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口議》~ 卷之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

1. 議錢氏方

議曰晉朝有醫工錢氏(諱乙)設方用藥,明症識候,直究竟嬰孩臟腑,令熱表裡虛實傳變頓取其效,正所謂醫孩童之意,準繩法則之道如此,後世欲以及其議者蓋闕如也。往往誦錢君之書,記錢君之藥,錢君之意旨未之聞也。愚詳其意徑且直,其說勁旦銳,其方截而良,其用功而速,深違其要,廣操其言,萬世不可掩其妙,四方皆可遵其說。九八十一家者,谷述精通莫若錢君,智意克效究竟,不勞再三,亦無中道而廢。

白話文:

議論道:晉朝有位醫生錢乙,他設方用藥,精通症狀和徵候,直接透徹地掌握兒童臟腑,使熱表裡虛實傳變,從而迅速取得療效,正是所謂治病要對症下藥,規範法則之道就應該是這樣,後人想要繼承他的議論,卻都達不到要求。往往背誦錢乙的書,記住錢乙的藥方,卻不理解錢乙的意旨。 我仔細研究他的意旨,直截了當,其說理勁道銳利,其方劑簡潔而精良,其用功刻苦而迅速,深入挖掘其要領,廣泛地實踐其言論,萬世都不能掩蓋他的妙處,四方都可以遵循他的說法。九八十一家的醫家,精通醫理莫過於錢乙,智慧和意願都能徹底見效,不費周折,也不會半途而廢。

門人閻公編集未具,錢君心服想計恢洪純粹妙理希奇,紙筆不可得而錄者耶?時有高見之士,一悟錢君意旨,𤜂之與藥規矩法度無以異,錢君運乎中顯乎機而自然造化者莫之能語也。良工妙用,信乎野老之言,毋曰管見,後之學者盡心討論,必有深著於胸次,且德義於人,揚名於後世之道,不亦宜乎?

白話文:

閻公將學生的筆記編輯完畢,錢君非常欽佩,希望將那奧妙難測、高深莫測的道理記錄下來,但沒有紙筆可以書寫。有時有高深的學者,一感悟到錢君的意旨,便將它與藥物的規矩、法度寫成文字,並沒有什麼不同。錢君在心中運算,並在正確的時機顯現出來,自然而然便造就了變化,沒有人能夠說清。高明的工匠擅長運用技藝,這句話確實是野老的肺腑之言。不要說這是管見,後世的學者如果用心研究探討,必定會心領神會,不僅在自己的胸懷中銘記,還會在以後的世世代代中流傳,不也是合適的嗎?

2. 議王氏方

議曰:小兒方書世傳有三:王氏東漢作方論二十篇,今家寶是其或大同小異,往往好事作德君子刊施濟眾,就平增損者有之。大抵其言有序自徵至著,其旨有皈自隱至顯,話括周遍,事無繁述。參以數十名家比較優劣,始知先生藥用淳和,方排繼續考之而取其切,究之而效其疾,斟酌升降以和為用,其意在調理盡善之最也。雖然後學之士治家之子,檢閱投餌或有不當,毋至差或致害,其書故得家寶之稱。

白話文:

評論說:小兒科的書流傳於世有三本:王氏東漢著作的《方論》共二十篇,當今流傳的版本有的完全相同有的略有不同,往往有樂善好施的人將其刊印出來來幫助世人,有的在原書的基礎上增改而成的版本。總體來說,這本書的內容有條理有根據有意義,其宗旨有始有終有深有淺,討論得非常全面,所述事情簡明扼要。將其與幾十位名醫的著作進行比較,才發現王氏的藥物運用平和,方劑的排列經過反復的驗證而取其最為切合的,深究其理而發現其療效顯著,斟酌升降以達到調和的目的,他的意圖在於盡最大努力使治療達到最好效果。然而後學之士和管理家務的人,在檢閱用藥時可能會有不恰當的地方,一定要避免用錯藥或者造成傷害,因此這本書被稱為家寶。

夫良士用心妙理活人,𤜂之與藥猶若權衡。權衡者法之一端也,參究均平,考較實論,循方以應脈,有條而不紊。王氏之書乃幼幼方脈之規模,習小丸散豈可遁此?如大人疾患有叔和脈訣,考五行有珞綠子命書,學六文有火珠卦文,知貴賤有人倫風鑑相法,如斯木術皆名家所集,詳辯以為上首冠諸妙義得毋枉究。雖然各有廣要篇章,終不遠越。

而在總歸,非曰訓童發蒙之謂,垂老足欽至妙之道也已。

白話文:

一位良醫用心精妙來治病救人,藥物和針灸就像天平一樣。天平是衡量物品輕重的器械,通過參酌研究,考究實際情況,來論證治療方法,遵循藥方來應對脈象,有條不紊。王氏的書是針灸治療疾病的入門方法,學習小丸散豈能忽略這本書?就像大人治病,有脈訣可供參考;研究五行,有珞綠子命書;學習六爻,有火珠卦文;瞭解貴賤,有人倫風鑑相法。這些醫術都是名家蒐集整理的,詳細辨別,作為治病救人的首要方法,不會有冤枉的事情發生。雖然每種醫術都有廣泛和重要的篇章,但最終都不會偏離《幼幼方脈》。

3. 議張氏方

議曰:宋朝徽宗太子壽王聰慧,幼時常發癇疾,諸大名醫莫之安愈。時有草沢醫士張渙挾盝貨藥于都下,召之入內用藥即效,官至翰林醫正。張氏北人也,留方五百有餘,逐病敘說,深參其要,近傳於世,目曰張氏妙選。四方士夫樂而用之,殊不知南人得病以北人處方,自是道地相反,意議不同。

白話文:

討論:宋朝徽宗皇帝的太子壽王聰明過人,但在幼時常常發出癲癇病,許多有名望的醫生都不能治好他。當時有一位偏遠鄉村的草醫張渙帶著裝有藥物的箱子來到京城,被召入宮中治病,藥到病除,被封為翰林醫正。張渙是北方人,留下五百多個藥方,對各種疾病都做了詳盡的敘述,深深地探討了其中的奧妙道理,最近在世人之間流傳,被稱為《張氏妙選》。四方的讀書人欣喜地使用它,殊不知南方人得了病而用北方的藥方,這必然是水土不同、氣候不同,治療方法和療效也不同。

所謂北人水氣多,南人瘟疫盛,地氣天時使之然也。北人水氣盛盛則就濕,濕即與燥之;南人瘟疫盛盛即作熱,熱宜發散,更加燥熱之藥,病熱傳作它症,藥既不宜疾,何能愈夫?夫幼童陰陽稍偏,表裡固同,臟腑怯弱,豈可以熱製冷,以涼止燥?其說症候可以循,簡述論頗有優長,然其方藥初使人疑之,次復惑之,或有不當,必與悔之曰:南人用北人方藥,曷不知之?學者參究盡善,不必殢方。如前有云:意與醫同,藥與疾諧,方可投之。

若也據乎云云而用之者,斯謂愚醫,不無妄投其餌。在乎得失,須當審之,宜其察之。

白話文:

所謂北方人水氣多,南方人瘟疫多,這是因為地域氣候的影響。北方人水氣重,容易受濕氣侵襲,所以治療方法應該以除濕為主,再配合溫熱的藥物。南方人瘟疫盛行,容易發熱,治療方法應該以疏散風熱為主,再配合清涼的藥物。如果北方人使用南方的藥物,就會加重濕熱之氣,不利於疾病的康復。同樣的,南方人使用北方的藥物,也會加重濕寒之氣,不利於疾病的康復。

小孩子的陰陽偏盛,表裡同氣,臟腑柔弱,不宜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熱症,也不宜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寒症。在治療疾病時,應該根據症候來選擇藥物,不可盲目用藥。

前人說過:「意與醫同,藥與疾諧,方可投之。」這句話的意思是,醫生要有良好的醫德,藥物要適合病人的病情,這樣才能治癒疾病。學醫者應該認真參究醫理,掌握各種疾病的治療方法,不要拘泥於某一種特定的藥方。

4. 議幼幼新書

議曰:調理嬰孩小兒,上古黃帝未有言著,鬼史區云謂小兒受疾令是一門,故不載入素問。始自巫人顱囟經,篇章三舉。自後智者繼述本末,世傳諸家之善經,進詳要旨,症準繩之者,凡八十一家。近世湖南潭州周宅,廣收其文,專入編集,目曰幼幼新書,四十冊,僅數十萬字,排列名方,似涉繁碎。猶如元帥要退伏兵,欲以一箭敗陣,乃定太平。

白話文:

討論說:調理嬰兒幼兒的疾病,上古黃帝沒有著述,鬼史區說小兒患病屬於一科,所以不記載在《素問》中。最早開始於巫人《顱囟經》,內容分為三部分。之後有知識的人繼續寫作,流傳著各家的好醫書,逐漸詳細闡述要旨,成為診斷治療準則,共計八十一家。近代湖南潭州周宅,廣泛蒐集這些文章,專門將它們編輯成書,書名為《幼幼新書》,共四十冊,只有數十萬字,按照病名排列各種著名藥方,看起來似乎繁雜瑣碎。這就像元帥想要退伏兵,希望用一支箭就打敗敵軍,才能獲得太平。

彼時求選一夫善射,急於百萬軍眾,皆張弧矢以待,比較優劣,臨機對壘,就敵之勢,不可得而用之,奇正退其潛伏,猶豫再三,乃非良將者耶?臨時檢閱,審較可否,考其效驗,正由渴而掘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學醫之士,若不究竟,胸次了了,肘後簡往,直截扶危之功,若也取次緩慢,智意不逮,彷徨之久,出不得已,肆意而設,自不知慚,而且愧有如馬服子強,戰無不勝。孫子曰:上兵伐謀,可以比喻。

白話文:

當時,想要選拔出一名善於射箭的人,急迫之中,讓數百萬的軍士,全部張弓搭箭,等待命令,比較他們的優劣,在臨陣之時,面對敵人,就無法使用;奇兵與正規軍互相退卻,而潛伏起來,猶豫再三,難道不是一位優秀的將軍嗎?臨時檢閱,審查是否合格,考驗其效果,正像是口渴了才掘井,打仗了才鑄造兵器,難道不晚嗎?學醫之人,如果不徹底鑽研,胸中沒有一點墨水,靠著《肘後方》草草地敷衍了事,以直接扶危濟困為己任,如果也馬馬虎虎、緩慢而敷衍,智力和意念達不到要求,猶豫反覆很久,不得已才勉強去做,肆意妄為地胡亂治療,自己都不知道慚愧,而且還自以為像馬服子一樣勇猛,打仗沒有不勝利的。孫子說:「上等的戰爭策略是通過謀略來戰勝敵人。」這也可以用來比喻醫家。

良醫用藥,何異良將用兵?醫無智則不可行,將無謀則不道者,猶犬馬之夫,難與言其至理,曷能以知其道?若夫文武醫卜農工商貿,行之以禮,務之以本,議其道者,無不貫之矣。

白話文:

優秀的醫生用藥,和優秀的將領用兵有什麼不同呢?醫生如果沒有智慧,就不能行走在醫學的道路上,將領如果沒有謀略,就不能成為將道。猶如犬馬一般的人,很難向他們說明醫學的深刻道理,又怎麼能期望他們懂得這個道理呢?至於從事文學、武術、醫學、卜卦、農事、工藝、商業、貿易的人,他們行事合乎禮儀,做事注重根本,人們在談論他們的學識、技能和藝術時,沒有不貫通的。

執醫之士,不明是道,妄恣苟簡,必有利害於其間,斯乃何未之流?溫恭無佞,直節有規方,乃謂醫流之士,明道而見之,違理聰而門之,良由務學則開聰,開聰須知議,議知則專誠,誠專乃通,往往通則明道,道明則任用以副自然,所謂常山之蛇,擊其中則首尾俱應。醫之亦已,處用得中,無不應節。

斯乃謂明道之理如此,宜乎究竟已矣!

白話文:

那些醫生不知道這個道理,草率粗心,在工作中一定會有利害關係,他們為什麼會是這樣?溫和恭敬,沒有虛偽,正直嚴格,按規矩辦事,這樣叫做醫界人士,明白道理並能身體力行,違反道理就應該智地聽取,誠懇專一,才能通達,常常通達就能明理,道理明白,任用天賦本能,就像常山之蛇一樣,打它的中部,首尾都能相應。醫學也是這樣,用到適當的地方,一定能與節氣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