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純璽

《胎產心法》~ 卷之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2)

1. 氣逆嘔吐不食論

人參,川芎(各一錢),當歸(四錢,酒洗),桃仁(十粒,去皮尖),砂仁,藿香,炙草(各四分)

生薑一片,水煎服。一方無桃仁。有汗,不可用姜。

加減六和湯,治產後七日內,曾服生化湯三四帖,今血塊不痛,但嘔不止,不納穀。

人參,川芎,茯苓(各一錢),當歸(二錢),山藥(一錢五分,炒),藿香,陳皮(各三分),白豆蔻,炙草(各四分)

姜一片,水煎服。嘔止,減豆蔻。一方有炮姜四分。

和中湯

人參,當歸,茯苓(各一錢),白朮(一錢五分,土炒),扁豆(二錢),丁香,藿香,陳皮(各三分),炙草(四分)

姜一片,水煎服。嘔吐止,去丁香。受寒,加吳萸一二分。

補中和胃湯,治產後嘔吐,服前三方而胃和、嘔止、塊痛止,但氣血不足食少者。

人參,白朮(土炒),當歸,扁豆(各二錢),茯苓(一錢),山藥(一錢五分),炮姜,陳皮,炙草(各四分)

水煎服。

益黃散,治脾胃虛寒,水反來侮,以致嘔吐不食,或肚腹作痛,或大便不實,手足逆冷等證。

陳皮(一兩),青皮,訶子肉(煨),炙草(各五錢),丁香(二錢)

上為散,每服二三錢,水煎服。或黑糖調服一錢。益黃不用補益中州,反用青橘二皮闢除陳氣,其旨最微。此方原為嬰兒久瀉連綿不已,乳食積滯於內,故需二皮專理肝脾宿蔭,即兼訶子以兜澀下脫,丁香以溫理中州,甘草以和脾氣,深得瀉中寓補之法,非洞達斯義,難與言至治也。

抵聖湯,治產後敗血積於脾胃,腹脹嘔逆。

人參,制夏,澤蘭,陳皮,赤芍(各二錢),炙草(一錢)

火焙生薑三片,水煎服。惡露過多者,去澤蘭、赤芍,倍加陳皮、生薑。予謂陳皮用二錢過,當用一錢足矣。

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人參養胃湯俱見上卷諸痛門。)附子理中湯見上卷瘧門,附枳實理中湯下。)

白話文:

氣逆嘔吐不食論

以下是一些針對氣逆導致嘔吐、食慾不振的藥方,以及它們的加減運用:

  • 基本方: 人參、川芎(各3.8克),當歸(15克,用酒洗過),桃仁(10粒,去除外皮和尖端),砂仁、藿香、炙甘草(各1.5克),加生薑一片,用水煎煮後服用。也有藥方不含桃仁。若有出汗情形,則不應使用生薑。

  • 加減六和湯: 用於產後七天內,曾服用生化湯三四帖後,雖然血塊不再疼痛,但卻持續嘔吐、無法進食的情況。

  • 藥方:人參、川芎、茯苓(各3.8克),當歸(7.5克),炒過的淮山藥(5.6克),藿香、陳皮(各1.1克),白豆蔻、炙甘草(各1.5克),加生薑一片,用水煎煮後服用。當嘔吐停止後,減少白豆蔻的用量。也有藥方加入炮薑1.5克。

  • 和中湯:

  • 藥方:人參、當歸、茯苓(各3.8克),炒過的白朮(5.6克),扁豆(7.5克),丁香、藿香、陳皮(各1.1克),炙甘草(1.5克),加生薑一片,用水煎煮後服用。當嘔吐停止後,去除丁香。若有受寒情形,則加入吳茱萸0.4~0.8克。

  • 補中和胃湯: 用於產後嘔吐,服用前面三個藥方後,胃腸功能已恢復、嘔吐停止、血塊疼痛也消失,但仍氣血不足、食慾不佳的情況。

  • 藥方:人參、炒過的白朮、當歸、扁豆(各7.5克),茯苓(3.8克),淮山藥(5.6克),炮薑、陳皮、炙甘草(各1.5克),用水煎煮後服用。

  • 益黃散: 用於脾胃虛寒,導致水液反逆而上、引起嘔吐、食慾不振,或腹痛、大便稀溏、手腳冰冷等症狀。

  • 藥方:陳皮(38克),青皮、煨過的訶子肉、炙甘草(各19克),丁香(7.5克),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7.5~11克,用水煎煮後服用,也可以用黑糖水調服3.8克。

  • 益黃散不使用補益脾胃的藥材,反而使用青皮、陳皮來排除體內積滯的氣,其用意很深遠。這個藥方原本用於治療嬰兒長期腹瀉、無法停止,因乳食積滯於體內,所以使用青皮、陳皮來調理肝脾,並配合訶子肉來收斂固澀、丁香來溫暖中焦、甘草來調和脾氣,這是一個在瀉的同時兼顧補的巧妙方法,如果不能徹底了解其中的道理,就難以體會其高深的治療效果。

  • 抵聖湯: 用於產後惡露積滯於脾胃,導致腹脹嘔吐。

  • 藥方:人參、製半夏、澤蘭、陳皮、赤芍(各7.5克),炙甘草(3.8克),加火烤過的生薑三片,用水煎煮後服用。若惡露過多,則去除澤蘭、赤芍,並加倍陳皮、生薑的用量。我認為陳皮用7.5克太多,用3.8克就足夠了。

  • 其他相關藥方: 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人參養胃湯,這些藥方詳細內容請參閱前卷的諸痛門。附子理中湯請參閱前卷的瘧門,附枳實理中湯請參閱下方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