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純璽

《胎產心法》~ 卷之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6)

1. 產後不宜汗下利小便論

產後陰血驟下,陽無所附,孤陽外越,每多發熱,此乃陰虛生熱,切勿作外感而表散。生化湯善能退熱,以其內有薑、草,所謂甘溫能除大熱也。故產後雖有表證,一切風藥性升,不可用,恐載血上行,令人發暈,且慮重竭其陽,必至汗脫而死。即佛手散中川芎辛散,能發汗走泄,亦須臨時因證審酌用之。

產後陰血既虧,津液自少,況臨產勞倦氣虛,虛則傳化自遲,二腸枯燥,勢所必然,久則自復。或用生化湯養血,兼生津助液亦可。故產後雖二便暫有不甚通利,然於下利等藥,必須禁用。非特硝、黃、五苓難於輕試,即四物湯中生地、芍藥,純陰而伐生氣,且作瀉而凝血。

五苓利水傷陰,愈通之而愈枯結。若誤用而重亡其陰,難免孤陽無輔而走脫矣。故《機要》有云:胎產之病從厥陰,無犯胃氣及上下二焦,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也。

生化湯(見本卷生化湯論後。)

白話文:

產後因為陰血突然大量流失,陽氣失去依附,單獨的陽氣向外散發,常常會出現發熱的情況,這是陰虛導致的發熱,千萬不要當作外感而用發散的藥物來治療。生化湯很能退熱,因為裡面有薑和甘草,所謂甘溫的藥性可以去除大熱。所以產後即使有表證,一切具有升散性質的風藥都不能用,恐怕會使血上行,讓人頭暈,而且擔心會過度耗損陽氣,必定會導致汗脫而死亡。即使是佛手散中的川芎,性質辛散,能夠發汗走洩,也要根據當時的情況仔細考慮是否使用。

產後陰血既然虧虛,津液自然減少,況且臨產時勞累氣虛,虛弱則傳化遲緩,大腸和小腸乾燥,是必然的趨勢,時間久了自然會恢復。或者用生化湯來養血,同時補充津液也可以。所以產後即使大小便暫時不太通暢,對於瀉下的藥物,必須禁止使用。不只是芒硝、大黃、五苓散難以輕易嘗試,即使是四物湯中的生地、芍藥,藥性純陰而會損傷生氣,又會因為瀉下而使血凝滯。

五苓散利水會損傷陰液,越是通利就越是枯燥結滯。如果誤用而使陰液再次損傷,難免會使孤陽失去依附而走散。所以《醫學機要》說:胎產的疾病屬於厥陰,不要侵犯胃氣以及上焦和下焦,不可以發汗,不可以瀉下,不可以利小便。

(生化湯的相關論述,請參考本書後面生化湯的章節。)

2. 新產三審論

凡治產後,三審不可缺一也。一審少腹痛與不痛,以徵惡露之有無。二審大便通與不通,以徵津液之盛衰。三審乳汁行與不行及飲食多少,以徵胃氣之充餒。審斯三者,以脈參證,以證合脈,脈證相符,有疾治之即愈。脈證相反,縱無危候必多變端。即如產後惡露,常以彌月為期,然間有六七朝即淨者,又未可以概論也。

此雖產母稟質不同,而因胎之所稟亦異,如胎息壯盛,則氣血盡歸其子,瘀血自少。胎息孱弱,則氣血涵養有餘,瘀血必多。亦有產時去多,產後必少;產時去少,產後必多,勢使然也。大抵常產之婦,開闔有權,產後子宮即閉,兒枕隨氣攻注,碎作小塊,續續而下,所以延綿日期。

又有由於艱產過傷子宮,關閘廢弛不能收斂,或下血塊,大小形色與茄無異,此名兒枕是也,全塊頓出,自無淋瀝之患。即有餘血盡歸溲便,如皂莢汁,少腹略無痛苦,切勿認為產後瘀尚未行,妄行攻下,誤人性命。產後又有似乎兒枕痛者,摸之亦有塊,按之亦微拒手,人皆指為兒枕宿血,此大不然。

夫胎胞俱去,血亦豈能獨留?蓋子宮蓄子既久,忽爾相離,血海陡虛,所以作痛。胞門受傷,必致壅腫,所以亦若有塊,而實非真塊。腫既未消,所以亦頗拒按。治此者,當安養其臟,不久自愈。若有瘀服藥,生化湯為最,殿胞煎或四神散亦可。若誤用蘇木、紅花、元胡、青皮之屬,反損臟氣,必增虛病,慎之慎之。

予曾見孕婦產後,少腹旁邊以手按之,內有一條形如小黃瓜,斜長而硬,頗似瘀積,然無痛苦。產婦先以為瘀滯,後以為癥瘕,每愁成病。予開導之云:無痛苦,不拒按,是虛非實,血足自消,不須疑慮。遲數月,果漸消沒也。

殿胞煎,治產後兒枕疼痛等證如神。

當歸(五錢),川芎(一錢),茯苓(一錢),炙草(一錢),肉桂(五分)

水一鍾,煎八分,熱服。如脈細而寒或嘔者,加乾薑炒黃色一錢。如血熱多火者,去肉桂,加酒炒芍藥一錢。如脈弱陰虛者,加熟地三錢。如氣滯者。加制香附一錢。腰痛,加鹽水炒斷絲杜仲一二錢。

生化湯(見本卷生化湯論後。),四神散(見本卷腹痛門。)

白話文:

產後調理有三個重點,絕對不能忽略。第一,要觀察產婦的下腹部是痛還是不痛,以此來判斷惡露是否已經排出。第二,要觀察產婦的大便是否通暢,以此來判斷體內津液是否充足。第三,要觀察產婦的乳汁分泌情況和飲食量,以此來判斷胃氣是否旺盛。仔細觀察這三點,再配合把脈診斷,綜合判斷,如果脈象和症狀相符,有疾病就很容易治癒。如果脈象和症狀不符,即使沒有危險的跡象,也可能會有變化。舉例來說,產後惡露通常會持續到滿月,但也有人在生產後六七天就乾淨了,這不能一概而論。

這跟產婦的體質有關,也跟胎兒的稟賦不同有關。如果胎兒的氣息強盛,那麼母體的氣血就會全部供給胎兒,產後的瘀血自然就少;如果胎兒的氣息虛弱,那麼母體的氣血就會多餘,產後的瘀血就必然會多。也有生產時出血多的,產後反而出血少;生產時出血少的,產後反而出血多,這是自然趨勢。一般來說,正常生產的婦女,子宮開合有度,生產後子宮就會閉合,胎盤隨之被氣機沖散,碎成小塊,陸續排出,所以持續的時間比較長。

還有一種情況是,由於難產傷及子宮,導致子宮關閉功能失常,不能收縮,或者會排出像茄子一樣大小、顏色不一的血塊,這就是所謂的胎盤。如果整個胎盤塊狀排出,自然不會有淋漓不盡的情況。即使有殘餘的血,也會通過小便排出,像皂莢汁一樣,而且下腹部也沒有什麼疼痛感。這時千萬不要認為是產後瘀血未盡,而隨意使用攻下的藥物,這樣會危及生命。產後還有一種情況,看起來像胎盤疼痛,摸起來也有硬塊,按壓時也會微微拒絕按壓,很多人認為這是胎盤殘留的瘀血,這是大錯特錯的。

胎盤都已經排出了,血怎麼可能單獨留下呢?這是因為子宮長期孕育胎兒,突然空虛,導致血海突然空虛,所以才會疼痛。胞門受到損傷,必然會引起腫脹,所以摸起來也像有硬塊一樣,但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硬塊。因為腫脹還沒有消退,所以按壓時也會感覺到微微的拒絕。治療這種情況,應該以安養臟腑為主,不久自然會痊癒。如果有瘀血,服用生化湯效果最好,也可以使用殿胞煎或四神散。如果誤用蘇木、紅花、元胡、青皮等藥物,反而會損傷臟腑之氣,加重虛弱的病情,一定要謹慎。

我曾經見過一個產婦,生產後用手按壓她的小腹兩側,裡面有一條像小黃瓜一樣斜長且硬的條狀物,很像瘀血積聚,但是沒有疼痛感。產婦一開始以為是瘀血,後來又以為是腫塊,每天都很擔心會生病。我開導她說:「沒有疼痛感,不拒絕按壓,這是虛的而不是實的,氣血充足就會自己消散,不用擔心。」過了幾個月,這個條狀物果然慢慢消失了。

殿胞煎,治療產後胎盤疼痛等症狀非常有效。

藥方如下:當歸(五錢),川芎(一錢),茯苓(一錢),炙甘草(一錢),肉桂(五分)

用水一碗煎至八分,趁熱服用。如果脈細而寒或者有嘔吐,可以加入炒至黃色的乾薑一錢。如果血熱火旺,可以去掉肉桂,加入酒炒芍藥一錢。如果脈弱陰虛,可以加入熟地三錢。如果氣滯,可以加入製香附一錢。腰痛,可以加入鹽水炒斷絲杜仲一兩錢。

生化湯(詳見本卷生化湯論述),四神散(詳見本卷腹痛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