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口議》~ 卷之十八 (1)
卷之十八 (1)
1. 小兒傷寒
小兒傷寒症候止議三種乃為正要有正受夾驚夾食前述傷寒並用脫甲散。其病既分三種,須當究論輕重。鼻塞、小便赤、咳嗽、關竅不通、壯熱、面紅、頭疼、體重、渾身、手足俱熱。
白話文:
小兒傷寒症候可以分為三種,這是主要分法。有傷寒正受、夾驚、夾食三類。前面所述的傷寒,都應該合用脫甲散。這三種病症既已分明,則應當分析研究其輕重。鼻塞、小便赤、咳嗽、關竅不通、壯熱、面紅、頭痛、身體沉重,渾身以及手腳都很燙,這些都是傷寒正受的症狀。
凡治小兒正受傷寒及感寒邪傷風諸症,宜服人參羌活散。小便赤色或心神不寧,病在表裡之間,或再復發,宜與小柴胡湯一二服。
白話文:
對於兒童正患傷寒,以及因受寒邪而傷風的各種症狀,應服用人參羌活散。若小便呈紅色,或心神不寧,病情位於表裡之間,或者症狀再次發作,應再服用一、兩次小柴胡湯。
凡治小兒夾驚傷寒,神困、昏悸、頭疼、氣粗,宜服王氏杜薄荷及消風散。
白話文:
如果治療嬰兒因受到驚嚇而患上的傷寒,有精神睏倦、昏迷驚悸、頭痛、呼吸急促的症狀,適合服用王氏杜薄荷湯和消風散。
凡小兒夾食傷寒,即先與微利,次與脫甲散或人參羌活散,下之。紫霜丸為上,取微利為度。大抵小兒傷寒不可重表,亦不重下,亦不可並行表下之理。今兒虛乏困重,即成壞症難療。
白話文:
如果小兒因吃多了東西而生病時,首先給予輕微的瀉藥,然後再用脫甲散或人參羌活散來治療,使腸胃中的邪氣瀉出體外。紫霜丸是最好的選擇,劑量以輕微瀉下為準。一般來說,小兒傷寒不能頻繁地發汗,也不能頻繁地瀉下,也不能同時進行發汗和瀉下的治療。如果小兒虛弱疲乏,病情嚴重,就容易變成難以治療的壞病。
議曰:凡小兒傷寒,雖無多事,須是認症分明,應傷寒、傷風,只可表。惟有夾食宜用下之。凡夾食傷寒,腳微冷,似有積症相類,但此等傷寒自是不同,不可不問知其端的,然後次第進藥。仍丁寧病家,令避風濕與忌生冷,勿令強力,無恣飽食,恐勞胃氣。其病再復,旦醫家調理,即須審度,無有是瘡疹盛時,及左右鄰舍有無所患之者。
白話文:
意思是,小孩即使得了小感冒,也要辨清症状,是伤寒还是伤风,只要是表症,就用表证的药治。只有夹食伤寒,脚微冷,像是积食一样,但这种情况跟一般的伤寒不同,一定要问清楚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同时也要叮嘱病人注意避风避湿,忌吃生冷的食物,不要过度劳累,不要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胃。如果病情反复,医生也要仔细观察,确认是不是出疹子了,以及周围的人有没有得病。
若或有之,亦不妨事,但表解藥與服,不可妄投驚藥。余無恙矣。惟有壞症,蓋由前人用藥不當,撥亂陰陽,故致為壞。或因觸受風邪,故致為壞。或因強力食毒,故致為壞。或用冷溫傷經絡,故致於為壞。壞則難極治,醫學宜乎疚心已。凡小兒傷寒候,惟有咳嗽一症,不為容易。
若有此症,宜服人參枳實湯,克效萬一,勿可攻擊。善醫者察之為良。
白話文:
即便真有壞症,那也沒什麼,但一定要看清楚解藥後再服用,不可胡亂投用猛藥。我才沒有生病。壞症的形成都是因為以前的人用錯了藥,或者飲食太寒太熱傷了經絡,導致陰陽失衡。再有強力食物及毒品造成身體受傷,壞症一旦形成就很難治癒了,醫學家對此也無可奈何。凡是小孩傷寒,往往只有咳嗽一種症狀,這很不好治。
2. 大效人參枳實湯
治嬰孩小兒傷寒復氣不和順,喘急咳嗽,胸膈鬱塞,日夜煩悶,神困力乏,不思飲食,仍療虛痰煩滿,頭目昏暈。但是傷風感冷咳嗽,並宜服之。
白話文:
治療嬰孩和小兒患上傷寒,身體機能不正常,呼吸急促、咳嗽,胸部和橫膈膜鬱結,晝夜煩躁不安,精神疲倦,體力不支,不想吃東西,仍舊治療虛症痰多煩躁,頭暈目眩。但是如果是傷風感冒引起的咳嗽,也很適合服用。
枳實(四個,米泔浸去穰,切,麩炒);桑白皮;半夏(湯洗七八次,切,仍以參汁浸);甘草(炙);白茯苓;款冬花;五味子;阿膠(麩炒);細辛(各半兩,去);人參(一分);麻黃(去節);苦梗(各半兩)。
白話文:
枳實(四個,用米湯浸泡去瓤,切成片,用麩皮炒);桑白皮;半夏(用熱水洗滌七八次,切成片,再用參汁浸泡);甘草(炙烤過的);白茯苓;款冬花;五味子;阿膠(用麩皮炒);細辛(各半兩,去粗皮);人參(一分);麻黃(去掉節);苦梗(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一小撮,水小盞,生薑三片,棗半個,烏梅少許,同煎至半,去滓通口服。二滓並煎。
白話文:
首先,將上㕮咀藥材取一小撮,加入水於小杯中,再加入三片生薑、半個棗子、少許烏梅,一同煎煮,直到水量減少一半,過濾去除藥渣,然後喝下。重複這個過程至少兩次。
議曰:小兒傷寒作熱頭痛等症,或已發散退熱,或已化痰定喘,或已安神定志,或已開胃進食,兒孩平復,父母忘憂喜之甚善。尚有一症,日夜咳嗽,多方不愈,良由元受邪氣入肺葉內,無能得出,不堪吐利,何由而安?凡兒傷寒後及感風咳嗽不愈者,宜服此方。湯使煎,煎如法,碗盛盞蓋,將口就吸,徐徐服之,不過三五次,瘳痊。
此方瀉肺補氣,寬膈化痰,滋潤五臟,和益三焦,不惟理嗽調中更善。
白話文:
評論說:小兒傷寒發熱頭痛等症,或已經發散退熱,或已經化痰止喘,或已經安神定志,或已經開胃進食,孩子康復,父母無憂,非常高興。還有一種症狀,就是日夜咳嗽,用盡各種方法都不見好,這是因為最初受到邪氣侵入肺葉內,無法排出,不能嘔吐瀉下,怎麼能安然無恙呢?凡是小孩傷寒之後或感染風寒咳嗽不愈的,都應該服用此方。藥湯煎煮,按照方法煎好,盛在碗裡蓋上蓋子,就口吸服,慢慢喝下去,不過三五次,就能痊癒。
3. 小兒驚熱風痰
議曰:此名四症,已述前篇,兼載八候,續之。今復舉驚熱,或並風痰,未發陰陽二癇之前,醫者即先與化痰、御風、退熱、利驚,如此遂病推究,不惟繁難,乃無法所治,是故艱於療理。若已向病於症,何憑?凡此回症相隨,不可攻其一也。利其驚則風縱,退其熱則痰壅。
白話文:
眾人議論說:這四種病症已在上一篇談過了,加上八候這一類附帶的症候,接著談。現在再說到驚嚇發熱,或兼併風痰,未發作陰陽癇的前面,醫生就先給予化痰、護衛抵抗風邪、退熱、利驚的藥。如此一來就會不停的尋究疾病,不僅複雜難辦,而且沒辦法醫治,因此治療上很困難。如果已經對症下藥,根據什麼?凡是這些輪流發作的症候,不可只針對其中一種下藥。若想利於驚嚇這個症候,反而風邪會發作,要退熱則痰會壅塞。
久尋茲理,未究盡善,忽一日省悟錢氏方宣風散,正為此等兒孩病。設有痰即壅,有熱即閉,有風即隘,有驚即悶,昏昏沉沉,輕藥不能散,重劑恐傷害,但與服疏風散(較之宣風只欠一味),一服之間,風痰驚熱悉皆消去,神情慶悅,四體和安。觀其此藥,似有狼虎困之即和順,惟痰利驚散風解熱,只與一服,不移其時,可見功效。
白話文:
我長久以來一直在探究這個問題,但還沒有找到最完美的答案。有一天,我突然想起《錢氏方》中的「宣風散」,這正是治療此類小兒疾病的良藥。如果孩子有痰,就會導致氣血壅塞;如果有熱,就會導致閉塞;如果有風,就會導致氣血狹窄;如果有驚嚇,就會導致悶悶不樂,昏昏沉沉。輕微的藥物不能起到疏散的作用,而重劑的藥物又恐怕會傷害孩子。如果只給孩子服「疏風散」(與「宣風散」的唯一區別是少了味藥),一服藥的工夫,風、痰、驚、熱都會消失,孩子的神情會變得喜悅,四肢也會恢復和安。觀察這種藥物,就像狼和老虎被困住後也會變得和順。只要痰能去除,驚嚇能消除,風邪能散,熱症能退散,一服藥下去,立竿見影、藥到病除。
嘗見醫工調治此等症候,多是疑惑進退怯懼,若過其時,延其日,則候傳變,驚目驚作風,自風生痰,自痰壅熱,自熱聚,或急或慢,八候相從,反復傳變,遁互發越,之時不可得而進此藥。然疏風所療四症相待,如賊方會,極力一沖,盡便散敗,不致作害。及其聚而自散者,流入諸經,或絡或經或脈,故作搐搦引掣等候矣。
白話文:
我曾經看過醫生治療此類症狀,大多是猶豫不決、畏懼退縮,如果錯過時機,拖延時間,則病情會發生變化,驚嚇會引起風,風會生痰,痰就會鬱積成熱,熱會聚集,或急或慢,八種徵候互相伴隨,反復變化,互相傳變,互相發散,到那時就不能再用這種藥物了。然而,疏風治療的四種症狀相互依存,就像賊人會合,全力一擊,就會完全散敗,不會造成傷害。等到聚集的風邪自行散開後,就會流入各經絡,或絡或經或脈,所以會出現抽搐、抽搐等徵候。
4. 大效疏風散
治嬰孩小兒驚熱風痰四證結聚於胸臆之間,令兒昏困沉重,關竅不通,諸脈氣閉,所以默默欲食不食,欲起不起,倦伏,不知其症候者,但不經吐利,宜與服之,立見蘇省大效疏風散良方
白話文:
治療嬰幼兒驚恐、發熱、風痰四種證候,聚集在胸膈之間,導致孩子昏迷沉重、竅閉不開、脈絡氣血閉塞,所以孩子蔫蔫的想吃東西卻不吃,想起身卻起不來,倦怠沉伏,不知道自己得的是什麼病。如果孩子沒有嘔吐腹瀉的症狀,就可以給他們服用以下的藥方,立竿見影,效果顯著。
錦紋大黃(緊實者三兩重) 雞心檳榔(二重) 舊陳橘皮(去白二兩) 朴硝(一兩) 黑牽牛(一分半熟)
白話文:
-
錦紋大黃(緊實者三兩重):三兩重,緊實的錦紋大黃。
-
雞心檳榔(二重):兩重的雞心檳榔。
-
舊陳橘皮(去白二兩):兩兩的舊陳橘皮,去除白色的部分。
-
朴硝(一兩):一兩的朴硝。
-
黑牽牛(一分半熟):一分半熟的黑牽牛。
上五味為末,每二歲兒服半兩匕,三歲一兩匕,先用生蜜調就,次煎薄荷湯點與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將上述五味藥材研磨成粉末,二歲孩童每次服用半茶匙,三歲孩童每次服用一茶匙。先用生蜂蜜調和藥粉,然後以薄荷湯送服藥粉,服藥時間不限。
議曰:風痰在上即吐,在下即瀉(諸鬲上下也),一服之間,決定安樂,未可便投他藥,恐相致誤。常人只和用腦子麝香參苓朮附(香附子)無擔負之藥,似此四症,如何和順調理?
白話文:
討論說:風痰在上就吐,在下就瀉(諸鬲上下也),一劑藥之間,一定能安樂,不可以輕易投用其他藥物,恐怕互相抵觸而誤事。一般人只和用肉蓯蓉、麝香、人參、茯苓、白朮、附子(香附子)等沒有負擔的藥物,像這樣的四個症狀,怎麼能和順地調養呢?