,膠飴三錢,薑三片,棗二枚。《千金方》有多加人參二錢。桂枝湯是調和營衛的藥,加倍芍藥、加入膠飴,就能建立中氣,所以叫做小建中湯。芍藥味酸,可以收斂保護營血;膠飴味甘,可以滋養脾胃。能治療肝木克脾,導致的寒熱腹痛。再加入炙黃耆,就成為黃耆建中湯,可以治療虛勞感寒,發熱自汗。 用黃耆來增強衛氣,使營衛臟腑都調和,獲益良多。《千金方》在小建中湯中加入當歸,叫做內補建中湯,可以知道它調和內外的力量。

止汗散, 用於治療產後盜汗。

  • 人參(二錢),麻黃根(一錢五分),酒洗當歸,熟地(各三錢。如果有血塊疼痛則不用),炒黃連(五分),浮小麥(一錢) 用水煎服。另一個方子是用牡蠣末五錢,炒小麥麩八兩。這兩種藥混合服用三五錢,用豬肉汁調服。

人參養榮湯, 用於治療心脾虛寒,營血不足,睡覺時出汗發熱的情況。

  • 人參,蜜酒炙黃耆,炙甘草,土炒白朮,茯苓,陳皮,熟地,酒拌當歸(各一錢),炒芍藥(一錢五分),肉桂(八分),甘草水製遠志肉(五分),炒五味子(七分,搗碎) 加薑三片,棗二枚,用水煎服。(二陳湯合四物湯叫做八物湯。因為這裡不用,所以不列出藥方。)

加參生化湯(見本卷暈厥門)。六味丸(見上卷諸痛門,附六味地黃湯下)。十全大補湯(見上卷胎不長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