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純璽

《胎產心法》~ 卷之下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11)

1. 吐衄及口鼻黑氣起而衄並舌黑論

產後吐血,諸書皆稱難治,以其上下脫也。《醫通》云:產後鼻衄,乃氣血逆行所致,用紫蘇飲入童便、荊芥灰治之。《良方》以荊芥焙為末,童便服二錢。與《醫通》意同。又《尊生》治產後鼻血不止,用犀角、生地、赤芍,合二味參蘇飲。如口鼻黑氣起而衄者,難治。蓋五臟之華,皆上注於面。

凡色紅赤者,陽熱之生氣也。青黑者,陰寒之絕氣也。況口鼻為陽明多血多氣之經,而見陰寒慘殺之氣,則胃中陽和之氣衰敗可知矣。復至鼻衄,則陽亡陰走也,胃絕肺敗,陰陽兩亡,故不可治。但有禳厭一法,或可望生。急取緋線一條,併產婦頂心發兩條,緊繫中指節上即止。

無藥可治。立齋云:急用三味參蘇飲治之,亦有得生者。如前證再兼舌紫黑者,為血先死,不治。蓋心主血,少陰氣絕則血不上蔭耳。汪石山治一婦,產後血逆上行,鼻衄口乾,心躁舌黑,因瘀血上升,遂用益母丸二丸,童便化下。鼻衄漸止,血漸通。此條當與三衝門參看。

三味參蘇飲,治產後瘀血入肺,咳嗽喘急。若口鼻黑氣起,急用此藥,亦有可望得生者。

人參(一兩),蘇木(二兩),製附子(五錢)

上作一劑,水煎服。

紫蘇飲(見上卷安胎門),二味參蘇飲(見本卷三衝門。)

白話文:

產後吐血,古書都認為難治,因為產後容易氣血虛脫。有人說產後鼻出血,是氣血逆行造成,可以用紫蘇飲加童尿、荊芥灰治療。也有方子用烘乾研磨的荊芥,用童尿送服。這些方法的用意都差不多。另有一方治療產後鼻出血不止,是用犀角、生地、赤芍,再加二味參蘇飲。但如果口鼻出現黑氣並流鼻血,那就很難治癒了。因為五臟的精華都上注於面部,紅色代表陽熱之氣,青黑色則代表陰寒之氣衰竭。口鼻是陽明經絡,氣血都比較旺盛的地方,如果出現陰寒的黑色氣息,就表示胃部陽氣衰敗。再加上鼻出血,就是陽氣衰竭陰氣入侵,胃氣與肺氣都衰敗了,陰陽兩虛,那就無藥可救了。不過,還有一種祈福的辦法,或許能保住性命:取一條紅線,和產婦頭頂的兩根頭髮一起,緊緊綁在中指關節上。

沒有藥物可以治療。也有人說,緊急使用三味參蘇飲,或許能救活。如果上述症狀再加上舌頭紫黑,那就是血已經枯竭,無法治療了。因為心主血,少陰之氣衰竭,血液就無法運行。有個醫生曾治療一位產後血逆上行、鼻出血、口乾、心煩、舌黑的產婦,認為是瘀血上衝,於是給她服用益母丸,用童尿送服,使瘀血排出體外,鼻出血就慢慢止住了,血液也漸漸運行順暢。這個案例應該和三衝門的治療方法一起參考。

三味參蘇飲是用來治療產後瘀血入肺,咳嗽氣喘的。如果出現口鼻黑氣,緊急服用這個藥方,或許能保住性命。

藥方:人參一兩,蘇木二兩,炮製過的附子五錢。煎水服用。

紫蘇飲(詳見上卷安胎門),二味參蘇飲(詳見本卷三衝門)。

2. 大小便血論

產後尿血,小腹痛者,乃敗血流入膀胱;小腹不痛,但溺時澀痛者,乃內熱也。並用小薊湯主之。《尊生》用加味腎氣去桂、附,加生地、發灰治之。至於大便便血,或因飲食起居失宜,或因六淫七情過極,致元氣虧損,陰絡受傷也,四君子加生地、升麻、歸身、白芍、發灰治之。

小薊湯

小薊根,生地,赤芍,木通,蒲黃,淡竹葉,甘草梢(生。各一錢),滑石(二錢)

燈心四十九寸,水煎服。敗血,加歸尾、紅花各一錢。兼內熱,加黃芩,去心麥冬各一錢。

加味腎氣湯(見上卷諸痛門,附六味湯下。照丸方減分兩,作湯劑煎服。),四君子湯(見上卷胎逆上逼門。)

白話文:

產後尿血且小腹疼痛,是敗血流入膀胱;小腹不痛,但排尿時澀痛,則是內熱。這兩種情況都可以用小薊湯治療。《尊生經》則建議使用加味腎氣湯,但要減去桂枝、附子,並加入生地黃和頭髮灰來治療。至於大便出血,可能是飲食起居不當,或是外邪侵襲、情志過度,導致元氣虧損、陰絡受損,可用四君子湯加生地黃、升麻、當歸尾、白芍藥和頭髮灰來治療。

3. 月水不通論

產後月水不通者,不必藥也。婦人衝任之脈,為經絡之海,皆起胞內。手太陽、手少陰二經,上為乳汁,下為月水。若產後去血過多,常有月水不通。若乳子者,半歲一歲之內,月經不行,此猶常候。若半歲左右便行,是必少壯血盛之人。若產後一二年月經不通,無他疾苦,亦不必服通經之藥。

蓋因勞傷營衛,衝任脈虛,氣血衰少耳。但服健脾胃及滋補氣血之藥,自然通行。若強通之,是猶揠苗者也。

白話文:

產後月經不通,不見得需要用藥。婦女的衝脈和任脈是經絡的總匯,都起源於胞宮。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陰心經,上面連接著乳汁,下面則與月經有關。如果產後出血太多,常常會導致月經不通。如果正在哺乳,在產後半年到一年內月經沒有來,這是正常的現象。如果產後大約半年左右月經就來了,表示體質強健,血氣旺盛。如果產後一到兩年都沒有來月經,也沒有其他疾病,也不必服用通經藥物。

這是因為生產造成的勞累損傷了營氣和衛氣,衝脈和任脈虛弱,氣血不足的緣故。只要服用健脾胃、滋補氣血的藥物,月經自然就會來。如果強行催經,就好比揠苗助長一樣,反而有害。

4. 癰疽論

新產半月左右,忽發癰腫於四肢、胸腹者,是敗血不盡,流滯經絡。或氣血虛弱,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也。如敗血瘀滯者,則焮腫赤痛,而脈弦洪有力,當補血行血之中,佐以導瘀疏氣為主。如氣血虛弱,營澀衛逆者,則平塌散漫,而脈虛微無力,當大補氣血為主。如十全、八珍之屬,以固本元,扶胃氣。

氣壯血和,其毒自解。若以毒治,而用清涼解毒,勢必不膿不潰,變成壞證矣。

白話文:

產後約半個月左右,突然在四肢或胸腹部出現癰腫,這是因為產後瘀血未盡,停滯在經絡之中;或者因為氣血虛弱,氣血運行失調,逆行於肌肉組織所致。如果屬瘀血停滯,則會出現紅腫疼痛,脈象強勁有力,治療應以補血行血為主,輔以導滯通氣。如果屬氣血虛弱,氣血運行不暢,則腫塊會平坦鬆散,脈象虛弱無力,治療應以大補氣血為主,例如十全大補湯、八珍湯等,以補益根本,扶助脾胃之氣。

氣血充足調和,毒邪自然會消解。如果錯誤地使用清熱解毒的方法,則可能導致癰腫不化膿不潰爛,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